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反思包括各种类别。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将教师的教学反思分为三种,即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一是课前反思。课前反思其实也是课后反思的一种。道理很简单,除非是新教师上的第一堂课或新接手班级的第一堂课,否则任何一堂课之前的反思都是上一堂课之后的反思。换句话说,教师的课前反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对以往教学的持续反思,只不过增加了对新课的研究。很多教师比较重视课后的反思,却忽视了课前的反思。实际上,备课中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都是需要反思的。以最简单的教案来说,能否多设想几种方案?能否在这几种方案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班级学情的方案?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课前反思。这还是笼统说的。具体来说,备教材时,如何从整册教材和每个单元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取舍?如何在整册教材中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如何注意教材的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又如备教法时,如何确定本堂课的教学方法?如何开发、使用新的课程资源?如何进行课堂训练和课外作业的设计?再如备学生时,如何兼顾学优生、中等生、学差生的不同需要?如何应对调皮学生引发的突发事件?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重点辅导或点拨?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在课前反思中琢磨清楚,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是课中反思。课前反思相当于作战方案,尽管可以做到非常周密,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战场上形势千变万化。很多时候,教师课前反思的结论与实际尚有一段距离。这种情况不限于那些缺乏经验的新教师,也会体现在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身上。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妥善调整教学方案,真正做到随机应变。如果依然按部就班地实行课前的计划,就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想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师就应通过高效的课中反思,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诸如:原定的启发式教学效果不佳,该怎样应对?学生今天的思维不够积极,是否需要幽默一下或讲个笑话?生生互动本来设想得挺好,但有些学生却在争论其他问题,这该怎么办?部分中等生听课效果不好,是自己的讲解不到位吗?学优生似乎听得不耐烦,而学差生却还嫌教师讲得快,这该怎样处理?刚才对某学生的发言的评价用词不当,如何挽回影响?某学生整堂课心不在焉,究竟是什么原因?原计划是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可现在时间不够了,怎么办?今天的讲课出现了知识性错误,是否应当立刻纠正?这些问题层出不穷,也是教师实际教学中必然遇到的难题。要想处理好这些难题,不进行课中反思是难以解决的。为了理顺课中反思的思路,我们可以借鉴一位特级教师的课中反思模式。一要废除,即废除对学生的粗暴指责,讲究批评的艺术。二要允许,即允许学生质疑教师和教材,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三要开放,即开放课堂的评价空间,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四要带进,即把尊重与信任带进课堂、把鼓励与称赞带进课堂、把喜悦与快乐带进课堂。五要转变,即由封闭式课堂向开放式课堂转变、由传授式教学向发展式教学转变、由等级式关系向平等式关系转变。六要让,即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去探索知识、让学生去感悟道理、让学生去揭示规律、让学生去评价效果。(www.xing528.com)
三是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相对来说比较从容,便于控制。关键是要养成课后反思的意识与习惯,即便是课后1分钟的反思,或是反思的结论只有一个,积少成多也会非常可观,逐渐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由渐变发展到突变。教学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即使是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也存在各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至于一般教师的日常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值得反思的地方也层出不穷。但是,如果能摆正心态,就能有所发现。尽管问题多多,但若能坚持进行课后反思,反而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一条捷径。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进行随机的反思。如果时间紧迫,就要对重点问题进行反思。当然,最理想的还是对宏观、中观、微观都进行系统的反思,这样的课后反思的效果是最佳的。在课后反思时,最好形成文字。为了节省时间,这时候的文字表达重在忠实地、完整地记录当时的相关信息和相关感受,不用考虑语法、修辞、逻辑问题。这样日积月累,将来就是很好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事实证明,课后反思做得好,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方面远胜过一般意义上的备课与上课。在课后反思中,教师不能仅限于自身的反思,还要注意倾听其他教师的意见。一个人的思维往往存在一定的惯性,这就注定了个人的思维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正是由于不同教师之间的观点的碰撞,才能激发出新的教学理念的火花,促使教师感悟到许多新的东西。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养成课后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之后,教师可以逐渐总结具有自身特色的课后反思模式,这样可以提高反思效率,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课后反思大致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展开,教师方面可以考虑目标定向、课堂导入、课堂提问、课堂收束、作业布置等,学生方面可以考虑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