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洋里的小怪物—鲽形目鳎亚目鳎科鱼类多样俗名

海洋里的小怪物—鲽形目鳎亚目鳎科鱼类多样俗名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鲽形目鳎亚目鳎科和舌鳎科的鱼类有很多种,俗名龙舌、牛舌、狗舌、鞋底鱼、鳎目鱼、鳎米、鲽沙、箬鱼、鳎目、龙利、鳎板等。料理鳎沙要注意的是,它的表皮薄,含胶质多,容易粘锅。诸多厦门鳎沙料理中,我最难忘的是用它煮咸菜。老福州人所说的“鳎沙”,指的就是这一类。中国河口还有一种鳎沙,身呈褐红色,背上有三条侧线,大名三线舌鳎。

海洋里的小怪物—鲽形目鳎亚目鳎科鱼类多样俗名

鲽形目鳎亚目鳎科和舌鳎科的鱼类有很多种,俗名龙舌、牛舌、狗舌、鞋底鱼、鳎目鱼、鳎米、鲽沙、箬鱼、鳎目、龙利、鳎板等。斑纹条鳎,学名Zebrias zebrinus,鳎科条鳎属,俗称牛舌;三线舌鳎,学名Cynoglossus trigrammus,舌鳎科舌鳎属,亦名三线龙舌鱼,俗名淡水贴沙。

西方传说,先知摩西为了让以色列人逃脱埃及人的追赶,瞬间把红海海水分开,恰巧身处其间的小鱼,一下子被分为两半,变成了半边鱼。

半边鱼是一个大类,眼睛都长在一边,老祖宗雅称它比目鱼。比目鱼包容了鲆鱼、鲽鱼、鳒鱼和舌鳎等多种形态差异很大的鱼,其中没有一柄尾巴的舌鳎,被闽南人叫鳎沙。

鳎沙里最常见的一类,是身体向尾部慢慢收尖,形如箬叶,通名龙舌、牛舌。

另一类鳎沙,除了头部,宽宽的背鳍、腹鳍、胸鳍、臀鳍、尾鳍相连成带,环身镶饰花边不算,体面上还有绚烂横纹或是俏丽斑点,通名条鳎。

比目鱼幼体,其实和其他鱼一般模样。身长超过一厘米之后,潜下海底生活,眼睛才渐渐向一面欺去,中脊骨被吸收了,身体构造随之变化,最终“侧瘫”。

人类也常有比目鱼一样的际遇。世间的挫折打击,对一些人是成就伟大人格的锤锻,对一些人却是扭曲良知的挤压。很多人小时候性也善,在压力之下慢慢变作只朝上看的势利眼,出口讲的也是歪话。

《海错百一录》里郭柏苍前辈也有独立见解。他说渔人在海里抓到它时,总是独行,“乃受气之偏,非不比不行也”。是压力把它压塌了,负气出走。

实际上,它平时潜身沙中,窥视环境,一旦有猎物游过,就跃起用歪嘴咬住。饱食之余,贴沙泥姗姗而游。

古人贱视鳎沙,《海错百一录》比目鱼条下,郭柏苍说:“闽呼泥鞋鱼,广名鞋底鱼。”

我第一次在海里捉到鳎沙,恰恰就是不歪不斜踩到“鞋底”,感觉到脚下是一片有弹性、有粗糙鳞片的东西,于是不可思议地挖出一条。那是五十多年前,后江埭“漏大塭”的时候,没想到水干时它会钻入泥沙底下。

鳎沙细分,种类很多,身材从肥短到修长,颜色从土黄、红紫、灰黑到紫黑,体被从细鳞、粗鳞到斑斓纹饰,多种多样。

无论环肥燕瘦还是魏紫姚黄,它通身都只有一排酥骨,肉质不油不枯、不松不紧,几乎没有腥味。香煎了蘸酱油,味道就很赞,干煎、酱焖、糟腌以至切丁杂拌各种烹饪,它也在所不辞。

料理鳎沙要注意的是,它的表皮薄,含胶质多,容易粘锅。一位厨师朋友教一招:煎前先去皮,然后用蛋清挂皮。(www.xing528.com)

诸多厦门鳎沙料理中,我最难忘的是用它煮咸菜

厦门的咸菜颇有地方个性。潮汕地区的咸菜用的是半球形的肥矮芥菜,漳州用的是高可达三尺、重过十斤的大芥菜,幼年我家邻居“咸菜福仔”用的是介乎两者之间、长近其半的小型芥菜。每年冬春,他家那几个一人多高的大木桶边的空地上,三两天就晒一批,满地青黄。待得晒蔫了,一层层压入六尺径口的大木桶,踩实,灌入海水。过几天换到另一个大桶里一层一层用盐腌。十天半个月,那咸菜经过乳酸菌、各种菌类和酶的内外作用,橙黄得有些透明了。用这样爽脆酸香的咸菜来煮鳎沙,一大碗端上桌,只那气味,就把馋虫给勾出来了。

我在日本,买到三四寸宽的鳎沙——应该是龙利鱼鱼段,用黄油煎,放水,加西红柿、芦笋,滋味很好。当时想,如果再有一点咸菜或者酸笋、朝天椒入煮,一定棒极了。前些天在市场看到粗大的鳎沙了,想到了“妈妈的味道”,但是断念了,我知道厦门已经找不到那么诱人的传统咸菜了。

生长在海淡水相交处的鳎沙品质最好,郭柏苍在《海错百一录》里说:“鞋底鱼以江中者为美。”如今福州人称它玉秃,想来是皮表光滑而头部凸圆。老福州人所说的“鳎沙”,指的就是这一类。他们称纯海水产者为比目鱼。前者可以登上酒宴,而后者是家常菜

中国河口还有一种鳎沙,身呈褐红色,背上有三条侧线,大名三线舌鳎。在长江以南,它们能深入江河生活,闽南海边人呼之为“淡水鳎沙”,最大的只比手掌略长,肉嫩,刺少,味鲜美。浅煎之后,口感爽滑,味极鲜美。

闽南人将它与姜丝、酱油一起隔水蒸,挑肉喂养刚断奶的婴孩,骨细肉滑,淡香扑鼻。珠江三角洲一带也有同样食俗。

石码来人,我拿图鉴请他们识别。背上有三条侧线的舌鳎其实有很多种,三线舌鳎明显的是,第三条侧线与下颌顺溜地连接,一直延长到尾巴,好像是鱼体的腹线。鳃盖和身上,散落着若干黑斑。

他们说,这种鱼,二三十年前就绝了。后来有业内人说,你不必太失望,这类名贵的舌鳎,广盐广温抗病,如今已经是最具潜力的工厂化养殖品种,一斤要近二百元。

我和几个老海边人寒天聚饮,说起鳎沙,展示自己品过的鳎沙菜肴,不免争论起来,最后发现口水仗的燃爆点,是每人说的“鳎沙”各不相同。

比如我说的鳎沙,其实是学名大鳞舌鳎的龙利;一位朋友说的是一身斑斓横纹的龙舌和牛舌,学名条鳎和角鳎;还有一位说的是猫舌,学名箬鳎。

大家呵呵,笑说,下次啊,带一本图鉴,按图说鱼。

闽南鱼谚说,“十二月鳎沙贴上壁”,意思是冬天它瘦极了,那就相约来年春天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