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牦牛是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之一,以适应高寒气候著称。野牦牛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类
纲:哺乳纲 目:偶蹄目 科:牛科
形态特征
野牦牛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雌雄均有角,角为黑色,雄性角大。蹄质坚实且有软垫,四肢短而强健。躯体上方被毛短而光滑,体侧、腹面及尾部毛长而下垂,常常接近地面。野牦牛体长约2.5米,肩高近2米,全身毛色以深黑褐色为主。
分布范围
野牦牛目前仅存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其核心分布区为青海、西藏和新疆等西部地区。
生活习性
野牦牛生活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地区,是典型的高寒动物,能耐零下40至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一般雌雄、老幼一起活动,少则数十头,多则200头以上。部分年老的雄兽性情孤僻,夏季常离群而居,仅三四头一起活动。
食性
野牦牛的食物来源主要包括草和莎草,如苔藓、针茅等。它们多在夜间和清晨出来觅食。(www.xing528.com)
繁殖方式
野牦牛的发情期为每年9月末、10月初。受孕的野牦牛会在翌(yì)年夏初产仔,每胎1仔。
常感染的病原体 —— 布鲁氏菌
野牦牛常感染的病原体为布鲁氏菌。该细菌属于布鲁氏菌科、布鲁氏杆菌属。细菌的外形呈球状或球杆状,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很久,加热或煮沸可以将细菌杀死。
该病原体引发的疾病 ——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据统计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布病疫情的存在。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发病及带菌的牛、羊、猪等。
该病一般首先在同种动物间流行传播,若人接触或食入、吸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也易感染。暂时没有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水平传播。
人感染发病后,主要有发热、多汗、疼痛、乏力等症状。人们根据布病的特点为其起了一些形象的名字:有的因病期较长,称为“千日病”;有的因患病后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称为“懒汉病”“蔫巴病”等。
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人群中的传播,即经水、食物、空气、日常生活用品、接触及土壤等的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