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车间
碳资产管理,随着近几年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这个概念逐渐被人们知晓。如今,如果在百度上搜索“碳资产管理”,相关链接有近2万条;如果在谷歌上输入“碳资产管理”,出现的搜索结果则多达156万多条。这至少能说明两点:第一,碳资产管理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第二,与中国相关的碳资产管理正在风生水起。
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国际碳交易市场呈爆炸式增长。2006年交易额仅有312亿美元,而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值近1300亿美元,碳资产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据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于2009年6月19日发布的预测报告,全球二氧化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是清洁发展机制(CDM)最大供给国,2008年中国CDM项目产生的CER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4%。联合国EB每年注册CDM项目(来自中国)预期产生减排额CER达1.9亿吨,2008—2012年累计碳交易资产将达到7.6亿吨,按照目前发改委最低指导价格每吨8欧元计算,累计碳资产交易金额将达到60.8亿欧元(90.45亿美元),这还不包括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如雨后春笋般正在申请国家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目前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项目已多达2232个。中国的碳资产规模之大,对于碳资产潜在所有者的企业来说,如果不能高度关注,将可能丧失重大机遇,或者遭遇隐形风险。(www.xing528.com)
清洁生产的大敌——二氧化碳
欧盟、日本以及美国的很多企业,由于一直比较重视对低碳的研究,如今已经大幅度加速了企业低碳竞争力的提升。丹麦很多企业掌握的能源技术产品和服务水平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相关技术出口收入近些年获得大幅提升;日本大力发展光伏技术,其光伏企业已占领该行业的国际高端市场。尽管美国没有承诺国家减排义务,企业也是自愿减排,但美国的很多企业已是节能降耗和减排技术的世界级领先者,其技术和服务已经拥有国际市场,渗透到诸多领域。由此,中国企业应从战略发展和未来生产力竞争的高度去看待低碳问题。因此,企业一定要从碳资产管理的高度来认识低碳发展,而绝不仅仅是为了减少能耗而节约成本,或者是适应国际气候谈判的压力而体现出的一种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