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观位于襄阳古城南约20千米,隶属襄城区余家湖街道。
黄龙观,因此处过去曾建有黄龙观而得名。
黄龙观始建于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间,初是黄龙寺,是一座官家寺院。会昌五年(845)四月,武宗皇帝颁布毁佛敕令,使佛教在中国受到严重打击,史称“唐武宗灭佛”或“会昌毁佛”。此时,黄龙寺(佛教)改为黄龙观(道教)。因此,黄龙观是佛教与道教融会的寺(观)。
宋初,改名黄龙寺,毁于宋元兵燹;明代,颇为兴盛,在全国禅林有一定影响,后毁弃;清顺治十四年(1657),习应魁联合广大信众重建,后规模庞大,庙产地达10顷,道光年间由盛转衰,20世纪50年代,三大殿遗址尚存。
该寺(观)坐北朝南,占地约八千余亩,有“骑马关山(三)门”之说。大门设在今王树岗火车站,二门设在涂沟村(旧为虫王殿),三门设在今黄龙观农场水库(古称叫花坟)。山门内,从前往后建有山神殿、祖师殿、八卦殿三殿;殿堂之间有大院。前殿正东有龙王庙,是天旱祈雨之地;中殿正东50米有娘娘庙,为民求子送福所用;后殿东北角山腰有尼姑庵。前殿大钟,吊于梅花树上,响声可传方圆50华里。原有四口古井,前殿院内一井,为红水井;前殿100米处一泉井,现仍在使用;尼姑庵一六角井,仍在;龙王庙西一深井。建筑遗迹存有石柱墩,有龟蚨碑座,有八棱丈余的碑记,还有一对石狮埋于地下。黄龙观西山顶有云彩洞,可辨天气;白虎头山腰有阴湿沟,常年不见太阳;寺庙西南有观音岩,可容约百余人遮风避雨;与尼姑庵对面山腰有老虎洞。(www.xing528.com)
黄龙观曾一度为书院,观宇附近杨家岗的杨道炳,就是在此书院读经书的秀才,其死后葬在观山后的杨家山。20世纪30年代,省立第五中学(今襄阳市五中)校长陆云龙的启蒙老师刘仲和,曾在此书院教书。
黄龙寺(观)为风水宝地,风景独特。明代诗人王从善《黄龙寺》诗对其作了生动描述:“垂髫鲁记昔年游,今日重来正值秋。曲折似盘新磴道,参差犹爽旧松楸。烟迷鄢郢群山没,水下沧浪广岸浮。风雨一堂灯火夜,酒杯聊为故人留。”
相传,很早以前,黄龙观一带是一片荒原,人烟稀少,常常虎狼出没。一日,从荆州走过来一个进京赶考的秀才,见百丈山是风水宝地,便解下行李,弃求功名,进百丈山修行。当地好心人劝秀才说,还是进京赶考,谋求功名才是。那秀才说:“求功名不如修行为神灵。”后又对劝他的人说:“我进山三天后,若有云烟冒出,就说明我还活着。如果三天不见冒出烟来,那我不是被豺狼虎豹所吞,就是鬼神勾魂无命了。”秀才进山后,知情人为此忧心,轮流观望远山深处是否有烟升天。到了第三天上午,终于从深山处升起一道浓烟。这时,有几个青年人也就放开胆子进山,循着缭绕的白烟找到了秀才。秀才以山中野果招待了几个青年。问其因果,那秀才说:“我进山后,跪了三天三夜未起,忽然有一神灵发话:你这畜牲,有何所求?我说只求蒲团之地,求神念经。话音刚落,一蒲团从天而降,落在我的面前,我高兴地拿起蒲团朝天一甩,却成了一片荫凉,能躲风避雨。”几个青年边谈边吃野果,空腹已饱,谢了秀才好意。临走时,几个青年问秀才姓名,那秀才回答说:“我叫鸟草。”青年们说:“修行要寺庙,空山无泥屋啊!”那秀才说:“心诚则灵,有山则有仙,总有一天会有寺庙观阁的。”秀才的话后来果然显灵,不久,那里就建起了黄龙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