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湖名简,字敬仲,慈溪人。乾道五年为进士,调富阳主簿。尝反观觉天地万物通为一体,非吾心外事。象山至富阳,夜集双明阁,提本心二字,慈湖问怎样叫本心?象山道:“君今日所听扇讼,彼讼扇者必有一是,必有一非。若见得孰是孰非,即决定为某甲是某乙非,非本心而何?”慈湖忽觉此心湛然清明,亟问道:“止此耶?”象山厉声答道:“更何有也!”慈溪退拱坐,达旦质明纳拜,遂称弟子。观书有疑,终夜不能寐,曈曈欲晓,洒然如有物脱去,此心益明。觉日月酬应,不能无碍,沈思数日,偶解一事,始误变化云为之旨,交错万变,虚明寂然。嘉定三年,除著作郎,面奏宁宗,说:“斯心即大道。”出知温州,以德化感人,后历仕诸官,以太中大夫致仕卒,谥文元。所著有《己易启蔽》,及其他关于《礼》的书,而《已易》可以见慈湖的哲学。
慈湖推广象山心即理的观念,以一切的法则,皆为我心内事。其《己易》一篇,凡《易》所谓天地之运行,日月之交代,皆在自己的范围内,说道:“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又说道:“吾性澄然清明而非物,吾性洞然无际而非量。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也。”他的论调,宛与西哲学家菲希的绝对自我论相同,彼不为儒学的范围所拘束,一跃而入于佛家的境域,说道:“吾未见夫天与地与人之有三也,三者形也,一者性也,亦曰道也,又曰易也,名言之不同,而其实一体也。”自己之性就是《易》,所有变化事象,皆于此求,故孔子说道:“《易》与天地准。”天地即《易》,幽明本无,故必仰观俯察,而后能知其故,这就是混合佛教思想的地方,黄宗羲说他“学象山而过者”,当然不差。
附慈溪语:
《易》者己也,非有他也。以《易》为书,不以《易》为己不可也;以《易》为天地之变化,不以《易》为己之变化不可也。(www.xing528.com)
天即己也,己即《易》也,地者天中之有形者也,吾之血气形骸,乃清浊阴阳之气合而成之者也。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非我心外物。
慈湖的学说,趋于极端唯心说,其宇宙观亦过涉高虚,惟平日践履,一无瑕玷,虽高年亦敬谨不敢放逸,与托于禅而放诞者不同。全谢山说道:“坏象山教者实慈湖,然慈湖之言,不可尽信,而行则可师。”黄勉斋说:“《杨敬仲集》,皆德人之言也。”这话甚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