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嘴位于襄阳古城西13千米处,号称“襄阳西大门”,东接隆中街道、尹集乡、襄阳市隆中风景名胜区,西邻谷城县茨河镇,南连南漳县九集镇和襄城区欧庙镇,北靠汉江。
卧龙镇鸟瞰图
古时候,汉水由今泥嘴西的李岗、泥嘴南的木牛山之北麓东流;泥嘴所在的地方是汉水河床。泥嘴的南面、西面,群山起伏,遇到山洪暴发,洪水挟山上泥土、石块而下。久而久之,河床逐渐被泥土淤积,河床抬高,致使河水改道。被淤积抬高的河床,成了一片陆地,这片陆地三面环水。因三面环水(或环沟)的地形称“嘴”,加之这里淤积的大多是泥土,人们就称这里为泥嘴(人们习惯把“泥嘴”写成“泥咀”),泥嘴的名称由此而来。
传说木牛山与隆中山交界的地方,有个施家洼。施家洼里住着个施老汉,勤劳善良,精明强干,多才多艺。他经常无偿地给乡亲们打石磨、搭桥修路。施老汉的善举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托梦给施老汉说,这山坳里地少人多,地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木牛山北面的泥巴可以养家糊口,你劝说一部分人到那里去住吧。第二天,施老汉请教当地名士黄承彦解梦,黄承彦说,天不生绝人之路,地不长无名之草,泥嘴是上苍对百姓的恩赐。施老汉就把观音菩萨托的梦和黄承彦先生解的梦,告诉了乡亲们。这以后,就有一部分人在泥嘴扎下了根。“泥巴可以糊口”给不少穷苦人指了出路。窑湾村的百姓是用泥巴做成盆、碗、罐、壶等养家糊口,后来挖出的耐火泥“膨润土”吸引了皇家工匠来此取料。草湖村的百姓靠有泥巴的田地种水稻养家糊口,马棚村百姓靠有泥土的土地种西瓜过日子。
时间久了,泥嘴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繁华的集镇,是方圆几十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泥嘴,因泥沙淤积汉江改道而来。那么,“泥嘴”什么时候淤积成形的呢?“泥嘴”一名何时出现的呢?
洪水是汉江河道迁徙的主要原因。襄阳上游的安康及下游宜城两地志书记载,清代洪水对汉江河道迁徙改道幅度影响较大的,是雍正二年(1724)。清朝王正功撰《老龙堤记》对此有记载:“雍正二年,汉水大溢,几与堤平。樊城以北,商旅不行者二旬有余。”
《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一书指出:“牛首至泥嘴段的汉水河道在清中叶以前当在今河道之南十余里处,可能是在清后期(道光、咸丰年间),汉水河道才逐渐迁移到今河道位置上。”
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襄阳府志》在其卷之十一〈里社·襄阳县·村镇》中尚无“泥嘴”的记载,仅在其卷之十四《兵卫·襄阳县》中提到“……泥嘴……,以上水汛”。
清光绪《襄阳府志》卷九《堤防·樊城土堤》称:“自道光四年(1824)后,水归北岸,居民苦之。”
1983年的《襄阳县地名志》称:“中洲(今中洲隔河套沙滩与泥嘴镇相望)之形成是在清咸丰六年(1856),因汉水改道,河床淤积而成。”
清同治《襄阳县志》卷一《地理·乡镇·正西乡》记载:“泥嘴,距城三十里,其西山多稻,聚米为市,舟车运载,襄樊资之。”
综上所述,可知泥嘴一带清中叶前尚为汉江河床,雍正二年汉水改道后逐渐淤积形成泥质嘴状陆地,至乾隆时期得名“泥嘴”,后遂设集成镇,到同治时期成为著名乡镇。
泥嘴自清末成为乡镇后,渐成行政管理重地。民国,设有区、乡。1949年后,历为区、社、镇政府所在地。
泥嘴老街,旧时分前、中、后三街,贸易集中在中街。
清朝时期,陕西、江西、武昌等外地商人陆续来泥嘴落户,经营有日用百货、山货土产、金银首饰、医药等。他们各成帮会,合资建馆,“陕西馆”“江西馆”“武昌馆”均建于泥嘴前街,后以江西商人渐占上风。(www.xing528.com)
民国时期,本地商人在地方机构和族系势力的支持下,渐渐压倒外商。胡姓合伙在泥嘴中街建“同兴久”酱园;民国二十年(1931),“同兴久”酱园分家,又建“同心福”酱园。民国二十四年(1935),泥嘴陈姓四豪合建“明德昌”酱园,与“同兴久”抗衡。民国三十年(1941)后,陈姓股东将资本各入私囊,趋于败落。民国期间,粮食交易全在私营粮行进行,时泥嘴街有17家粮行,以王长顺、钟兴宏、王义和三家粮行为最大。粮行都雇有一个管账先生,二至三个斗计,泥嘴街一集可交易百余石粮食。油脂多是通过五家油坊进行交易。民国三十年左右,泥嘴镇上的商业共有76户。
隆中位于泥嘴核心区域,地处泥嘴集镇南部4千米。人称“卧龙”的诸葛亮青年时期曾在隆中隐居十年。依隆中山北麓而居的村庄,得名卧龙村。卧龙村邻近的村庄后来又组建一个小乡(管理区),亦被称作卧龙乡。但是随着诸葛文化的广泛传播与隆中风景区的走向世界,卧龙村、卧龙乡(小乡)已经不能与时代发展相匹配。
200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泥嘴镇更名为卧龙镇。卧龙镇的名称由此而来。
卧龙镇境内,名胜古迹众多。
除古隆中外,还有尤家湾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至龙山文化、翟家垭子西汉至宋代文化等古遗址,有青山村襄怀王、云岫村宁乡庄献王、西乡村田湾等襄藩王墓葬及灵泉寺、乐善寺、同乐寺、华严寺等护卫寺庙遗址,有广德寺、九天玄女洞、白马洞等人文景观。
卧龙镇物产丰富。
卧龙产稻,旧有“稻乡”之称。其西山的稻米,俗称“西路米”,享有盛名。新集官山与洪庙交界处的倒庙坑下、姜家洼子等处所产稻米尤为突出。
卧龙镇所属新建等村紧靠汉江南岸,地势平坦,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属典型沙质土壤,所产山药为襄阳市地理标志产品。今在镇西建山药小镇。
山药小镇是结合产业、旅游、文化以及社区的理念设计的多功能产业集聚平台。有中国山药文化博物馆、科普画廊、旅游超市、山药宴餐厅、观光车间、大型游乐场、大型音乐喷泉、室内篮球馆、运动场及电影院,补充周边景区不足,满足居民及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
卧龙镇有着明显的交通优势。
303省道贯穿全镇,目前是西部进出襄阳市城区的重要通道,同时是三国旅游、武当山黄金旅游经济带的重要纽带;襄荆高速联通全国高速公路网,通达全国;武西高铁、浩吉铁路也经过卧龙镇境。
如今,卧龙镇制定了城乡一体化规划。整个规划呈以旅游为主导,带动现代农业、商贸服务业等产业发展。随着隆中片区棚改项目、山药小镇项目的推进,卧龙镇的美好未来,越来越让人期待。
【链接】
翟家垭子西汉至宋代遗址
该遗址位于卧龙镇赵冲村,范围长1000米,宽300米,保存完好,有夹砂陶器片、红陶片、较粗的瓷器片、绳纹陶片。翟家垭子遗址,古籍记载和专家考证有不同说法。一是1980年春,武汉大学历史系石泉教授考察认定:古中庐县城在翟家垭子。石泉在《古鄢维、涑水及宜城、中庐、邔县故址新探》一书说:“古维水即襄阳城西南境汉水以南的鹤子川,古中庐在今卧龙镇西六、七里翟家垭子。”二是《泥嘴公社志》编写组根据襄阳县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的线索,查阅相关史料,疑古义安县、常平县设于翟家垭子。据《南齐书》所载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南朝齐雍州区域内汉水南卧龙镇方位处设有义安县;又据《隋书》所载,“常平,西魏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江汉沅湘诸郡襄阳区域内,汉水南卧龙镇方位处设有常平县。或中庐,或义安、常平,有待史家进一步考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