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碳企业赢利受到冲击的同时,在碳定价机制下,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是前途黯淡。也有一些行业和企业因此而受益,体现为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代表的直接受益群体,以及银行和碳交易所等碳金融机构组成的潜在受益群体。
薄膜太阳能利用
直接受益群体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代表,包括以低碳为特征的新能源组合和新能源利用模式的协同崛起。
首先,通过低碳途径发电的企业,包括水电、风电、地热及太阳能发电。这些企业可能更具成本优势。还包括那些提供设备或服务以帮助其他企业产生低碳发电解决办法的企业。
具体来看,在光伏方面,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日前表示,国家将择机推出光伏上网标杆电价。一旦确定了光伏上网标杆电价,就意味着国家认为光伏产业已趋成熟,将放开项目管制。而现在,光伏还是以项目招标的形式发展。一些风险投资界人士认为,光伏设备产业的投资机遇在于找到少数拥有核心技术的设备商。另外,薄膜太阳能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在风能方面,国内风电整机制造商达70多家,湘电股份、金风科技、东方电气是其中的龙头。此外,还有100多家零部件制造商。虽然该行业相关产品国产化率达到70%,但是国内企业并未掌握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在风电市场方面,国家能源局确定今后每年保持约1000万千瓦的规模,加上中国在规划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因此,风电设备制造业未来几年的市场份额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其次,以铀为代表的核能开发使数家与核价值链相关的上市企业,包括开采、浓缩、泵、锅炉、管道、涡轮机、反应堆及工程企业也能从中获益。
核能方面,从在建及发改委批复的情况来看,2020年核电实现7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目标是比较有保证的,乐观估计最高可以达到1亿千瓦。而现在核电装机还不到1000万千瓦,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核能发电
再次,节能减排领域也是重点之一。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度中国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获得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签发的核证减排量为742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当年全球签发总量的53.8%。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CDM项目获得签发的累计核证减排量为999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累计签发总量的41.6%。CDM核证量的增加反映了国内CDM项目的前期准备日趋成熟,低碳项目申请CDM的成功率显著提高,申请周期显著缩短,这有利于提高投资人的回报率,进一步激发民间资本投资低碳项目的热情。
全球碳减排框架下的潜在受益者,还包括各类型的碳金融机构。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8年碳市场规模近1300亿美元。假设未来全球碳交易机制旨在减排约20%,据粗略估计,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可达近9520亿美元。而据专家预计,到2020年,全球碳市场的整体规模将超过1万亿美元。随着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总量限制与交易机制和其他监管措施在各国陆续出台,更多的行业及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将为与碳排放相关的融资服务、交易机制、产品设计和咨询中介等开创巨大的市场空间。(www.xing528.com)
碳交易漫画
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使得碳排放成为与企业获取商业机遇和社会评价的重要市场标准和经营环境。后京都时代全球碳减排框架的三种可能模型都会对不同行业和企业产生巨大赢利影响。各国内部定价机制(即碳交易或碳税)作为实际可能性最大的情形,将对高碳行业造成巨大潜在负面影响,但不同企业的赢利空间也很大程度取决于行业和其自身的成本转嫁能力。同样,碳定价情况也会给一些行业带来巨大机遇,包括以新能源产业链为代表的直接受益群体,以及银行、碳交易所等碳金融机构为代表的潜在受益群体。
人类要努力留住绿色
作为企业来说,应当高度关注企业运营的碳环境,并对自身的成本结构、成本控制能力和成本传导机制有充分认识。对于投资者来说,能否挖掘那些低碳时代的行业和企业新星,将是决定其成败的重要因素。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任何影响企业盈利的行为都是企业极力回避的。如果制造企业为了环境友好运营而丧失了经济性和盈利性,那么任何制造企业都没有积极性去实施环境友好运营。然而制造企业的环境友好运营能够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降低企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负面影响),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制造企业低碳化的起步。正是由于环境友好运营,制造企业得以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实施生产,从而达到了资源消耗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原则。资源枯竭已经成为我国不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以发展环境友好制造企业为宗旨的低碳化运营对于这些地区制造企业的转型尤为重要。为了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制造企业对于能源消耗的边际成本必然上升极快,这一状况也会引致企业的生产成本迅速上升,最终使企业陷入破产的境地。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不少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寻求新的低碳能源,如氢能源、太阳能等。在发展过程中也开始注意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尽可能减少排放,事实上排放的减少也就意味着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企业的环境友好运营实际上对于企业来说是节省了成本,由此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
如果我们把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视为一种输入、转换和输出系统,并且假设制造企业的输入、输出都是同质化的,那么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源于其高效的转换过程。事实上,一个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以及制造成本的压缩。压缩成本的最直接途径就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这实际就是企业低碳运营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前实务界和学术界用生态效率来评估企业的竞争优势。
爱护地球,节能减碳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否则制造企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过一句话:“一个企业如果不关注盈利,那么这个企业就在犯罪”。因此制造企业在实施环境友好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和企业制度来引导其开发低碳技术、寻求替代资源、淘汰高耗能的工艺、技术和产品。
未来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考察的是其系统的竞争优势,制造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必然涉及到自然环境、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低碳化赋予了制造企业新的价值观,盲目追求扩大规模和数量的增长不再是制造企业的主要发展路径。低碳、系统化、全面考虑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将逐渐成为制造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制造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就需要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制造过程和消费过程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实际就是制造企业与环境的共生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