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家池位于襄阳城南5千米凤凰山南麓,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北倚凤凰山主峰,西邻谷隐名寺,南接荆襄古道,东瞰滔滔汉江。
习家池全景
习家池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距今1900余年。当时襄阳侯习郁仿照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养鱼之法,修筑池塘,引白马泉水养鱼,并“起钓台,置庐亭,造泉馆”,逐渐形成包括侯府宅第、祠堂、鱼池、园林小景等在内的园林建筑群落。其园林以池塘最为有名,又为习家所筑,故名习家池。后世诗文亦作“习郁池、习池”。
习郁,字文通,东汉“建武中,习郁为侍中,时从光武幸黎丘(今襄阳鹿门山一带),与帝通梦,见苏岭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鸿胪。录其前后功,封襄阳侯”。习郁就任襄阳侯后,在苏岭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于祠前神道两侧,百姓称之为鹿门庙,苏岭山从此改称鹿门山;在凤凰山南麓修建私家住宅、祠堂、池塘等,称作习家池。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中》记载:“(沔水)东南流经岘山西,又东南流,注白马陂(泉)水,又东入侍中(官职)襄阳侯习郁鱼池。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列植松篁于池侧沔水上,郁所居也。又作石洑逗,引大池水于宅北作小鱼池,池长七十步,广二十步,西枕大道,东北二边限以高堤,楸竹夹植,莲芡覆水,是游宴之名处也。”
习家池“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学专著《园冶》(明代计成著)如是评价习家池的择地、构筑和意境,并将其奉为私家园林之鼻祖。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儿子山简为征南将军,镇守襄阳。他常在习家池饮酒游乐,醉后自喻“高阳酒徒”,称习家池“此我高阳池也”。因此,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唐代诗人李白《襄阳歌》诗状其行:“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东晋,习郁后裔习凿齿辞去荥阳太守职,回到家乡襄阳,在故宅习家池临池读书,登亭著史,写下《汉晋春秋》这一千古名作;著《襄阳耆旧记》,记述襄阳人物、地理、历史等。习凿齿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使习家池益负盛名。
唐代,“习家池”较多地出现在诗文中。初唐,杜审言《登襄阳城》有“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诗句,记录习家池游人如织的盛况,成为一个公共游玩的去处。孟浩然在《高阳池送朱二》中感叹习家池荒凉不堪,甚至成为牧马之所。皮日休《习池晨起》反映出钓池宛在,亭台依然。宋陈思著《宝刻丛书》卷三《访碑录》记载:“唐卢允中撰〈广习池记〉,大历二年立”,透露出唐大历年间曾维修过习家池。
北宋初年,习家池和池中钓台仍保存完好。《太平寰宇记·卷145·山南东道·襄州·习郁池》记载:“《襄阳记》云:‘岘山南八百步,西下道百步,有习家鱼池……池中钓台尚在。’”曾巩《高阳池作》反映出习家池虽日益荒凉,但大的形制仍在,仍为游赏之地。
南宋,习家池曾毁于战乱。嘉定年间尹焕重建,新增庭堂、斋舍28楹,题匾为“习池”“怀晋”,并“浚地引泉,压以飞梁,外缭以垣,矗门临衢”。
明代,习家池进行过两次修缮。其中,正德年间,湖广按察司副使聂贤领修,主要修池,新建“凤泉亭”;嘉靖年间,湖广按察司副使江汇领修,主要建祠,立“习杜祠”,祭祀习凿齿、杜甫。
清代,习家池得到四次修缮。其中,康熙七年(1668),襄阳总兵杨来嘉和郡守杜养性领修,“方塘重浚,活水长流,楼榭参差,亭台耸峙”。乾隆二十八年(1793),安襄郧荆道观察王奉曾领修,浚池筑馆。道光五年(1825),襄阳府知府周凯倡修,浚池建祠,建造“四贤祠”。同治年间,襄阳府知府方大湜大修,命名“溅珠”“半规”二池,整修湖心亭。
民国时期,习家池地面建筑部分未被损坏。
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68年,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三野战医院,尚存一大池、两小池及湖心亭等主体景观。
1972年,打深水井时,白马泉遭破坏。
1975年5月,清理水池淤泥,沿水池以片石护坡,周长223米,高2.5米,宽0.43米。(www.xing528.com)
1983年,襄樊市人民政府批准为“襄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襄樊市人民政府疏浚方塘和二小池,维修湖心亭及钓台。
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至2009年,疏浚整修大鱼池和半规池、溅珠池及钓台,对湖心亭原貌修复;整修大门,翻新重建习家宗祠。
2008年,习家池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建设工作启动。
2011年底,习家池风景名胜区总规、修建性详规和核心景区单体建筑方案经襄阳市规委会审查通过。
2014年7月,习家池风景名胜区建成并免费对公众开放。
习家池现今主要景观有:
习氏宗祠。位于习家池西北。为纪念习郁、习珍、习凿齿等习氏先祖、先贤的场所。习氏祠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除家祠外,明清两代还有官方修建的祠堂,明末毁于战乱;清道光年间重建,时襄阳府知府周凯在《高阳池修禊诗序》中记载:“池西北旧有祠,习子孙所葺也。”2006年至2009年,襄樊市政府依据史料记载和历史图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参照原有建筑风格、形制和规模,依原址翻新重建习氏宗祠。2010年建成,占地面积1102平方米,建筑面积1953平方米。习氏宗祠主体建筑高两层,呈二进四合院式布局,依次布局有牌坊式门楼、戏楼、拜殿和祖宗殿,两侧建有看楼和厢房。建筑为明、清时期襄阳民间风格,朴实精致,并利用砖雕、石雕、木雕和彩绘等方法进行装饰,极富观赏价值。
荷花池。习家池最早的景点之一,也是习家池的文化之源。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卷三《山川·习家鱼池》记载:“襄阳岘山南八百步,西下道百步,有习家鱼池。汉侍中习郁依范蠡养鱼法,中筑一钓台。郁将亡,敕其儿焕曰:‘我葬必近鱼池。’焕为起冢于池之北,去池四十步。池边有高堤,皆种竹及长楸,芙蓉,菱芡覆水,是游宴名处。”池内栽种莲藕、芡实、菱角,到了夏秋之际,荷花满池开放,芬芳四溢,景色十分优美,故后人把养鱼池称为“荷花池”“观鱼池”。四周,松、柏、桂、槐交错,古木参天。整个池、台、亭连为一体,相映成趣,成为历代文人骚客、达官贵人垂钓养性、饮酒赋诗的地方。今存建于明正德年间,平面近圆形,直径约25米、深4米左右,石砌池壁。
习家池(胡春生提供)
芙蓉台、六角亭。芙蓉台位于荷花池东北角,钓台状,于池中用条石砌起石台,高出池水约2米,方形,边长6.8米,有青石护栏一周,柱头和栏板造型样式繁复,凭栏可赏出水芙蓉、悠然游鱼。台北部以路桥与岸相通,路桥入口处为一小门楼,上书“习家池”三字。小门楼粉墙黛瓦,檐角高翘,十分古雅。在芙蓉台中心位置,为六角亭,俗称湖心亭,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习凿齿曾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六角亭为清同治五年(1866)襄阳府知府方大湜复建,重檐六角攒尖顶,斗拱繁复,檐角高翘,亭高6.5米,正面阔4米,亭内有木梯可上二层。檐柱为四角方石柱,坚固厚实,古朴大方。挑檐和额枋上遍饰象征吉祥的“天宫赐福、万事如意、蝙蝠双至、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溅珠池、半规池。清初王士祯《蜀道驿程记》中写道:“池方广亩许,稍东一池才半规。”道光年间,襄阳府知府周凯重修习家池时,在碑记中说:“稍西为小池二,以蓄泉源。”同治年间,襄阳府知府方大湜再次对习家池进行局部维修时,化用王士祯“溅珠浮水面”的精彩描绘将圆形池取名“溅珠池”,按形状给另一池取名“半规池”。溅珠池呈“日”状;半规池呈“半月”状,故又有“日月池”之称,意为“天地共存,日月同辉”。溅珠池和半规池两池相连,中间一条暗剅相通。
怀晋庄园。位于习氏宗祠东北、荷花池北。因晋代名流使习家池声名益隆,特以名之。史载,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常在此宴饮,自称“高阳酒徒”,建有高阳池馆;东晋时期,习郁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汉晋春秋》这一千古名作;习凿齿和释道安尝晤对“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释道安亦于此驻锡弘法。南宋尹焕《习家馆碑记》写道:“筑堂二十八楹,匾曰习池;寝舍二十有八,匾曰怀晋;浚池引泉,压以飞梁,外以垣,门临衢,目习家馆。”2009年复建,2014年建成。
白马泉。位于习氏宗祠右后方。白马泉是一天然泉水,经溅珠池注入习家池。清代诗人王士祯在《蜀道驿程记》写道:“岘山在江岸西北,群峰迤逦,北趋郡郭。习池在南麓,一水泓然,下布文石,翠鉴毛发,溅珠浮水面,与吾郡趵突、珍珠、金线诸泉相似。”20世纪70年代,于习家池西侧200米打机井取水,水量渐弱。现今,白马泉水依山就势,顺谷而下,将塘、池、滩、潭等串联,营造出清泉石流、曲水流觞、风荷琴幽、桃源溪涧、习池古韵、田园水锥、芦花飞雪等层次丰富、动静结合的立体景观。
清《重建高阳池馆记》云:“襄阳,故南雍州,壤接荆豫,为中原之奥区。其间人物高华,风土朴茂,山川宏衍,已冒全楚十八九,而胜迹名流,郡人士留连而慨慕者,习家池为最。”习家池是个知名度很高的历史胜迹,其独具特色的园林文化、诗酒文化、佛教文化,为历代所颂扬。
自南北朝后,到达襄阳的达官贵人、名人学士,大都到习家池瞻仰、游览,赋诗作文。诸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唐代李白、白居易及襄阳籍诗人孟浩然、张子容、张继、皮日休等,宋代宋庠、李廌、欧阳修、曾巩、程九万等,明代边贡、徐桢卿、王世贞、谢榛、袁宏道、徐中行、薛瑄、钱、何宗贤等,清代王士祯、周凯等,都曾在习家池驻足,留下诗文。
习家池历史照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