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中心小学 胡蕾
教学目标
1.训练读题习惯。
2.掌握歇后语知识,分清歇后语的两种不同形式。
3.了解生活中常常写错的字以及写错字的危害。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养成读题的习惯。
2.歇后语在句子中的运用。
3.汉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分析考试情况
此次考试,与以往相比有很大进步,尤其是基础题目。但这次考试也暴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同学没有仔细审题,就急于下笔。
二、读题训练
先来看看这位同学做的一道题。
出示:先把歇后语补充完整,再根据句子的意思选用合适的歇后语(只填序号和学生做错了的答案)。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位同学做错了。
师:错在哪?
生:没有读懂题目。
师:怎样才算读懂了题目?
生:读完整。
师:读完整了,接下来要做什么?
生:明白题目交给我们的任务。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题目交给我们哪几个任务。
生:写词语、选词语。
师:明白了任务,就随便写吗?
生:不对,是有要求的。
师:有什么要求?
生:选用合适的歇后语时只填序号。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读题目的步骤。
板书:读完整,明白任务,按要求做。
师:只是读这道题时是这样吗?当然不是,所有题目都应该这样认真地分析。
三、讲评第一大题第(六)小题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认真读题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按照这种方法再来重新做一做,给你们两分钟时间。把歇后语补充完整,有没有什么方法?
生:靠记忆。
师:靠平时的积累。除了这些,你还积累了哪些呢?
生(反馈)
师:根据句子的意思选用合适的歇后语也靠记忆吗?
生:靠理解。
师:只有理解了歇后语的意思,才能做得出来。理解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
生:后半部分。
出示:
a.( )——照旧(舅)
b.孔夫子搬家——( )
c.隔着门缝吹喇叭——( )
d.小葱拌豆腐——( )
2.我本来十分看好国家男子足球队,可自从世界杯开赛以来,球队是( ),真令人失望。
3.这件事大家都看在眼里,那是( ),你怎么能否认呢?
4.父母、老师都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可他却( ),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复习歇后语的知识
师:歇后语分哪几种类型?
生(汇报)
师:第一种是喻意歇后语。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说明、解释。
出示: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www.xing528.com)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芝麻开花——节节高
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出示练习题:
a.三只脚的板凳——不稳
b.常胜将军——百战百胜
c.打开天窗——说亮话
d.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
1.这事你有什么要求,别绕来绕去了,咱们还是( )好吗?
2.考场上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是( ),偶尔失常,也在所难免。
3.没想到我们是一个学校的,真是( )了。
4.他这个人没主见,( )怎么靠得住呢?
师:第二种是谐音歇后语。后部分借助其中某个词与另外事物的同音(或近音)现象表达意思,造成一语两解的效果。
出示: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五、讲评第一大题第(四)小题
师:生活中,成语常常被人们广泛使用。
出示图片。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生(汇报)
师:成语这样运用好不好?
生1:好,这样比较有趣,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商店或这个产品,比较有创意。
生2:好,语言文字就是要广泛运用的。
生3:不好,成语是一种固定的短语,不能轻易改变。
生4:不好,成语这样乱用,让人不知道正确的成语怎么写了,会误导大家。
师:语言文字是非常慎重、严谨的,如果这样乱用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亵渎。我们要把这些被改得面目全非的成语还原为它们的本来面目。
出示:
乐在骑中——自行车广告( )
随心所浴——热水器广告( )
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 )
拓展:
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语( )
一明惊人——某眼病治疗仪广告语( )
无胃不至——某治胃药广告语( )
饮以为荣——某饮品广告语( )
天尝地酒——某酒类广告语( )
食全食美——某酒店广告语( )
默默无蚊——某杀蚊剂广告语( )
牙口无炎——某牙膏广告语( )
六、讲解第一大题第(二)小题猜字谜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
2.猜字谜有没有什么方法?
生(反馈)
师:有三种方法,分别是组合法、像形法、意会法。
七、总结
这个单元是关于中国汉字的一组课文,听起来比较枯燥,学起来却非常有意思。谁能说说学完了本组课文有什么收获?
来源:江西教师网
点评
教师的试卷讲评课并不是单纯地与学生对答案,如果这样做,试卷讲评的价值就非常有限了。讲评试卷时,应当从学生经常犯的错着手进行分析。比如,很多学生都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看错题目或漏做题目。对此,就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题来讲,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和方法。这就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过程。现实中,会出现一些由成语改成的广告词,对小学生是一种误导。案例作者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集中讲评,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