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下,在观念更新、技术进步的强劲依托下,清洁生产理念经历了酝酿、提出、发展等阶段,现已基本形成。清洁生产不是一个用某一特定标准衡量的目标,而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适时地提出更新的目标,达到更高的水平。
“清洁生产”这一术语虽然直到1989年才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提出,但体现这一思想的最早可追溯到1976年。当年,欧共体在巴黎举行了“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国际研讨会”,会上提出“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的思想。1979年4月欧共体理事会宣布推行清洁生产政策,1984年、1985年、1987年欧共体环境事务委员会三次拨款支持建立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1989年,当时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巴黎产业与环境办公室提出了清洁生产概念,之后清洁生产逐步成为预防工业污染的环境战略。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台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将清洁生产列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联合国环境署《清洁生产》简讯对清洁生产定义为:“清洁生产是一种一体化的预防性环境战略不断运用于工艺和产品上,以降低对人体和环境的危险;清洁生产技术包括节省原材料和能源,消除有毒原材料和削减一切排放和废物的数量和毒性;侧重于削减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环境影响。”
清洁生产设备
199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总结清洁生产多年来的推行经验基础上给出了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性的预防性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对人类安全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来说,清洁生产是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淘汰有害的原材料,减少和降低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清洁生产是指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开采到寿命终结的处置)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对服务来说,清洁生产是指将预防战略结合到环境设计和其所提供的服务中。
清洁生产企业要规范化管理和评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将清洁生产上升为一种战略,该战略的作用对象为能源、原料、工艺、产品以及服务,其特点为:将“清洁”理念贯彻于产品的始端和终端整个系统,坚持系统的持续性、综合性、预防性。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五次国际清洁生产高级研讨会上福沃德博士将该清洁生产概念做了延伸,即把一家公司内部无法削减的废物转化成另一家公司的原材料。这实际上将着眼于工业系统层次的工业生态学也纳入了清洁生产的范畴。
美国环保局(EPA)提出“污染预防”和“废物最小化”理论,其伦理思想与清洁生产是吻合的。美国环保局对污染预防的定义如下:污染预防是在可能的最大限度内减少生产场所产生的废物量。它包括通过源削减、提高能源效率、生产过程中重复使用投入的原料、降低水消耗量等一系列措施来合理地利用资源。这里提到的“源削减”是指在进行再生利用、处理和处置之前,减少流入或释放到环境中的任何有害物质、污染物或污染成分的数量,减少与这些有害物质、污染物对公众健康与环境的危害。
我国在《21世纪议程》中对清洁生产定义如下: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台理地使用自然资源和能量并保护环境的使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清洁生产要与循环经济并举
我国在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是我国第一部以预防污染为主要内容的专门法律,该法律全文共6章42条。该法总则第二条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关于清洁生产的定义借鉴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表述更加具体、明确,便于理解。
综上所述,无论何种定义方式,清洁生产概念中均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
其一,能源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要求投入最少的原材料和能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包括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利用可再生能源或者清洁能源、利用无毒无害原材料、减少使用稀有原材料、循环利用物料等措施。在更新设计观念的前提下设计、改进生产工艺,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水平,改变产品体系,形成以清洁产品为主导的产品构成,同时形成完备的环境设计与服务体系。
发展清洁生产,保护地球家园
其二,经济效益最大化。通过节约资源、降低损耗、提高生产效能和产品质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其三,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采用无废或少废技术和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加强废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采用可降解材料生产产品和包装、合理包装以及改善产品功能等措施,实现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www.xing528.com)
其四,清洁生产的现阶段目标是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量,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最终目标是保护人类生存空间、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1.推行清洁生产是倡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伴随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出现而产生的。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基金会向联台国大会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从此显露,并明确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它主要包括资源、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但构成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并进一步影响到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电力企业清洁生产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定义为:在人类现有认识水平可预知的时期内,在保证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满足的基础上,能够保持或延长资源生产使用性和资源基础完整性的利用方式。为研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一般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有不同的含义。对不可再生资源来说,持续利用的实质是最优耗竭问题;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持续利用主要是台理调控资源使用率,使资源产生效益最大化。但无论从何种角度来分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必然要求一种全新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生产方式与之适应。而以“节省原材料和能源”为主要特征的清洁生产方式必然满足人类倡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2.推行清洁生产是实现环境改善的必然要求
清洁生产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的、滞后的污染控制手段,强调在污染产生之前就予以削减,即在产品生产过程及在服务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一主动行动,经近几年国内外的许多实践证明,具有效率高、可带来经济效益、容易为企业接受等特点,因而实行清洁生产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一项有效手段。
3.推行清洁生产是减轻末端治理负担的必要手段
末端治理作为目前国内外控制污染最重要的手段,为保护环境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末端治理这一污染控制模式的种种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第一,末端治理设施投资多、运行费用高,造成企业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第二,末端治理存在污染物转移等问题,不能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第三,末端治理未涉及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资源的浪费。
地球家园需要我们一同保护
清洁生产从根本上避免了末端治理的弊端,它通过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末端治理设施的建设投资,也减少了日常运转费用,大大减轻了工业企业的负担。
4.推行清洁生产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的根本要求和最终归宿。开展清洁生产的本质在于实行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它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清洁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它提倡通过工艺改造、设备更新、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途径,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它强调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包括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操作工人在内的所有员工在经济观念、环境意识、参与管理意识、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同时,清洁生产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操作工人的劳动环境和操作条件,减轻生产过程对员工健康的影响,从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使公众对产品的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