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镜蛇,又称为舟山眼镜蛇,属于大型前沟牙毒蛇。它们自身分泌的毒素可以导致被咬者体内出血及流血不止,被咬后如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眼镜蛇蛇毒血清可以用于治疗严重的蛇咬伤。
分类
纲:爬行纲 目:有鳞目 科:眼镜蛇科
形态特征
中华眼镜蛇体形中等偏大,一般为黑褐或暗褐色,背面有或无白色细横纹,成体全长1.5~2米,头呈椭圆形,颜色多样。最明显的特征是其颈部皮褶,受惊扰时,常常竖立起前半身,颈部扁平扩大,做出攻击姿态,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斑纹,故而得名。
分布范围
中华眼镜蛇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如安徽、重庆、浙江、广东等地,北方地区较少,偶尔可见。
生活习性
中华眼镜蛇耐高温,惧冷,冬季喜欢集群冬眠,当气温低于9摄氏度时容易被冻死。它们喜欢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山坡坟堆、山脚水旁、溪水鱼塘边、田间等地方。
食性(www.xing528.com)
中华眼镜蛇主要在白天外出活动觅食,既吃蛇类、鱼类、蛙类,也吃鸟类、蛋类,有些也吃蜥蜴、泥鳅、鳝鱼及其他小鱼等。
繁殖方式
中华眼镜蛇的繁殖期为6—8月。雌蛇每次产10~18枚卵,自然孵化50天后成为幼蛇。幼蛇3年后达到性成熟。
常感染的病原体 —— 蛇副黏病毒
中华眼镜蛇常感染的病原体为蛇副黏病毒。该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它是一种带有囊膜的RNA病毒,直径120~150纳米。
抗蛇毒血清是指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它具有中和相应蛇毒的作用,用于被蛇咬伤的患者的治疗。
该病原体引发的疾病 —— 副黏病毒感染
蛇副黏病毒仅在圈养的蛇类种群中发生,野生种群中发生较少。副黏病毒感染的动物,若为急性感染,容易突发死亡,一般通过空气、粪便传播。有研究表明,蛇螨是该病的传播媒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