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刘集位于襄阳古城南15千米、欧庙镇北偏东7千米处,东依汉江,西邻周营村,南连李湾村,北靠贺店村。过去是一个码头小集镇,现隶属襄城区余家湖街道办事处。
李刘集村村委会
李刘集的名称来历,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
很早以前,李刘集这个地方就是汉江东岸东津南部通往汉江西岸欧庙的过河码头。那时候,没有桥梁,人们过江,只能乘船。人们过江后有时需要歇脚、餐饮。一个姓刘的落魄秀才,看准了这个商机。他早年丧妻,带着还没成年的独生女儿,在李刘集的过河码头上开了一爿餐饮小店,因为此人姓刘,过往客人都称为刘家店。
读书之人,工于心计,很会经营,人缘好,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人们都很羡慕。当地有的人看着眼馋,也弃农经商,跻身于刘家店行列。以后刘秀才又盯住了过往行船,买进他们运来的京广杂货,卖出当地的乡土特产,不知不觉他便有了杂货铺、山货行等。刘家店的规模、生意完全超出了“店”的档次,其他商户的生意也受到了拉动,日益兴旺,刘家店愈过规模愈大。
这时,刘秀才的姑娘也长大成人,出落得如花似玉,貌压群芳。一天,一支河南帮的行船上,一个20出头的李姓伙计,来到刘家店闲逛,一看刘家姑娘的姿色,好像被磁铁吸引,不由得近前与姑娘搭讪。一回生二回熟,每当船到刘家店停靠时,他都要上岸到刘家店子里溜溜,见到活忙了还插个手,记下账。小伙子聪明灵活,勤快能干,为人厚道诚实,一表人才,得到了刘家父女的欢心。刘秀才一心想把这个小伙招为上门女婿。他和小伙子的师父一合计,师父也觉得正合心意。小伙子在他船上当伙计(学徒)一直表现很好,前两年就满师了。如今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应该成家立业了,只是入赘这事还要征得小伙的父母同意,等下趟行船来了再定。
事不凑巧,回到河南后,小伙的父母逃荒去了北方,一时半会找不着。刘家要求迫切,小伙也急不可待。“师父弟子,爷儿父子”,当船帮再次路过刘家店时,小伙的师父做主,热热闹闹地给一对年轻人完了婚。李姓小伙也随姑娘姓了刘。(www.xing528.com)
小伙一入赘,会做人,人缘好,不仅刘家父女高兴,左邻右舍也为店子里添了个机灵强悍的小伙而交口称赞。小伙自己也像如鱼得水,在刘家店大展拳脚。他建议岳父把刘家店改为刘家集并且亲自上门说服各商户,“店” 改“集”的好处。在他的运筹谋划中,请来了附近各村庄士绅、当地政要、过往船只的老板等,杀猪宰羊,张灯结彩,在鞭炮轰鸣、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刘家店”改成了“刘家集”,并确定错开欧庙街的“单日集”,立为“双日集”。
转眼过了两年,刘家除了扩大铺面,生意兴隆外,更使刘家高兴的是,添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五口其乐融融。
就在这时,小伙的父母逃荒回家了,到小伙师父家去看望儿子,了解了实情后,火冒三丈,其父风急火燎地赶到刘家集找到刘家,吵闹不休。
他一个外地老头,在刘家集人生地疏,街坊邻居没人向着他说话。一气之下,他跑到襄阳县衙告了官。当县官听李老头诉说了事情的原委后,觉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于是很和气地说:老李头,你真不会想,你儿子结亲完娶,成家生子,一个子没花,既捡婆娘又捡家当,天底下从哪儿能谋这么好的事,我再问你,你吵吵闹闹要你儿子回去,他肯定不愿意。说来说去,你就是认为你儿子当了上门女婿,你儿子把刘家店改成了刘家集,你李家没沾上边,面子上过不去了,一口气忍不下。这事也好办,我有个主意,给足你面子,保你满意。老李头忙问县太爷有什么主意,县官说,我下道令牌,在刘家集的上头加个“李”字,把“刘家集”改成“李刘集”,李家在刘家前面,比刘家还风光!李老头忙说,县太爷高见,县太爷高见!乐呵呵地依从了。
县太爷又传唤了刘秀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刘秀才是读书之人,知书达礼。他在权衡利弊后,满口应允,并即兴作诗一首:亲翁谋面夺子婿,争执僵持都生气。大人明鉴解症结,“刘集”前面加上“李”。两家永结秦晋好,留着美谈载史记。
从这以后,人们便称“刘家集”为“李刘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