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洋里的小怪物-藏在沙泥中的沙蚕

海洋里的小怪物-藏在沙泥中的沙蚕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蜈蚣正名叫沙蚕,实在有些溢美。问是何物,主人说沙蚕。淡海水交接的九龙江口一带,就盛产沙蚕,当地称“涂虫”。平潭岛西沙滩,盛产大种沙蚕。最详尽讲述沙蚕的,应该是清代赵学敏。沙蚕有十几类四百多种,皆喜栖息于有淡水流入的潮间带沙泥中,幼虫食浮游生物,成虫以腐殖质为食。而能进入淡水稻田的仅有两种,即疣吻沙蚕和多齿围沙蚕。

海洋里的小怪物-藏在沙泥中的沙蚕

闽南主要有三种,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全刺沙蚕(Nectoneathes oxypoda)、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皆属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沙蚕科,俗称海虫、海蛆、海蜈蚣、海蚂蟥、禾虫、水百脚、沙钻等。

海边囝没有不识海蜈蚣的,它是万能鱼饵。在潮间带沙泥交混的地方,很容易挖到它。尤其污秽恶臭的地方,例如海边污水口下,翻开石块,你就会看到它们成群盘踞交缠,长可达数寸,狰狞而粗肥。

海蜈蚣正名叫沙蚕,实在有些溢美。用蚕比喻它的节状软体,略近形象。论起让人恶心的感觉,还不如其他别名——海蛆、海蚂蟥,来得神肖。

它确实很像蜈蚣,形体怪异,龇牙咧嘴,须毛怒张,扭动起混杂惨绿猩红怪黄的躯干,一身密密环节泛出奇光异色,体侧的肉刺似百足蠕蠕晃动,十分骇人。

早年钓鱼时,捏着黏腻腻的它,套入鱼钩,再用指甲掐断,是相当需要勇气的。我也曾内心惊悚而发抖,只是海脚孩子,在众人面前不能表现出怯懦。

三十多年前我到同安吕厝公干,农家好客留饭。主食炒米粉,炒米粉的佐料在胡萝卜丝、高丽菜丝之外,有看似金针的焦黄菜段,异常香鲜,咀嚼起来滋味深长。

问是何物,主人说沙蚕。

“海蜈蚣?!”

“对,海蜈蚣。晒干了,油炸。”

原来那狰狞恶心之虫,竟是可心美食!

后来禁不住下箸,心里还是有点发毛。

当时不知道,闽南人其实从古早起,就有食用这丑恶美味的习俗。

淡海水交接的九龙江口一带,就盛产沙蚕,当地称“涂虫”。每年夏秋,渔民挑桶在石码镇沿街巷兜卖,涂虫们蠕蠕扭动,舞爪张牙,吞吐涎沫,发出细微嚣声,依桶壁攀行。(www.xing528.com)

阿婆阿婶把它买回家,在盆钵里洗净滗干,入锅加少许酱油搅动,涂虫肥满的腹部绽裂,白膏绿膏就淌出来。煎熟后,锅底一摊黄白如煎蛋,虫皮俱包在里面。孩童放学回来,大人说是煎蛋,香喷喷食不绝口之后,才告诉他们是涂虫。

民国《厦门市志》记载厦门人的食法,大同小异:“以杵臼舂去其腹中细肠,洗净曝干。食时以油炒之,酥而甘,亦佳馔妙品也。”

平潭岛西沙滩,盛产大种沙蚕。当地人挖来后放到淡水里吐沙,以一根筷子从尾孔插入,翻出污物。晒干了,色金黄而透明,号曰“龙肠干”。用它炖汤,则汤色白如牛奶,味极鲜美,是当地高级宴席的珍贵名菜。龙肠干束捆,是走亲戚贵重的酬答礼品

福州菜里原来也有“炒龙肠”一菜,颇为有名。后来大概是离海日远,沙蚕接续不上,就用鸭肠充数,味道相差甚远,慢慢就无人问津了。

査翻了一堆典籍,才知道长期食物不足的中国人,很早就食用沙蚕,唐代起就有记载。

明代《闽书·闽产》说,“泉人美谥曰龙肠”,也有地方称它“凤肠”。

清代施鸿保《闽杂记》里写的“雷蜞”应该也是它,现在福州人叫它“流蜞”。

龙海渔民的叫法最有意思,他们称之为“猫腱”,即猫的胗。猫的胗和青蛙的毛,都是子虚乌有之物,闽南人说虚幻之物,就以“猫胗水鸡毛”比喻。大概龙海渔民认为,这东西怪异得不可想象吧。

最详尽讲述沙蚕的,应该是清代赵学敏。他在《本草纲目拾遗》里记录了它,称为“禾虫”。“禾虫,闽广浙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蛋蒸食,或做膏食……夏秋间,早晚稻将熟,禾虫自稻根出。潮涨浸田,因乘潮入海,日浮夜沉,浮者水面皆紫”。

禾虫所以水稻将熟时“自稻根出”,是因为那时水稻必须干田控蘖、精饱稻粒。已经适应这种农事规律的禾虫,这时也性成熟了,于是顺水入海繁殖。

石码老人说,尤其是农历九月半之后的天文大潮时,海水漫入稻田,于是禾虫泛起,污泥浊水里到处浮游、蠕动着这鬼物。渔民在沟渠的涵口设网兜捕,多时一天能捕得百十斤。

沙蚕有十几类四百多种,皆喜栖息于有淡水流入的潮间带沙泥中,幼虫食浮游生物,成虫以腐殖质为食。而能进入淡水稻田的仅有两种,即疣吻沙蚕和多齿围沙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