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王府与绿影壁:明代徙封藩王府及其历史

襄王府与绿影壁:明代徙封藩王府及其历史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襄王府为明代徙封襄阳的藩王府;绿影壁为襄王府门前大型照壁,主要以绿泥片岩雕刻拼嵌砌成,颜色苍翠,故名。清代,明襄王府范围附近被称为王府坪。乾隆年间,襄王府地面遗迹仅剩绿影壁、府东万历中建造的石坊及东偏旧垣数丈,“其土色与襄土异,云建府时辇他州土为之”。该基址与现存绿影壁处于同一条中轴线,距绿影壁350米,推定为襄王府主殿台基。襄王府在明藩中礼遇甚隆,主要与朱瞻墡生平际遇相关。

襄王府与绿影壁:明代徙封藩王府及其历史

襄王府为明代徙封襄阳的藩王府;绿影壁为襄王府门前大型照壁,主要以绿泥片岩(又称“绿矾石”)雕刻拼嵌砌成,颜色苍翠,故名。

襄王府大门

第一代襄王为朱瞻墡。他是明仁宗朱高炽第五子、明宣宗朱瞻基胞弟,永乐四年(1406)出生,永乐二十二年(1424)始封藩王,宣德四年(1429)就藩长沙,正统元年(1436)徙封襄阳,成化十四年(1478)去世,谥号“宪”,史称“襄宪王”。他及其后,在襄阳历经八代九王。

正统元年(1436),襄王上奏“长沙卑湿,愿移亢爽地”,英宗命有司(官员)在襄阳城东南襄阳卫公署基址改建襄王府。之所以选址城内东南隅,主要原因在于襄阳城内北侧地势较低,且北侧城墙紧邻汉水,使城北有遭受汉水冲刷的隐患。

正统元年七月甲辰,有司报告襄王府工程完毕,英宗命襄王瞻墡自长沙迁居襄阳,因书告襄王,“令择日起行迁移,仍敕湖广三司量遣人船护送,毋有稽缓”;此后不久,襄王“以其府第四散,不相连属,请更造”;英宗“敕湖广三司勘实,绘图以闻。”

正统元年八月,赐襄王府陪祀供事执事牙牌二百八十二面。

正统二年(1437)三月,湖广襄阳卫奏:本卫公署改为襄王府,城内稍北有卫国公邓愈没官地闲旷,乞以为卫公署,许之。

正统三年(1438)七月,事下行在工部,尚书吴中言:如图更造,合用夫匠万余人,计工三年可毕。上曰:人力方艰,岂可复有次劳扰,姑仍旧第修理之。

正统三年十一月,行在工部奏,先奉敕修襄王府,今内官王通等及襄阳府卫各言,本处屡经旱涝,军民艰食,工力物料不给。英宗令附近卫所州县发军夫工匠三千人往助之,物料取诸官不足,宜市于民而官酬以直,仍令具数以闻,毋侵扰取罪。

正统八年(1443)二月,襄王又上请建造朝堂、中路门及左右厢房,获得许可。

正统十年(1445)十月,又在襄阳城内建郡王府邸。

天顺七年(1463),襄王奏请自备工力,于府内后园建楼一座,于府西墙内建造便屋,上许之。

成化十五年(1479),世子祈镛奏请建家庙以奉襄王神主,工部不允,宪宗令给银五百两。

崇祯十四年(1641),张献忠攻陷襄阳,“襄忠王翊铭被害,故府焚毁殆尽,惟存府前照壁一座”。

崇祯十五年(1642)十二月,李自成攻陷襄阳;次年,谋襄阳为根本,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修襄王宫殿居住。

清代,明襄王府范围附近被称为王府坪。乾隆年间,襄王府地面遗迹仅剩绿影壁、府东万历中建造的石坊及东偏旧垣数丈,“其土色与襄土异,云建府时辇他州土为之”。其址有相关建筑:关帝庙(“乾隆间的关壮缪庙即乃故殿遗址也”,咸丰三年即1853年襄阳府知府多山重建)、龙神庙(乾隆四十五年即1780年守道陈大文建)、火神祠(即荧惑庙)。(www.xing528.com)

1984年,襄樊市以该遗址为“大顺帝李自成将军登基处旧址及后明王府”名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襄樊市据明代建筑风格在绿影壁北侧仿造襄王府大门、大殿、钟亭和井亭等建筑。

2007年,襄樊市考古所在四七七医院工地发掘出一大型建筑基址。该基址与现存绿影壁处于同一条中轴线,距绿影壁350米,推定为襄王府主殿台基。台基系高台夯土,东西长51.5米,南北长26米,以11层残砖夹10层土夯实而成,厚1.45米。

旧时,襄王府布局工整,规模庞大,占地约4万平方米,约为全城十之二三,有正厅3间,后堂5间,大门、仪门各3间,左右榜房18间。据王府大殿基址与绿影壁的距离及绿影壁两侧现存院落测算,王府中轴线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60米,大致范围:南北方向为运动场路南与东街之间,东西方向大致在荆州街和王府口巷的范围内。因囿于城内地域限制,襄王府远没有《大明会典》所述的亲王府规制那么大,有少许萧墙,无护城濠沟,具有前朝后寝、明显中轴对称特点。王府设置四门:南端礼门、北广智门、东体仁门、西遵义门。整个王府平面沿三大殿与王宫形成中轴线对称,轴线上依次布置:照壁、棂星门、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圆殿、存心殿、王宫门、王宫、后花园。其中,承运殿为整个王府建筑群核心,坐落在抬高的基址上俯瞰整个王府建筑群。审理所、纪善所、奉祠所、工正所、典膳所、典仪所、典宝所、良医所、司仪司、典仗所等配套建筑于中轴对称设置。承奉司在端礼门内,长史司在府前西,王府护卫在府前东。王府建筑坐北朝南,全部红墙绿瓦,雄伟壮观,壁垒森严,威风八面。

襄王府在明藩中礼遇甚隆,主要与朱瞻墡生平际遇相关。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后,其子朱祁镇继位,年9岁,史称“明英宗”。英宗正统年间后期,宦官王振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与蒙古瓦剌部对抗,导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其弟朱祁钰遂继帝位,改元“景泰”。景泰元年(1450),英宗被放回,被迫幽居南宫7年。景泰八年(1457),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夺回帝位。英宗被俘时,朱瞻墡是诸藩王中最长且贤惠者,太后命入宫即位,不应召,上书请立皇长子。英宗还京师,又上书景泰帝,劝其对英宗勿忘恭顺。英宗复辟,颇疑瞻墡。后从宫中得瞻墡所上二书,比二书于《金滕》。自此待之甚厚,礼遇之隆为诸藩所未有,数次诏令朱瞻墡到北京相见,每次离开时都要送到十里长亭话别,并御赐王府护卫、恩准扩建襄王府、赏赐象征皇家威权的绿影壁用作王府门前照壁。

绿影壁面北而立,全壁以绿矾石雕为面、汉白玉雕作边,拼嵌垒砌,为仿木结构庑殿式建筑,总重926吨,由壁座、壁顶、壁身3部分组成,高低错落,呈“凸”字状。其中壁座为须弥座,汉白玉雕垒基,上嵌绿矾石花卉、云海浮雕;壁顶为庑殿式,饰飞檐、脊吻,绿矾石雕作瓦覆顶;壁身东西长24.59米(维修后有所加长),拼嵌62块绿矾石雕而成一图,分作相对独立的东、中、西三堵,中间高,东、西低。中堵长11.71米,高约7米,厚1.74米,东、西两堵各长6.44米,高约6米,厚1.57米。中堵由26块绿矾石雕拼嵌,中心嵌玉珠1颗(原珠已失),直径36厘米,两侧各雕一巨龙,相向飞腾,呈二龙戏珠之状,东、西两堵亦各雕一巨龙,朝玉珠相向飞奔,似奋力夺珠之势。三堵边框细雕小龙95条。由此三堵雕龙共成99之数。绿影壁壁座、壁顶、柱枋、框架榫卯连接,浑然一体。全壁构图云海苍茫,群龙沸腾,气势磅薄,俨然大观。

绿影壁

绿影壁建成距今历时560多年,数遭火灾劫难而不毁,民间传说这是壁上所雕群龙共同维护之功。“龙从水,水克火”,从而逢凶化吉。不过岁月流逝,还是让绿影壁留下令人遗憾之事,那就是壁上所嵌玉珠不知何时不翼而飞,难觅所终,仅仅留下一个凄美故事。

相传绿影壁上玉珠,因有群龙日夜看守,常人不能接近,更不能异想天开,取走玉珠。不过悟透一句谚语,便有取珠之法。那句谚语是“百人头,千担柴,能将宝珠取下来”。襄阳城外有一砍柴人听到这句谚语后,心想我是个砍柴人,砍一千担柴不难,但人命关天,去哪里弄得到“百人头”呢?一天,一支送葬队伍从他身边经过,孝子紧跟葬棺后面,哭天喊地,步步磕头,使他茅塞顿开,从而想出取珠之法。几天后,他用扦担(扦、千同音,扁担的一种)挑了一担柴,大步流星来到绿影壁前,先是诚惶诚恐,焚香膜拜,接着双膝跪地,连磕一百个响头,然后点火烧柴与扦担,越烧越旺,一时烈焰飞腾,火光冲天,熏得壁上99条龙眼泪直流,眼睁不开,于是趁机取走宝珠。当烟消火灭之时,99条龙睁眼一看,不见玉珠踪影,个个气死在绿影壁上。从此,绿影壁中央留下了一个大窟窿。

绿影壁,与北京北海九龙壁、山西大同九龙壁、河南襄城文庙影壁等并称我国“四大影壁”。1956年,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襄樊市进行重点抢修。2001年6月,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链接】

万历《襄阳府志》卷十一《襄王国考》

襄宪王讳瞻墡,昭皇帝第五子,母即昭皇后也。永乐四年三月十六日生,二十二年封襄王国长沙。文皇帝北伐榆林崩时,昭皇帝以太子居守南京,遗诏王监国,诚仁肃政,上下相安。俄而昭皇帝崩,章皇帝立,汉庶人为乱,帝自将讨之,复留王监国。宣德四年始就国。王以长沙卑湿,正统三年请徙襄阳焉。十四年,睿皇帝北狩为虏酋也先所羁,王闻变手疏太后速立太子,以郕王辅政,急发府库财募勇敢勤王为迎复计,言甚切,至疏入时,郕王已即位八日矣,不得达太后。景泰七年,睿皇帝回辕居南内,又手疏请景皇朝夕侍膳,朔望率群臣问安,不报。睿皇帝复辟,偶于宫中得王二疏,不觉悲感泣下,曰:“世有如叔父爱我者乎?”遣太监夏时齐御书迎王入京(书见艺文),情礼周备,数留不得,乃赐护卫及旗手司、鹰坊司;春秋上戊祭社稷山川,赐陪祭官牙牌;又雕玉为“襄王之宝”四字赐之,曰:“叔父有密语,则用也。”王拜受之;又赐宫殿黄琉璃、河南绝户地,又赐襄阳山地五千顷、食盐三千引及税课司各县鱼粮,王止受襄阳山地,以下黄屋、河南地不受也。及行,上送午门外,王逡巡若欲有所陈,上曰:“叔父岂有说乎?”王对曰:“海内苍赤,财殚力痡,望陛下如望慈父母,愿陛下省刑罚,薄税敛。”上拱手谢曰:“敬受教。”王既返国,上及太后思之不已。四年,又差太监迎王至京,恩礼有加,喻三时始返国,御制《岘山》《汉水》二赋及《襄阳四时歌》荣之(其文见艺文),亲送王至卢沟桥车驾后,王辞曰:“以臣先君,大乱之道也。”上曰:“王德厚望尊,今日非以君送臣,乃以侄送叔父,何辞之与有?”王不获已命,舁人倒其肩舆,示不敢背焉。六年,复迎王,王以老辞,上岁致存问。八年,上崩,纯皇帝立,存问如故。丙戌,刘千斤反郧乡,王捐禄犒师,又捐税课鱼粮为兵费。十四年正月十六日薨,寿七十一,谥曰宪,赐葬城西永安山,子祈镛嗣,是为定王。定王薨,子见淑嗣,是为简王,俱忠谨恭俭,勉率先德,称令主。时梁王、秀王薨,无嗣国除,朝廷因以两国土田赐益之。简王薨,长祐材嗣,是为怀王。王侈心好道,乐色无节,又值欝攸之变,先世蓄积为之一空,无子,弟光化王祐嗣,是为康王。亦好道,尝无故链神,忽见一巨神披甲执鞭立于殿前,因惊悸得心疾终,其身亦无子,阳山荣康王子厚颎嗣。王当怀康多故之后,义嗣服之。初国资缩甚囚,折节为俭,摄敝衣冠以居,外厩不厌稻粱,后宫不曳紈绮。三十年,北虏犯顺,遂能节禄米之羸,进银二千两助军,上佳之,降敕奖谕。三十六年,三殿灾,又进楠木一十一株、银三千两助工,上又降敕奖谕,赐卷衣一袭以义之。事嫡母王太妃及母潘太妃,曲尽孝道无二心。潘疾,王衣不解带,汤药必尝以进,及薨,王避嫡,令殡之左偏。王太妃语王曰:“汝母有尔,其社稷寔赖,何有于正寝,今以我故左之,是彰吾过也。” 王卒不从。及至葬,扶椒跣行五十余里。道路观者,感称贤孝。教诸子以义方,待宗室以家人,遇臣下以恩礼。每有司至,则谕之曰:“地方冲疲,百姓良苦,诸君爱民胜爱吾也。”或左右国人不幸犯于有司,必伸有司之法,不为曲庇。汉水尝暴溢害物,则倾帑藏赈恤之。护卫军队贫孱不支岁课,饬所辖官裁阔狭拊循之。尝于西乐园挟弹弹雀,纳良医潘湧好生之谏,辄毁弓誓不弹雀。又性豁达,乐交贤善,四方士大夫道襄者,辄先施致敬,或不及先而见必留欵,信宿欢谑如韦布交,故远聽之士靡不倾心,或迂途朝谒以得见为幸。至笃语曰:“人生不登太和山,不朝襄王,皆为缺典。”隆庆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薨,年三十六,谥曰庄,葬久安山。世子载尧嗣,是为今王。

谕曰:宪王以亲贤再监国而笃祜保民,前古罕儷,至其闻变手疏使先十日至则必徹太后所而郕王辅、太子居摄,何至异日夺门之纷纷哉,乃当时策国者举不出此,此宪王之卓也。故至定简犹蒙余烈,怀康下衰,几以不祀,庄王承之,不患贫而难令名,克己务施,亲仁纳谏,以庶几宪王之风烈,虽享国不永,至今天下称贤王者,必曰襄府、襄府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