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奇沙虫:海洋中的小怪物

神奇沙虫:海洋中的小怪物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月圆夜,夜光明亮,经验告知视力,那几条东西是肉色的,口径如手指粗的沙虫。网上有些介绍,把沙虫与沙蚕、土笋相混淆了。沙虫体格比土笋大数倍,能长到一拃。山东以南的中国沿海,均有沙虫生长,而以福建到南海为多,尤其北部湾广西沿岸和粤西沿海出产的,个大肉厚、品质上乘。闽南各地沙滩也产沙虫。店家小弟特意说明,这沙虫是用上好的达仔汁炒的哦!我只告诉你,沙虫雅号“天然味精”。

神奇沙虫:海洋中的小怪物

中文名方格星虫、裸体方格星虫,学名 Sipunculus nudus,星虫门方格星虫纲方格星虫科动物。俗名还有海肠子、星虫、海地龙。

现在算来,是五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十几岁那阵子,从初夏到仲秋,我经常用三脚罾在筼筜港捕鱼。清晨赶早潮,晚上就戴着矿灯夜渔。

三脚罾,是用一对丈把长的篙竹加一根三尺左右的横担撑开的三角网,我们用它守候乘潮而来的表层海族。

有个晚上,起罾后,看到有几条软趴趴的东西,指头粗细,香烟长短,通体柔和荧光,在网兜里伸缩扭动。

月圆夜,夜光明亮,经验告知视力,那几条东西是肉色的,口径如手指粗的沙虫。

沙虫是我们在低潮线多沙地段,偶尔也能挖到的东西。它们不都是钻洞里吗,怎么会游出来呢?

用长柄抄网捞过来,果然是呢。

如今查看资料,才知道它与名字很相近的沙蚕——海蜈蚣一样,繁殖季节,会游到海面上来。

网上有些介绍,把沙虫与沙蚕、土笋相混淆了。

沙蚕是海蜈蚣,一身扁圆,蜿蜒爬行,肉足颤动,五光十色。

土笋靠一副革囊——皮质睡袋在泥穴里闲适栖居。

沙虫体格比土笋大数倍,能长到一拃。它在沙洞定居,身体能大幅度拉伸,伸缩吸沙,滤食其中的藻类和有机碎屑。躯干圆条赤裸,肌纹交织成方格,辉耀肉色的荧光。它形体和活动模样都像大型蚯蚓,福州称它海地龙,形神兼肖。

山东以南的中国沿海,均有沙虫生长,而以福建到南海为多,尤其北部湾广西沿岸和粤西沿海出产的,个大肉厚、品质上乘。

闽南各地沙滩也产沙虫。退潮后,挖沙虫者找到孔眼,海锄头一挖,洞里若有沙虫,会即刻下潜,溅出水来,必须紧跟挖下,否则它立时缩到一两尺深的沙底。

头戴尖峭竹笠的渔妇持轻巧海锄头,一潮水能挖几斤,她们把挖来的沙虫倒入竹箕,挑到露水未干的早市、暮霭初起的晚集。

家里有孩子发烧要退热,有老公熬夜须清肝火,或者只为清鲜美味的主妇,蹲下来翻拨一身湿沙的沙虫,挑个大活泼的买回去,剪开,洗净沙囊,煮萝卜丝,煮姜丝。餐馆是另一种专业杀法,用筷子粗细的竹针从一头插入,把它腔肠整个翻过来,捋掉所有内脏,再倒拉回来。(www.xing528.com)

海南有一种吃法更生猛,像日本人一样,蘸酱油生吃,也许是南岛语族的遗俗。

我一辈子都在追逐那些只需简单加工的天然美味:野生虾蟹,土猪、土鸭、土鸡、土鸡蛋,高海拔山区用农家肥种的高丽菜、打过霜的芥菜惊蛰时出土的黄泥地鹰嘴春笋……它们最能以本真质味,陶醉由它们千万年调教出来的中国味蕾

我称它们“天厨菜肴”,不像鱼翅海参之类,只贡献质感,或者只贡献味道,煮食程序又极其繁复。

秋天,漳浦朋友说,漳浦六鳌半岛东边的霞美、董门一带,盛产沙虫,夏天尤其肥美。另外呢还有一种地瓜,谑称“噎死老伙子”(噎死老头子)。我一听来了精神:那不是我找了二十多年的“鸡爪松”吗?

鸡爪松那种地瓜,茎根细小延长,但有藕状节段,只需蒸熟,酥甜香面,胜过上等板栗,而且无须逐个剥开。

二十多年前它消失了,让我四处追寻,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太过夸张,“众里寻他千百度”却不为过。

遂驱车百余公里到六鳌,结果还是失望。农民说,好几年不种了。不过,他们说,现在改种的新品种大叶红也很香甜。

我们央求路边一家餐厅,用大叶红地瓜帮我们煮一锅粥,烧个杂鱼酱油水,炒一盘沙虫。

不久,我带着那瓶蘸汁——也就是鱼露到海鲜餐厅,要了半斤沙虫。店家问我可是要做刺身

我说清汆。汆过的汤汁,煮萝卜丝。

剪开的沙虫,颜色有些灰白,在沸汤烫过,蘸以褐黄的蘸汁。品几条,喝一口萝卜丝清醒一下味蕾。

是什么感觉

不说破,你去试试。我只告诉你,沙虫雅号“天然味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