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栏式民居
由于气温高、潮湿,古代广西沿海地面植被厚盖、森林稠密、沼泽遍布,所蒸发出的“瘴疠之气”对人体有害,再加上猛兽毒蛇的威胁,古骆越人便仿效鸟类,搭起悬离地面的简陋居所——“巢居”。《博物志》说:“南越巢居,北溯穴居,避寒暑也。”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有述:“深广之民,结栅以居,上施茅屋,下豢牛猪。栅上编竹为栈,不施椅桌床榻,唯有一牛皮为裀席,寝食于斯。牛猪之秽,升闻于栈罅之间,不可向迩。彼皆习惯,莫之闻也。考其所以然,盖地多虎狼,不如是则人畜皆不得安,无乃上古巢居之意欤?”(《岭外代答》)“巢居”便是“干栏式”建筑的早期形式。“干栏式”建筑形式简单,不需要挖地基、砌墙体,仅需竹木材料,故干栏式建筑遍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图2-2 干栏式民居——浦北县官垌镇大岸村委新屋坡村
清朝道光《钦州志·风俗》记载:“钦昔土著,屋多茅茨,高不过眉睫。”“人居楼上,猪牛畜居其下”的竹木结构、茅草盖顶的干栏式住宅是当时广西沿海地区的壮族、瑶族、京族等少数民族民居的普遍式样。干栏式住宅多为二层三开间,设阁楼,底层用作圈养牲畜,二层为居住层,阁楼储物。由于处在斜坡,多形成吊脚楼的模样。而清代后,住宅建筑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建筑材料不断更新,墙基部分改作防潮防腐的石块垒砌,墙体用生土砖砌筑或夯土而成,屋顶的茅草被耐用的青瓦替代。此外,屋前左边架设一稳固木梯,上接带竹木栏杆的栈台(入户阳台),以便于出入居住层。房屋多建于山脚的缓坡,近耕地而不占农田,近水而不受水淹。如今,干栏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上思、防城及钦北区的黄屋屯、大直、贵台、大寺、那蒙、新棠、那香、小董、板城、长滩等镇。
2.院落式民居
汉族是秦汉后从中原各地迁居广西沿海地区的一个客籍民族,遍及钦州、灵山、合浦、浦北等地。除上思(县),广西沿海地区在宋、元、明、清、民国时期隶属广东省。汉族民居的代表是岭南院落式风格民居。
院落式风格民居,其传统格局是以“进”为基本单位进行构建的。每进至少为三间,中间为厅堂,两侧为房。每进以厅堂为中轴,可向左右两侧对称扩展,形成每进为五间或七间或九间等单数变化。“进”的最外侧两房前为廊房。院落的主座由“进”与“廊房”构成。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单进三间两廊一天井住宅。然后以厅堂的中轴线向纵深发展,形成每座二进、三进、四进或五进(民居最大“进”数)的院落格局,最深一进的厅设为祖厅。年纪最大的老人住祖厅两侧的房,廊房一般可作为厨房、客厅、花厅(女眷会客、做针线活的地方)、茶室等。头进有时建造为倒座。除祖厅外,各厅堂设前门,而没有后墙,是后敞开式,靠后正中处设屏风,屏风设双扇中门及左右侧门,平时只开侧门,遇到盛大的典礼或贵宾到来才开中门。
院落式民居主座的两侧及后侧为相连的廓房,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格局。通常,廊房的外侧再建围墙及炮楼。
每个宅院可根据宅基地的宽窄深浅,灵活地调整进深及开间数;开间数少,进数多,适合宽度小而深度大的基地;开间数多进数小,则适合宽度大而深度浅的基地。还有一种形式称“三排九”,即三座三进(或更多进)的宅院,通常中座各进以金柱承重无隔墙,三间合一,形成主厅堂。
图2-3 院落式民居——武魁村——灵山县太平镇那福继(www.xing528.com)
广西沿海传统宅第是以砖木结构为主的体系。“开间”的左右扩展形成“进”,“进”通过纵深发展并四面围合成“院”,“院”的纵横扩展构成建筑群落。通过中轴线上院落的形状、尺度、地面高度,以及建筑形体的变化,表达出庭院建筑空间的内外层次,区分出庭院建筑的规模等级,形成由外到内、由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层次过渡。
现还保存完好的广西沿海传统宅第约有71处,有代表性的宅第有:
(1)刘永福故居,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位于钦州市板桂街10号,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院落式传统民居,大小楼房119间。三进五开间院落,有头门、二门、仓库、书房、伙房、佣人房、马房、碉楼等附属建筑。
(2)冯子材故居,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位于钦州市钦州镇白水塘村,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三排九”传统民居,院落式布局,坐北朝南,共3排9座27间。
(3)灵山佛子镇大芦村建筑群,建于1546—1826年,位于灵山县佛子镇大芦村,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属院落式传统民居,有9个明清时期岭南建筑风格群落,有300多副明、清时期创作的传世楹联。
(4)浦北小江镇余屋村建筑群,建于嘉庆年间(1796年),位于浦北县小江镇长田村委余屋村,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岭南建筑风格,硬山风火墙构造,墙头高出屋面逾3米,灰塑精美,两侧风火墙设计对称,形同锅耳。
图2-4 客家围屋民居——浦北县寨圩镇土东西翰村
(5)防城大菉镇那厚村建筑群,建于清末[道光六年(1826年)建村],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大菉镇那厚村,约3200平方米;属院落式围屋民居,砖木结构悬山顶,青瓦屋面,石头基础,墙体下部用青砖、上部用土坯砖砌筑,围屋四角设有碉楼。
3.客家围屋民居
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在新移居地生存下来,客家人往往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崇宗敬祖、聚族而居是客家族群的特点,而客家民居的最大特色是围屋建筑。几户甚至几十户的同宗居民聚居在一起,在房屋群的四周建起高大的防护墙,墙上往往有向外嘹望、防卫的枪眼,院内建有晒场、公共祠堂等设施。住户各自独立成院,自成一体。主要代表有社边坡赖氏围屋、福禄刘氏围屋、曲樟曲木陈氏围屋、寨圩栏门覃宅、寨圩土东西翰村古民居、小江新南村委大罗坪宋氏祖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