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资料,至少在1万年前,已经有原始住民在广西沿海地区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的广西沿海贝丘文化遗址,如防城港市的亚菩山、马兰嘴山、交东村遗址、杯较山遗址,钦州市的芭蕉墩遗址、亚陆江杨义岭遗址、黄金墩遗址,合浦的牛屎环塘遗址等均位于近海或近海河流入海交汇处,在高出海面的山岗或小岛上。这显示出原始住民在退潮间涉水、潜水取食贝类,依赖自然的原始土著文化。
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百越集团多还处于原始社会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或阶级社会初级阶段。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广西沿海地区属当时称为“交趾”的地域,最早的居民是百越中的一个分支——雒(骆)越。《交州外域记》载:“交趾者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水经注》卷三七,《叶榆河》)。骆越人是今壮、侗等民族的先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南攻百越,经过多年的征讨,统一了福建和岭南,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统治(广西沿海地区属象郡辖地)。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秦始皇在命令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的同时,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
秦之后,赵佗在岭南称王,以番禺为中心,建立了南越王国。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在原秦岭南三郡的基础上设南海、郁林、苍梧、合浦、儋耳、珠崖、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合浦郡治徐闻(今广东省海康县地域,另一说在今广西合浦县),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广西沿海地区大部分属合浦郡合浦县(县治在今浦北县旧州),少部分(今上思)先属合浦、郁林两郡,后属晋兴郡。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麋冷县(今越南太原西)雒将女征侧反叛,响应者有在今越南境内的交趾郡九县、九真郡七县、日南郡五县,在今广西、广东境内的合浦郡五县,共二十七县城。而受征侧攻掠的还有绝大部分在广西境内的三十八县城,后征侧自立为王。东汉派伏波将军马援征讨,破交趾、斩征侧。马援在征讨过程中,“辄为郡县,治域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大大安定了骆越。这样,骆越在东汉经过了一个相当安定的发展时期。东汉以后,南征将士(马留人)、贬谪人士等移民的南下为广西沿海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汉文明和稻作文化,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及广西沿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汉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骆越”已不见于史书,而代之以其他称呼,如乌浒、俚、僚等。(www.xing528.com)
三国时,广西沿海地区境内属吴国,后归于晋。南北朝至隋末,广西沿海地区境内大体属越州、安州、黄州三个(州)郡。到了唐朝,广西沿海地区境内分属越州、宁越、玉山州、瀼州、上思羁縻州五个郡,均属岭南道。
宋至清末年间,地区境内则大体分属廉州、钦州、上思羁縻州三个州府。宋代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钦州博易场成为当时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集镇,合浦珠市为广东四大珠市之一。此时,随着中原汉人的南迁及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广西沿海居民结构和人文环境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说:“钦民有五种,一曰土人,自昔骆越之种类也,居于村落……二曰北人,占籍钦州也。三曰俚人,史称俚僚也……。四曰射耕人,子孙尽闽语。五曰蜓人,以舟为室、浮海为生,语似福、广,杂以广东、西之音”,“北人,语言平易而杂南音,本西北流民,自五代之乱,占籍钦州者也”(《岭外代答》)。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广西沿海地区的合浦、钦县、灵山县属廉钦道廉州府。1921—1949年,除上思县隶属广西省南宁道(后隶属广西省南宁道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境内其他县区先后隶属于广东省、广东南区绥靖公署、广东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今合浦县廉州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至1950年8月,广西沿海地区各县(除上思县外)属广东南路专区(驻湛江市),1950年9月,广东省钦廉区专员公署成立(驻合浦县北海镇),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管辖钦县、合浦、灵山、防城四县。1951年5月14日,政务院决定将广东省钦廉专区所属的钦县、合浦、灵山、防城四县委托广西省代管,1952年3月又划归广西省,1955年5月重归广东省,1965年7月复隶广西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