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袋鼠又名红大袋鼠或大赤袋鼠,是体形最大的袋鼠,也是澳大利亚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
分类
纲:哺乳纲 目:双门齿目 科:袋鼠科
形态特征
雄性红袋鼠有红褐色的短毛,下身及四肢的毛色呈黄褐色,耳朵尖长,嘴巴呈方形,身长1.4米,体重85千克。雌性红袋鼠较雄性细小,呈蓝灰色,下身呈淡灰色,身长1米。红袋鼠前肢有细小的爪,后肢粗壮,适合跳跃,尾巴强壮,可以帮其站立;擅长跳跃,能跳3米高、9米远;奔跳时时速能达到60千米以上。
分布范围
红袋鼠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较少于澳大利亚南部、东岸及北部的雨林中出现。
生活习性
红袋鼠多在夜间活动,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动,单独或以小群生活。它们不会行走,只会跳跃,或者在前脚和后腿的帮助下奔跳前行。
食性(www.xing528.com)
繁殖方式
红袋鼠每年繁殖1~2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后出生,刚出生时很小,无视力,少毛,生下后立即被存放在母袋鼠的保育袋内,直到6~7个月才开始短时间地离开保育袋学习生活;1年后正式断奶,离开保育袋;经过三四年,袋鼠才能发育成熟。
常感染的病原体 —— 坏死梭杆菌
红袋鼠常感染的病原体为坏死梭杆菌。该细菌属于拟杆菌科、梭杆菌属。小的菌体呈球杆状或短杆状,在病变组织或培养物中呈长丝状。坏死梭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若空气干燥经72小时可死亡,日光直射8~10小时可被杀死。
该病原体引发的疾病 —— 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梭杆菌引起的一种畜禽共患慢性传染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细菌常见于人和动物的天然腔道及坏死性病变中。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和带菌的动物,病菌随分泌物或坏死的组织污染周围的环境,多数经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口腔)而感染。该病多在雨季和低洼潮湿的地区流行。
真菌是指无叶绿素、有细胞壁的异养真核生物,以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