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城管家巷的历史与现状

襄城管家巷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家巷位于襄阳城北街北段东侧,今属新街社区。管家巷原“东巷子”,因是位于北街东侧的一条街巷,故名,称名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因襄阳地区公安处与襄樊市荆州街小学两单位扩建而填平“吃汤元坑”,该巷阻断而止于原“管家巷”北端,长减至225米,宽4.5米。2016年,连同原“管家巷”,至今尚在改建中。“管家巷”之名因这类人员居住于此而来。今所称“管家巷”,与原“管家巷”单一指称,在长度、宽度、走向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襄城管家巷的历史与现状

管家巷位于襄阳城北街北段东侧,今属新街社区。该巷系2019年整合原“东巷子”与原“管家巷”之后的统称。

管家巷

原“东巷子”,因是位于北街东侧的一条街巷,故名,称名历史悠久。呈东西走向,旧时西起北街,向东至“吃汤元坑”折转向南,再沿坑南向东至荆州街止,长约500余米。新中国成立后,因襄阳地区公安处与襄樊市荆州街小学两单位扩建而填平“吃汤元坑”,该巷阻断而止于原“管家巷”北端,长减至225米,宽4.5米。民国后期,原“东巷子”内住有不少达官贵人,如国民党湖北省第五区(驻襄阳城)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第一届“国大”代表李朗星,官员杨瑞生,绅士杨君谟,富户周姓人家等,以及同时期的下层官吏、律师、教师、邮递员等;也住有小商贩小业主,以及搬运、挑脚之类的穷苦人家。巷内两侧房屋贫富分明。其中富裕人家多为三开间三进,稍次也是两开间三进或两进,房屋檐宽墙高,镂雕窗棂,各户内设天井院,修小花园,邻里之间砌有“风火墙”区隔,李朗星私宅还挖有地道藏身、躲避、逃生;贫苦人家多为单间平房,低矮简陋,门面或是铺板站立,或是砖墙开窗。该巷旧时路面,为中间铺青石条,再沿两侧铺鹅卵石而成,各家门前自垒青石台阶,阶沿下为排水明沟。也有富裕人家修有阴沟,院内修渗水坑,将雨、污积水由阴沟排到院外。新中国成立后,该巷在1958年改为“三合土”路面,1973年后,改为沥青路面,1989年1月,改为水泥路面。2016年,连同原“管家巷”,至今尚在改建中。此外,在20世纪50年代,该巷西端北侧周姓人家宅院,被改造建成襄樊市酒厂。

原“管家巷”,位于襄阳城新街中段北侧,呈南北走向,南起新街,北止原“东巷子”东端,长209米,宽2~3米。其名缘由有数种说法。

最通常说法:以姓氏冠名此巷,即因管姓人家居住于此而来。但此巷居民,今并无管姓,就连襄阳城内,历史上与当今,管姓居民也为少有。(www.xing528.com)

再一种说法:此巷距官府衙门近,历史上地方府、县衙门对应中央朝廷“户”“礼”等六部,设有“户房”“礼房”等,负责收取地亩、人头等钱、粮赋税,承办其他事务,专司其责的文笔书吏被称作“管家”。“管家巷”之名因这类人员居住于此而来。

还有一种说法:此巷邻近荆州街,明、清以来,荆州街一带为湖北下荆南道、安襄郧道、安襄郧荆道、襄阳道道署,襄阳县署,湖北提督府,安襄郧荆兵备道守备司署等军政官署衙门所在地。这些官署军政要员的私人管家随之就近聚集居住于此,久而久之,因之称名“管家巷”。这一说法,当合情理。

原“管家巷”路面,旧时为泥土路面。20世纪60年代,改为“三合土”路面。20世纪80年代初,改为沥青路面。1989年7月,改为水泥路面,巷长209米,均宽2.6米左右。2016年,连同原“东巷子”,至今尚在改建中。

今所称“管家巷”,与原“管家巷”单一指称,在长度、宽度、走向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它西起北街,向东延伸225米后折转向南,再延伸209米后止于新街,全长约434米,其中东西向巷宽约5米,南北向巷宽2~3米,西端巷口立有青灰色石一块为志,镌刻“管家巷”名。2016年,这一街巷改造工程启动,至今尚在建设中,建成之后,整个巷容巷貌还会发生新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