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有虾蛄近六十种,厦门常见者为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黑斑口虾蛄(Oratosquilla kempi),均为节肢动物门软甲纲掠虾亚纲口足目虾蛄科口虾蛄属。
虾蛄在闽南话里,也叫虾姑,读音一个样。
海边人对它的俗称里,虾耙子、皮皮虾、濑尿虾,各得其肖。《海错百一录》说它“以其足善弹而名琴虾”。它的第二对前足——即螯肢或叫掠肢,和螳臂的镰刀状掠肢很相似,叫螳螂虾也许最传神。
我小时候,一帮讨海囝讨论:虾蛄为什么叫虾姑?味道像虾,形状却差异太大,才叫姑姑吧?后来知道,人家浙南一带它叫“虾公”呢。
虾蛄最不同于虾的,是扁长身体的最后两节——发达的第六对腹肢和尾节,拼成华美的尾扇。小时候剥食虾蛄,把尾扇肉掏空了,将形似帽翅的腹肢扯平,就是一顶富丽堂皇的状元帽,可以套在手指上赏玩半天。
虾蛄这突起五个锐利冠峰的华丽尾扇,当然不是长来供我们亵玩的。它是虾蛄旋掘孔洞的钻头,更可以作防御战斧,轻易割开对手的身体。虾蛄蛰伏洞中,如遇外敌侵扰,它先晃动头端的小触角警告。敌人真的入侵,虾蛄迅疾掉转头,把“三尖两刃”的铁扇对着敌人:敢碰吗?
虾蛄不只有防御性武器,它的攻击性武器,即第二对胸足——前端排满利刺的掠肢“螳螂臂”,非常有力。虾蛄出猎,以腹部激烈摆动和尾扇的拍打,在夜海中快速滑行,复眼锐目巡视八方,一旦觅见幼小鱼虾,就用掠肢上弯勾刺。
这个和螳螂臂动作方向相反的上勾拳式擒拿方式,意味着它可以接续一个反向动作,即肘弯部反弹的撞击。生物学家测定,它的肘弯撞击速度快过子弹,完成一次出击动作只需千分之三秒,而且力道很大。虾姑用它弹裂贝类、蟹类外壳,再剥食吞肉。
虾蛄和蚵鸽仔鱼都是掘穴大师。它们的洞都是“U”字形的,并且圆得十分周正。蚵鸽仔的两个洞口明开,而虾蛄狡猾,它的另一个洞口用泥皮虚掩。明开的这个洞口,平时也缩小到仅容探出小触角和眼睛,如潜水艇伸出潜望镜一般,窥伺周边动静。
退潮后,讨海仔在泥沙滩上看到单孔圆洞,口上有新鲜的细碎爪痕,知道这是有住客的虾蛄洞。要是一汪清水还粼粼抖动,更说明有虾蛄在舒展鳃肢呼吸。讨海人围绕洞口踩踏,踩中了孔道,猝的一声,虾蛄连水被喷出洞口,翻腾打滚,一边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或者用掠肢敲击尾节腹面,发出恰恰切切的恐吓声,随之射出一道清亮尿液——这就是俗名濑尿虾的由来。
讨海仔必须以手指紧掐它的腰,不然它会弓身用尾扇刺人。(www.xing528.com)
如此凶悍的虾蛄,竟会被软塌塌的丝丁鱼吃下,你相信吗?
东海渔民的口头文学里,虾蛄原是武状元,同科文状元是丝丁鱼。丝丁鱼高中后狂喜畅怀,喝得泥醉,把状元帽脱下请虾蛄代为保管。虾蛄试戴一下那帽翅像螳螂臂的秀气文状元帽子,觉得虽然不及武状元的威武,但是如果文武头衔都有,在世间多好混!于是尾巴套上自己的那一顶,急忙开溜。
从此,虾蛄一旦遇到丝丁鱼,虽然“文武兼备”,毕竟心虚,不敢抬眼正看,常常被丝丁鱼怒而吞食。
虾蛄、海和尚之类七七八八的海里怪物,从前渔民拉网上来一看,反手就翻倒进海里。渔谚说,龙虾一尾,赢过虾蛄一畚箕。
不料这些年世风变了,酒席应酬,交际功能重于吃饭,大鱼大肉不稀罕了,剥虾蛄却很能应景,如何把它的肉身完美剥出来,就是话题了。虾蛄身价,竟然涨到比一般的虾还贵。
冬末,虾蛄成熟了,雌虾蛄第六至第八体节的腹面,会现出三条白色的胶质线,像一个“王”字。好的虾蛄颜色青亮,体态肥硕,煮熟后,暗紫色的身躯中间有一条深褐色带纵贯头尾,那是它们的精卵储备,色带越宽,则膏越肥厚香醇。
虾蛄汁鲜而肉松嫩,有一种特殊的清鲜香气。各地入馔方法很多,无论炝、椒盐、豉油或蒸(清蒸、蒜蒸、葱油蒸),还是取肉来生食、油泡以及炒蛋、炒饭、煲粥等,都能做成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就是小虾蛄,磨成浆做调味,滋味也清新隽永。
日本有一种虾蛄饭,功夫简单,只以薄酱油煮虾蛄,再以所出之汁煮饭。饭好之后,覆以虾蛄,保持天然韵味。
香港著名小吃“爆浆濑尿牛丸”,用料是精瘦牛肉和虾蛄肉。将牛肉以蛮力碎筋捣烂,分成荔枝大小肉块,做丸子。而先于此,是把虾蛄打成泥,加入盐、糖、味精、胡椒粉,与高汤、老酒搅和,再汆煮半熟,捞起放凉,置入冰箱结冻;此时再取出,切成半寸见方,塞进丸里做馅。牛肉丸放入大骨高汤煮透,虾蛄肉冰便化成了汤汁。吃的时候太用力咬,汤汁就会喷出,是谓爆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