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城地名撷萃:十家庙社区的巨变和发展

襄城地名撷萃:十家庙社区的巨变和发展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区内原有10家合建的一座庙宇得名,今设十家庙社区委员会。民国十九年,属襄阳县第二区欧家庙。十家庙境设立万丈光芒一生产大队,简称“万一大队”,辖6个生产队,属火箭人民公社。地域范围历史上,十家庙社区潘家沟自然村位居襄水汇入汉江故道之口,称“鸭子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来,十家庙地域范围经过经济社会演变,今已形成6个居民小组。如今,十家庙社区沧桑巨变,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居民安居乐业。

襄城地名撷萃:十家庙社区的巨变和发展

十家庙隶属襄城区庞公街道办事处,位于襄阳城东南3.5千米处,东接杨家河村,西连观音阁社区,南滨汉江,北邻河心村。因区内原有10家合建的一座庙宇(该庙宇已在抗日战争期间毁坏)得名,今设十家庙社区委员会。

历史沿革

十家庙,清宣统年间,属襄阳县第六区(欧家庙)。民国年间(1911),属襄阳县五区欧家庙。民国十九年(1930),属襄阳县第二区欧家庙。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襄阳县第一区(区署驻襄阳城)。1949年1月,属桐柏行署汉南办事处襄西县(办事处)欧庙区;同年九月,属襄阳县欧庙区。1950年5月,属襄阳县欧庙区观音乡。1951年9月,属襄阳县尹集区观音乡。1952年8月,属襄阳县第十六区(欧庙)观音乡。1953年8月,属襄樊市(县级)襄城办事处观音乡。1955年10月,属襄樊市(县级)观音乡。1955年10月,属襄樊市(县级)汉南乡,同月,汉南乡改建火箭人民公社(置管理委员会)。十家庙境设立万丈光芒一生产大队(置管理委员会),简称“万一大队”,辖6个生产队,属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火箭人民公社改名为庞公人民公社,万一大队改属之。1966年,庞公人民公社改名为红卫人民公社,万一大队改属之。1968年3月,红卫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在此前后,万一大队革命委员会成立,属红卫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3月,红卫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建为庞公人民公社,同年7月,万一大队革命委员会改建为万一大队,属庞公人民公社。1984年1月,襄樊市(地级)郊区(县级)设立,庞公公社十家庙大队改属之;同年3月,庞公人民公社改建为庞公乡,十家庙大队改属之;同年12月,十家庙大队改建为十家庙村。1996年5月,襄樊市(地级)襄城区(县级)重设,庞公乡改建为庞公街道办事处,十家庙村改属之。2008年,十家庙村改建为十家庙社区。

地域范围

历史上,十家庙社区潘家沟自然村位居襄水汇入汉江故道之口,称“鸭子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来,十家庙地域范围经过经济社会演变,今已形成6个居民小组。其中,第一居民小组由朱家坑、夏家台、小张营、鲁家台等自然村或居民点演变组成;第二居民小组由刘家台、乔家坑等自然村或居民点演变组成;第三居民小组由李姓、许姓、徐姓、刘姓等原住民点演变组成,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万一大队在此统一修建社员住房,曾建成东西走向两长排砖瓦房,分给该组社员居住,大队部、大队代销店、队办小学等先后始设于此;第四居民小组由谢家台自然村及刘姓、胡姓、李姓等原住民点演变组成;第五居民小组由李家粉坊、龚家台两个自然村及席家台、徐家巷、李姓、孙姓、胡姓等原住民点演变而成,十家庙庙宇旧址亦在该组内;1969年秋后,万一大队大队部、代销店迁此;第六居民小组由潘家沟自然村及王姓、杨姓等原住民点演变而成。

农作物种植

十家庙地域历史上为襄阳城东南近郊贫瘠地区,土壤属黄棕壤,黏性重,透气性差,易板结,怕渍怕旱,水利条件差,靠天吃饭,农作物种植方式为一年两熟,种植品种主要为小麦大麦蚕豆、粟谷、芝麻,以及少量蔬菜。1949年后,通过修水利,治田改土,使农作物种植方式、种植品种逐步改善。1964年秋,万一大队第五生产队首打机井成功,采取电动提水灌溉,从而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1970年秋,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进一步深入,万一大队党支部书记潘恒全带领群众大搞土地平整,集并零星居民点,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并曾种植过“双季稻”,由此,万一大队在襄樊市(县级)农业战线上连获殊荣,潘恒全曾当选襄樊市(县级)革命委员会委员。

如今,十家庙社区沧桑巨变,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居民安居乐业。区内大量土地被国家有关单位征用。剩余耕地以种植蔬菜为主;焦柳铁路自北而南穿境而过,城区汉唐大道纵贯南北,向阳路横穿东西,公交汽车数路通达;南滨的汉江,因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截流而形成宽阔的人工湖,碧波荡漾,西邻的岘首山,山巅之上岘首亭(塔)重修,巍然屹立;登顶翘首东望,区内建成的中国唐城影视基地,重现盛唐雄风,声名远扬,成为襄阳市著名的旅游胜地。

【链接】

传说故事(www.xing528.com)

十家庙,因此处从前有座十姓合建祭祀先祖的庙宇而得名。十家庙的由来折射出一段移民搬迁的辛酸史以及和睦共处的佳话。

话说元朝末年,水灾旱灾、蝗灾、瘟疫接连不断,加上蒙古贵族和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百姓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的残暴统治。襄阳一带红巾军反元斗争此起彼伏,广大农民纷纷响应,一度攻占襄阳城。后来,元军收复襄阳城后,镇压起义军,掳掠杀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四月,朱元璋大将常遇春率领大军攻克襄阳城,终于推翻元朝在襄阳的统治。

元末战争中,襄阳人口锐减,十室九空,土地大片荒芜,多为无人之境,而且女多男少。朱元璋让镇守襄阳的大将邓愈迅速复耕荒废的土地,恢复农业生产。但没有人,谈何生产,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江西吉安府东郊的大槐树下,聚集了首批江西移民,他们沿汉水乘船到达襄阳府。作为第一批到达襄阳城的江西移民,襄阳府知府亲自迎接他们,襄阳县知县为他们登记入籍,并将他们安置在襄阳城南郊土地肥沃之地——鸭子口。鸭子口位于岘首山东北,襄阳城东南郊,历史上襄水在此汇入汉水。这里土地有千余亩,土层深厚,适宜种植麦、豆等粮食作物。

邓愈对移民们说:襄阳地广人稀,能够用于耕作的土地很多。政府奖励开垦土地多、收获粮食多的人,五年免除税赋。移民们本来就干劲十足,听了邓愈的话,倍加用力。

有位江西移民叫石发顺,是个种田能手,他首先掘土挖井,解决吃水问题。一年后,娶妻生子,在众移民中,脱颖而出,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三年后,石发顺所圈之荒地,全部开垦成良田。与石发顺一起来到襄阳的其他姓氏也不甘落后,把所圈荒地也开垦成为良田。

石发顺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到了明宪宗初年,石家成为当地的首富。时间久了,不由得怀念起在江西老家已逝去的先辈。石家于是修建了一座祭祖的家庙——石家庙。

石家长房长重孙石大兴听长辈们说,当时一起从江西到襄阳的有十个姓氏的人家。现在,十姓人家都在这里耕种务农,繁衍生息,相处得十分友好。他想,俗话说“同船过河,八百年修行”,我们都是千里之外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的同乡,哪个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哪个不思念自己的先辈?想到这里,他有了一个主意:把石家庙改成十家庙,让十个姓氏的人家都到这里祭祀各自的先辈。他的这个主意得到了其他九个姓氏的人家的一致拥护。在一个黄道吉日,十个姓氏的人家聚集在一起,把“石家庙”的匾额,换成了“十家庙”。十家庙成了十个姓氏人家共同祭祖的地方。后来,每次修缮,十姓人家共同捐钱出力。十姓人家友好相处,亲如一家。

十家庙的事,传为佳话,远近皆知。时间久了,人们只知道十家庙,所处的鸭子口的地名早被遗忘。久而久之,十家庙就成了地名。可惜的是,十姓家庙毁于抗日战争期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