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山:西南古城的险要山峦,海拔335.06米,览胜优美

华山:西南古城的险要山峦,海拔335.06米,览胜优美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山海拔335.06米,长1.51千米,宽1.07千米,面积约1.5平方千米。华山,因地处古城西南,峰峦俊秀,地势险要,堪比西岳华山,故名。华山古名较众,有望楚山、楚山、马鞍山、英山、筴(策)山等不同名称。华山虽不是市区最高山,但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可以俯瞰襄、樊二城及西南诸峰和汉江等山水。马鞍山道即华山及附近山与岘首山之间的夹道。华山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华山南麓有“楚岩”摩崖石刻。华山有甘泉寺和卧佛寺。

华山:西南古城的险要山峦,海拔335.06米,览胜优美

华山位于襄阳古城南4千米处,北接羊祜山,西北接虎头山,东南与岘山相接,西南与双背梁子相连。华山海拔335.06米,长1.51千米,宽1.07千米,面积约1.5平方千米。

华山,因地处古城西南,峰峦俊秀,地势险要,堪比西岳华山,故名。

华山古名较众,有望楚山、楚山、马鞍山、英山、筴(策)山等不同名称。

习凿齿撰《襄阳耆旧记》“望楚山”条记载:“望楚山有三名。一名马鞍山,一名筴山。宋元嘉中,武陵王骏为刺史,屡登之。鄙其旧名;南望鄢、郢,因改为望楚山。后遂龙飞,是为孝武。所望之处,时人号为凤岭。高处有三墩,即刘弘、山简九日宴赏之所也。”

清乾隆《襄阳府志》记载,望楚山“一名英山,又名马鞍山,县西南八里。旧有宋孝武帝宅,相传为帝所生处,帝为武陵王,爱其峰秀,改曰望楚山。”

华山称望楚山。望楚山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明嘉靖《湖广图经志》记载,战国时,秦国齐国魏国联合攻打楚国,双方在方城(今南阳一带)展开激战,秦军曾经登上此山远望楚军形势,所以叫作望楚山。

宋太平兴国年间地理志书《寰宇记》记载,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最初封为武陵王,元嘉年间曾任雍州刺史(襄阳在南北朝时曾侨置雍州)一职,经常登上这座山远眺,若天气晴好,便可以看见楚国的故都鄢城(今属宜城),于是就把山名改为望楚山。

华山虽不是市区最高山,但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可以俯瞰襄、樊二城及西南诸峰和汉江等山水。古人说站在山顶可以看到楚国国都鄢城;孟浩然更是夸张地说“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不仅可以看到鄢城,连云梦和常德都看得到。《登望楚山最高顶》是孟浩然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唐开元二十年(732)夏,他登览了望楚山,赋诗写出: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www.xing528.com)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华山,又名马鞍山。南北朝南朝宋孝建元年(454),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反叛,任命鲁秀为雍州刺史,攻打襄阳。守将朱修之命令守军占据岘首山和望楚山的险要之地,阻断马鞍山道,鲁秀的兵马不得前进,只有退兵。这严重影响了刘义宣的战略部署,导致了最终的失败。马鞍山道即华山及附近山与岘首山之间的夹道。

清代黎美夏作有《过马鞍山》诗:“茅屋鸡鸣梦不留,马鞍山外雾初收。重关古道千峰峻,翳日连云万木稠。虎豹巉岩牵客袂,笙簧鸟语间溪流。山僧莫讶风尘色,晓夕烟岚在驿楼。”

华山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

华山南麓有“楚岩”摩崖石刻。清乾隆《襄阳府志》记载:“(望楚)山南有‘楚岩’二大字,河阳赵清老所书。”“楚岩”刻在一道高约10米、宽20余米的石壁上。“楚岩”摩崖宽90厘米,高130厘米;“楚岩”两个大字各高45厘米,宽40厘米,保存完好无损,其他小字已很难辨认。

华山有甘泉寺和卧佛寺。

甘泉寺遗址位于乔家冲最上沿。遗址处有“甘泉”摩崖石刻。摩崖离地1.5米,长56厘米,高22厘米,最右侧竖刻“□□春日”四个小字,然后从右至左阴刻“甘泉”两个大字,其中“泉”字清晰,笔力苍劲,入石三分,“甘”字较模糊。

清乾隆《襄阳府志》记载:“甘泉寺,在县西六里,东晋时,僧慧远建,寺后有甘泉洞。岩石嶙峋,泉水出石龙口中,甘洌异常。明万历中,仪卫司副王朝儒撰碑记。西里许为卧佛寺,交咛竞举,青翠相临,绿崖泉发数十处,庐谷传响,泠泠不绝,最为城南幽胜。”

卧佛寺遗址位于华山西北麓(原省邮电学校与华山之间)。旧址荒草丛生,尚有碑刻基座、龙纹滴水、脊瓦、粗绳纹砖等遗留物品。虎皮井位于遗址以北200米处。井为土井,并无石井栏之类,口小不过二尺。井壁以自然形状的石块垒砌,大小薄厚不一,并无人工修饰,石块间夹着黄泥。约一米之下,可以看见井壁有一个整齐的方口,约略可以看出是由四块整齐的石板构成。方口是古井口,后因山崖坍塌,土石崩圮,层层相累,逐渐形成现在的样子。井口小而底阔,深丈余,井底无水。井旁十余米外的岩壁上有两处长15米,高约3米的石窟。

据知情者回忆,卧佛寺主殿有三间佛堂,正殿供奉着整根原木雕刻佛像,佛像长度在两米左右,头枕臂膀安然横卧。1958年后,寺庙充公改建为牛屋。

清乾隆《襄阳府志》记载:“卧佛寺,县西南五里,内有虎皮井。唐开元中,有崔生投宿寺中,遇虎变美妇人。”1983年《襄樊市地名志》在虎皮井词条中说:“故名虎皮井。井北侧原是甘泉寺,南侧原是卧佛寺,两寺虽早已毁坏,但虎皮井的神话故事仍广为流传。”

相传唐开元中,有崔生应举过寺歇宿,见一虎入寺,脱去虎皮后,则变成一个美女。崔生和她一见钟情,崔生就把虎皮悄悄地扔入井中。美女找不到虎皮,只好嫁给崔生。后来,崔生考取功名为官,在任六年,和虎精孕育两个孩子。有一次,夫妻又从寺前经过,崔生想两人相爱已久,告诉妻子真相,也没有大碍。谁料妻子却到井中取出虎皮,皮还完好无损,虎精穿上虎皮后,又变成了一只老虎,虎精回头看了看两个孩子,大吼一声悲切离去,留下崔生及两子。后人称此井为虎皮井。

清代翰林王万芳在其《襄阳好》中对此地亦有描述:“襄阳好,最好是甘泉。古寺云深藏卧佛,荒台月上啸飞仙,谷雨试茶天。”这首词至少写了当今三个地方,一是甘泉寺的甘泉,二是卧佛寺的卧佛,三是岘石寺的“啸月”。由此可见,当年此地热闹的程度,丝毫不亚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官民同乐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