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深度是流域单元内最高点高程与最低点高程之间的高差。切割深度与地势起伏度、相对高度的数学定义是一致的,都是单元内最高点与最低点之差,但在地理意义上是有区别的。选取切割深度作为地貌形态要素指标,计算结果可以反映流域内地貌过程强烈程度,进而为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在Arc GIS平台下,基于不同面积统计单元对切割深度进行计算,通过反复对比,可知对SRTM DEM而言,9×9的网格作为统计单元最适合于本研究区。在Arc GIS的水分分析子模块下对提取的切割深度进行类别划分,得到极弱切割区(切割深度≤30m)、微弱切割区(切割深度为30~50m)、弱切割区(切割深度为50~100m)、中强切割区(切割深度为100~150m)、中强切割区(切割深度为100~150m)、强切割区(切割深度≥200m)6个级别(图6-3)。
图6-3 渭河流域甘肃段地表切割深度和切割分布图
由切割深度数据可知,渭河流域甘肃段最小切割深度为0m,最大切割深度为281m。从图6-3和表6-6可得出,极弱切割区(切割深度≤30m)占流域总面积的6.56%;微弱切割区(切割深度为30~50m)占整个流域面积的12.93%;弱切割区(切割深度为50~100m)占整个流域面积的59.43%;中强切割区(切割深度为100~150m)占流域总面积的16.66%;强切割区(切割深度≥200m)面积最小,占流域总面积的0.74%。由图6-3可知,渭河流域甘肃段中强切割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东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区,流域中部及东北部零星分布着少量的中强切割区;流域内大部分区域(中部和西北部)被弱切割区占据,受历史时期渭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宽阔、平坦的河漫滩谷地影响,在相应宽谷内的切割程度极弱,因此极弱切割区主要沿现有的河道分布。
单位面积内沟谷和河谷的总长度称为切割密度。切割密度是描述地面切割破碎程度的指标,切割密度越大,地面越破碎。它是地形发育阶段、地表抗蚀能力等的重要特征值,对于水土流失监测和水土保持规划有重要意义。(www.xing528.com)
表6-6 渭河流域甘肃段切割深度和切割深度分级面积比例
由SRTM DEM数据计算可得到流域内最小切割密度为0,最大值为5.25km/km2。由图6-3和表6-6可知,低切割密度区(切割密度≤0.5 km/km2)占流域面积的比重最大,为37.87%,均匀地分布于流域内的各个区域。中低切割密度区(切割密度介于0.5~1 km/km2)约占流域面积的18.11%,主要沿河道呈断点线状分布。中切割密度区(切割密度介于1~1.5 km/km2)占流域面积的21.86%,分布于流域内的各个区域。中高切割密度区(切割密度介于1.5~2.5 km/km2)占流域面积的19.57%,一部分沿河道分布,另一部分分布在山区。高切割密度区域(切割密度≥2.5 km/km2)最少,只占流域面积的2.59%,主要分布在山地支流汇入渭河主河道的区域。切割密度反映了地面切割破碎的程度,地表切割密度大的区域较切割密度小的区域更易发生水土流失,应作为水土保持的重点关注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