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岩位于襄阳城南700米郑家山北麓原市机电工程学校(今市三十六中)大门西侧。
郑家山·谢公岩
谢公岩是顺山势绵延逶迤约200米的一列岩石,历史上长期为襄水所侵蚀,略向内凹进,色作青苍。岩石东端,一块离地约两米的断崖斜伸而出,其下形成一个宽阔的洞穴。崖上老藤新蔓,披拂而下,覆盖洞口,充满幽趣。
谢庄(421—466),字希逸,南朝宋陈郡人。著名学者和文学家。《诗品》言其诗“气候清雅”“兴属闲长”。辞赋尤佳,其《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一句冠绝千古。性爱山水,有五子,取名为“飏、胐、颢、岳、瀹”,因此世称谢庄名儿为“风月景山水”,意“飏含风、胐含月、颢含景、岳含山、瀹含水”之意。元嘉二十六年(449),跟随郡王刘诞来襄阳,领记室。在襄期间,“每暇辄游”岘山,写诗作赋,因此留下胜迹,为后人叹赏。
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记载:“谢公,事见刘珵谢公岩碑。”
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谢公岩,在县西南五里,昔谢希逸曾游于此。”
清同治《襄阳县志》卷一《地理·山川》记载:“谢公岩,岘山北麓,有洞。洞旁有宋庆元三年(1197)摩崖,详古迹;岩前镌五言一绝,无姓名;岩上有嘉靖甲午戴荥书‘苍岩’二大字。宋谢庄镇襄阳,每暇辄游此岩,人遂名为谢公岩、谢庄洞。”
清光绪《襄阳府志》卷第二《舆地志二·山川·襄阳县》记载:“谢公岩,在县南三里,即苍岩。宋谢庄曾游此,上有仙人洞,其草经冬不萎,可避寒。”
南宋,镇守襄阳的南宋将领在戎马倥偬之际,于谢公岩留有摩崖石刻。
一处在谢公岩下,已不可寻,专门记载庆元丁巳年(1197)修堤一事,幸被光绪《襄阳府志》卷一八《艺文志·金石》收录。
一处刻于谢公岩上方崖壁:“庆元己未(1199)寒食日,率兵将官以下,遍祭战殁将士于岩亭之野。酹酒焚币,成礼而去。清明复携家来此,遥睇松楸,用修时祀。河阳赵淳题。”今称之为“赵淳纪思铭摩崖石刻”。
明中晚期,烟霞深霭的谢公岩以其山水幽静、人文之胜,成为文人雅士的青睐之地。
弘治三年(1490)襄阳籍进士何宗理作有《谢庄洞》诗:
谢洞云初齐,江寒叶战秋。
楚峰迎户立,汉水带城流。
星兆有陈士,月评归许侯。
吟节余兴在,更策岘山头。
正德七年(1512),明“前七子”之首的李梦阳免官居襄,长达四年。期间,他曾游览谢公岩,有《登谢公岩》一诗:
百战江山在,吾来草木秋。
孤城洞口落,襄水席边流。
去国双王粲,题岩只谢侯。
醉归忆山简,飞兴习池头。
同时期的另一位诗人孙继芳也曾来到谢公岩,留下《谢公岩》诗:(www.xing528.com)
幽栖一径入林回,峻绝千峰背郭开。
深洞丽天无赤日,古岩残刻半苍苔。
仙人迹在河山变,谢老名藏岁月颓。
揽胜平生多雅兴,夕阳骑马独迟徊。
嘉靖四年(1525),来自浙江海盐的徐咸任襄阳府知府。其人雅爱山水,文采风流。徐咸为示对谢庄的仰慕和崇敬,在谢公岩东边一小岩上修建了“少岩亭”,并派人看守。《徐襄阳西园杂记》记道:
谢公岩在岘山之麓,晋谢希逸游此,故名。岩东复有一岩,差小,予作亭其上,名曰少岩。景致幽绝,政暇时拉僚佐出游,命何孝子继宗守之。予有记。
嘉靖十三年(1534),戴荥为谢公岩题刻:“苍岩”。此石刻20世纪80年代尚存,惜被毁。
万历三十五年(1607),襄王府宗人朱华南从他人手中购入谢公岩地块,对谢公岩进行了整修,“饰以亭榭栏楯梁磴之属,而岩蔚然可观”,有亭有榭,还修建了登山梯道,加设了护栏,谢公岩的峻拔更为突出。
万历三十五年(1607),冯若愚就任襄阳府知府。其上任不久撰写了《谢公岩表》:
“敞若布楹,欹若卧甕,垒落悬削,若突,若砥,若撑,若劈,极态尽状,不可名喻。蒙翳蔽亏,根干砑亚,路穷望极,不辨土石,则又大奇矣!”“时招集骚雅游息觞咏其间”。
万历三十六年(1608),袁宏道与表弟王遗狂由公安县赴京途中经过襄阳,受到朱华南和冯若愚的热情接待。他至少两次游历谢公岩,两次均作有诗,其一写道:
只有烟林在,王家一事无。
到门唯藓石,对语画山臞。
路失云相引,崖欹竹可扶。
看人车马去,尘起是修途。
万历三十八年(1610),袁中道随兄过襄阳,同样在朱华南的邀请下游谢公岩并赋诗《饮于野王孙谢公岩,同于林、中郎兄赋》:
郭外田堪种,城边山好登。
阴岩泉细细,高阁嶂层层。
石长碑文瘦,藤深壁髓凝。
酒阑还授简,赋月主人能。
史载,谢公岩左边另有一岩洞,名仙人洞,当地年岁高的老人尚能言其事。20世纪90年代毁弃。
《襄樊市地名志》记载:“郑家山北段岩石陡峭,并有石灰岩溶洞仙人洞,下有谢公岩,六朝谢庄曾游此,峭壁之下有断崖悬出,形似虎口,整条悬崖呈东西走向,长约百米,高约2.5米,悬崖上额外伸最远处约3米,自然天成。其石壁上有摩崖数处,因年久风化,不可辨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