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中的提问梯度及密度

教学中的提问梯度及密度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教师的教学提问具有一定的梯度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凡事过犹不及,教学提问的密度过高也会有副作用。如果教学提问的密度太低甚至趋于零,这样的教学就谈不上任何互动。

教学中的提问梯度及密度

教师的教学能力取决于很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教学提问技能。观察那些优秀的教师,他们往往具备很高明的教学提问技能,总是借助巧妙的教学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素养,进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就不能不关注自己的教学提问技能。

在教学提问中,很多教师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把握不好度:时间不是过长就是过短;难度不是过高就是过低;频率不是过密就是过疏。当然也不必过于着急,因为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一般说来,教学经验越丰富,对教学提问的度的把握就越精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显而易见,教学提问是促使学生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根据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实践,要想巧妙地把握教学提问的度,可以着重在教学提问的难度、梯度、密度三个方面下一番功夫,往往会事半功倍。

一、教学提问的难度

教学提问的难度一定要适中,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不算理想的教学提问。道理很简单,教学提问的难度过高,会让学生心生畏惧、沮丧甚至自卑之感;教学提问的难度过低,则会让学生觉得没有什么挑战性,甚至会对教师进行负面评价。

当然,教学提问也不是永远不能有较难或较易的时候,关键是要看在什么情境下,针对什么学生。当学生感觉学习困难,普遍产生畏学心理时,教师的教学提问可以简单一些,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以便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信心。在下课之前,教师不妨提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便于学生课后认真思索。如果是学优生,教师就可以将教学提问的难度适当提高;如果是学差生,教师就不妨将教学提问的难度适当降低。这只是个例,并非普遍情形。究竟何时将教学提问的难度提高、何时将教学提问的难度降低,还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认知的规律、学生的心理来选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提问还是难易适中为好。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二、教学提问的梯度(www.xing528.com)

从总体上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步步登高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提问具有一定的梯度是非常正常的。这既符合求知的基本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提问时,忽视了梯度性。他们的提问往往一步到位,虽然难不住学优生,却会让学差生和中等生愁容满面。当学生无言以对时,这些教师就会很生气,认为都是学生的问题:要么是不认真、不勤奋;要么是不聪明、不机灵。但实际上,教师自身要负一半多的责任。学生不可能一步登天,教师为什么不能为他们设计登天的阶梯呢?都知道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可很多教师却奢望学生能一下子开窍,这不是很荒唐吗?

想想那些优秀教师是如何处理这类难题的吧。首先,优秀教师不会埋怨学生,不会怒目以对,而是和善地面对学生,引导学生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其次,有些教师也会提问,只不过他们更善于将一个难度很高的问题分解为几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既相对简单又逐层提升的问题。这是一种很高明的提问方式,有点类似于慢镜头。一些体育比赛出现争议,就连裁判也判断不准。这时候,如能进行镜头的慢放,是否犯规就一目了然了。小学的数学教师就具备这种特殊的技能,普通人眼中的一个等式能被小学数学教师放慢,分解成好几个镜头。再加上生动、精准的解读,学生就很容易听明白。

三、教学提问的密度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提问堪称常规武器,使用频率是比较高的。但是,凡事过犹不及,教学提问的密度过高也会有副作用。本来,教师的教学提问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解决学习难题的。可有些教师从上课问到下课,简直就没有一刻停歇。结果,反而对学生产生了一种干扰。学生无法顺着自己固有的思维深入展开,而是时刻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生怕教师随时提问自己而自己却回答不出,导致尴尬。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之河已被教师的无数的提问所截流,导致思维中断、停滞。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教师不喜欢也不善于提问。他们更习惯于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一节课,认为这才是体现教师水平的主要方式。至于学生是否听懂,他们觉得与自己无关,关键是学生自己是否认真倾听、认真思索。这就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适当地提一些问题,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听讲效果,有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调整教学方式,从而获取更佳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学提问的密度太低甚至趋于零,这样的教学就谈不上任何互动。这类教师其实更像教授,因为教授更注重自己的讲解,而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反应。听教授的课,收获多少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勉程度、聪明程度。听教师的课,收获多少则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