1.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国门被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打开,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为了抵御外辱,挽救民族危机,回应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华民族开始了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人开始广泛接触并受到外来文明冲击的开端。同时,鸦片战争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开始。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入侵,中国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手工业生产方式以及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广泛深入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加速分解。西方势力的侵入,在增加中国经济的现代成分、促使传统社会经济结构解体、提供现代工业化样板等方面,为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提供了客观前提。自此之后,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想意识开始在中国社会内落地生根并茁壮成长,人们开始走向追求民族独立和自强的道路。
洋务运动是一场民族的自救自强运动,因“借法于外洋”而得名。在当时办“洋务”成为一时的热潮,试图借助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工商业以实现中国的“自救”和“自强”,因而洋务运动也被称为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是李鸿章等于晚清发起的一场改革,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目的是通过器物现代化实现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触碰到封建制度的根本问题,故而未能真正地拯救中国。但在此过程中,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被引进到中国,催生了中国国内第一批近代企业,促进了军工企业的发展和近代教育的创办,为后续的现代化发展做了铺垫。洋务运动给中国人的观念带来深刻变化,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现代性成长,是近代中国人寻求民族之梦的一个步骤,成为中国民众接触现代文明并走向现代的重要起点和显著标志。
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从而实现了中国亘古以来制度上最彻底的变革。辛亥革命推翻的不仅仅是一个政权,更是一套在中国延续长达两千年的相当完整的政治制度。中华民国虽然还是一个不稳定的政权,但它首次把民主共和国这种现代民主政体推到了中国人面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在制度层面上的变革。临时政府存在期间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革新大政策和法令,体现了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展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希望,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虽然辛亥革命时期政治动荡,但是民主共和观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同时,移风易俗等去掉了不利于人们身心发展的糟粕,倡导了新的社会观念,使得整个社会氛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变得更加的精神饱满,人们斗志昂扬地投入新社会的建设中。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一时期,关于人的变革、发展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而富有革命性的讨论,继“新民”学说之后,关于中国人的现代化理论有了更深入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中国人的个性独立与解放,达到了近代中国新的人格发展的新高峰,同时还培养了中国人的创新与冒险的精神。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转折。其意义在于完成了从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化变迁中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转换,结束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动荡,为现代化建设开创了平稳的社会环境。毛主席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毛主席不仅在考虑过渡时期的国家建设方案,而且还关注谋划未来发展的蓝图,带领全国人民去实现百年来国人孜孜以求的强国梦。他在1954年讲道:
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到那时,是不是就很伟大了呢?不一定。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17]
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我们正在前进。
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18]
在当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构架,是一个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选择了苏联的道路,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具备了从事现代化建设的、较为稳定的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这个时期的经济建设在挫折中仍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为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中心的国家。毛泽东时代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包括其中的失误和挫折,都是新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可以说,没有当时的历史教训,我们不可能对所走的现代化道路进行深刻的反省和认识,就更不可能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的转移,坚定地实施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基本路线。此后,我国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19]经历几十年的奋斗,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自豪地说,西方早期现代化国家一二百年走完的发展之路,我们几十年内完成了浓缩式的追赶。
2.中国现代化的特点
首先,中国的现代化是“外源性”的现代化。关于现代化的启动问题,从它的发生源头上说,一般学者通常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我本土的发展或称为“内源性”的现代化;另一种是外力推动而发生的或称为“外源性”的现代化。前一种现代化是一个社会本身经过内部长期“创新”的发展而形成的,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系统间的内部发展的结果,是由广大社会下层发起而最终波及社会上层的运动,是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如英美等在第一次现代化浪潮中兴起的国家属于这种现代化的类型。后一种现代化是一个社会与前者接触后,受到外力的刺激与挑战,而自愿或不得不借鉴前者的经验,以求迎头赶上,它是由广大社会上层设计的一种挽救社会的手段,所以它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历史的中端。大多数非西方社会都属于这一现代化类型。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最初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正值世界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汹涌之际。也正是在这次现代化浪潮从西欧核心地带向世界其他地区广为扩散的冲击和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挑战下,才有了中国现代化的启动。[20]在第一次世界现代化大浪潮的时候,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的盛世,完全处于这个大浪潮之外。在第二次大浪潮时,中国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挑战,开始了防御性现代化的探索,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等,都可以认为是这种探索的不同阶段。但是,由于内部的和外部的种种原因,中国现代化的努力一再受挫。或者说,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革命和战争之中。直到50年代以后,现代化才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趋势。[21]
其次,中国现代化是一种后发追赶型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不是自发的,而是被迫的。这是现代化后发国家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代化,学习和借鉴先行国家的知识和经验非常重要,但不可能重复先行者的老路,因为两者的国际环境和自身条件差别很大。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显然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是现代化的“先到者”,它们在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中,在全球的政治、经济秩序中,都占有有利的、优先的或主导的地位,具有“先发展效应”。而像东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后来者,是在先发展国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发展程度的时候、在已经形成的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中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进程的,从一开始就面临着由发达国家主导支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在这种国家秩序中,后发展国家在国际经济分工、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22]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两点特殊之处需要强调。第一,中国是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1/5,比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还要多。第二,中国的农业社会经历时间比较长,发育比较成熟,结构比较稳定。搞现代化必先动摇和破坏农业社会的结构,然后才能树立新的结构,也就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由于中国农业社会结构具有稳定性,所以对其进行动摇和破坏比较费力,这是中国现代化起步晚的主要社会原因。[23]
再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面临着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并存的时代。尽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已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化到拥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工业社会,但是我国仍有部分地区处在农业化的生产阶段;中国的工业化任务没有完成,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依旧是我国现阶段现代化进程中艰巨且重要的历史性任务。然后,在农业化与工业化并存的状态下,信息化席卷而来,整个世界都在积极响应信息化的到来,加快国家的转变。所以我国面临着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共同开展的局势。立足于我国国情,不能采取放弃工业化或暂停工业化的手段,也无法单独支持信息化的完成,因此要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变成了我国信息化发展道路的最好的选择。[24]
3.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
回顾历史,大约在两三百年前人类社会就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也就是社会生产力的结构由物质型向信息型、智能型的转变。但是我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真正踏上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道路,同时中国也卷入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的社会转型。所以我们在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时,并不是简单地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而是也要实现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实现信息化、知识化来带动产业升级,进而追赶和超越。席卷全球的信息化、知识化不仅推动着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而且使后发现代化国家中的社会转型有了不同于传统工业化转型的新属性。[25]目前世界现代化是两次现代化并存。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但多少受到第二次现代化影响。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尚未完成,但已经包含第二次现代化的要素,部分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中国所进行的社会转型是叠加的、复合的,因此面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和加快进入并努力完成第二次现代化的双重压力。[26]这是发达国家所没有面临的挑战,中国现代化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
【注释】
[1]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513.
[2]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3.
[3]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280.
[4]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www.xing528.com)
[5]武斌.我们离现代化还有多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35.
[6]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现代化的新机遇与新新挑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
[7]武斌.我们离现代化还有多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35
[8]李培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
[9]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309.
[10]李培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
[11]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309.
[12]李培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5.
[13]转引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310.
[14]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现代化的新机遇与新新挑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
[15]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现代化的新机遇与新新挑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1-85.
[16]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现代化的新机遇与新新挑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78.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19]秦天真.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20]武斌.我们离现代化还有多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46.
[21]武斌.我们离现代化还有多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59.
[22]武斌.我们离现代化还有多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59-60.
[23]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1世纪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4.
[24]赵雅静.信息化的社会建构研究——以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25]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23.
[26]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现代化的新机遇与新新挑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