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稀缺是西方经济学分析的根基,这也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受资源稀缺这一现实的制约,正是基于此,经济增长也必然存在着其自身的极限。资源稀缺的思想使我们认识到制造企业在不断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的过程中,其边际成本不断增加而边际收益却在不断减少。为了解决资源短缺的矛盾,人类社会在不断寻求替代能源。化石燃料短缺,人类就开始寻求生物能源;生物能源短缺,人类就开始利用太阳能。而太阳能的转化不是无成本的,依然需要相关设备才能实现,遗憾的是设备本身也不是无限量的。不难发现替代总是有尽头的,当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发现很多资源不可替代时,也许经济发展也就到了尽头。克服制造企业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需求不断提升之间的矛盾一直是经济学界十分热衷的问题,经济学家力求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然而无论如何调节也无法解决上述矛盾。显然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除了革新技术、寻求替代资源外,最为关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节能减排,制造企业的环境友好运营实际就是一种低碳化的运营。
生物能源生产糖和酒精
反思制造企业的生产和人类社会的消费方式,也许我们能够认识到只有制造企业的环境友好运营和人类社会的环境友好消费才能让社会经济最大限度地得到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所有资源都是受约束的,制造企业在向自然索取资源进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永续利用。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资源的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问题,这实际就是循环经济的3R原则。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众多学科和行业都一直在关注这一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逐渐集中到环境、区域经济等宏观领域。在产品制造中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利用低碳技术进行环境友好运营是制造企业未来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改善,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知识资源和传统的资源有着天壤之别,知识资源极大丰富,知识的边际成本实际是不存在的,而知识的边际收益也不再递减。因此为了改变制造企业受资源和环境的约束限制,尽可能绕开经济增长极限的“魔咒”,知识成为一种可以不断传承和反复使用的资源,而且知识资源并不会因为使用和消耗而消失,相反,知识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只会让知识本身更丰富。用知识发展经济,用知识制造产品,用知识传递服务,这对于制造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是大有裨益的。(www.xing528.com)
我国制造企业的整体管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管理落后、技术水平滞后是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一直是中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坚持发展不动摇,中国制造企业才有可能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发展就意味着高消耗和高排放,这正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个完美借口,这一借口使得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就有了出口场所,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快速地把握低碳技术,那么新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附加值依然会较低。当低碳标准成为全球制造企业生产产品的标准之一时,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就显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基于低碳技术的产品生产将成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