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城北街-传承历史与文化的古街

襄城北街-传承历史与文化的古街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街,因是襄阳城中心十字街向北延伸至临汉门(小北门)的一条主要街道,故名。始称无考,从明代至今,除1949年改名延安北街,1979年8月恢复原名外,一直沿称不变。清末与民国初年,北街是襄阳城内大户人家与商贾人家聚居之地。这一期间,北街北段东侧尚有辛亥革命元勋、襄阳人刘公旧居。新中国成立后,北街旧貌换新颜。北街的建筑保持了鄂西北传统建筑古朴典雅、凝重深沉的色彩基调。北街的每户建筑都砌有襄阳特有的封火山墙。

襄城北街-传承历史与文化的古街

北街,因是襄阳城中心十字街向北延伸至临汉门(小北门)的一条主要街道,故名。始称无考,从明代至今,除1949年改名延安北街,1979年8月恢复原名外,一直沿称不变。又因1993年沿街两侧建筑全部改建为明清样式,而称“仿古街”“仿古一条街”。

北街

北街呈南北走向,在十字街分别与东街、南街、西街相交,由此向北,沿街东西两侧分别与鼓楼巷、县街、新街、管家巷(本名东巷子)、积仓街、马王庙街、许指挥巷、仁义巷(原名西巷子)垂直相交,北段纵穿内环路,止于襄阳城临汉门(小北门)。

旧时,北街长780米,宽窄依不同时代变动,是襄阳城内南北通行与北出临汉门、北渡汉江的主要通道,沿街建筑历朝历代多有变动。南北朝南朝梁时,北街南段居中,始建昭明台,系纪念“昭明太子”萧统而建,是襄阳城中著名胜迹、地标性建筑,其后多次毁坏,多次重建(详见本书《昭明台》)。清末与民国初年,北街是襄阳城内大户人家与商贾人家聚居之地。其中北段西侧为清同治年间文渊阁大学士、襄阳人单懋谦家宅,人称“单府”,是单的四个儿子房产。单府临街三开间,中开大门,青石门槛高过半尺,门檐外伸两尺有余,青石台阶,院落前后三进,各设天井院,后为花园。每进楼房山墙青砖垒砌,顶砌风火墙与邻居区隔,整个建筑气度不凡,不失官宦之家气派。与单府比邻而南的是当时襄阳城内有名豪绅杨吉禄家宅。杨宅建筑样式考究,富丽堂皇,前院后园植有名贵花木,尽显大户人家奢华。其中前院种植金桂、丹桂各一,中秋时节树影婆娑,各绽金红,清香四溢,后花园移栽蜡梅四株,隆冬岁末枝影横斜,条凝蜜蜡,暗香浮动。这一期间,北街北段东侧尚有辛亥革命元勋、襄阳人刘公旧居。

刘公(1881—1920),襄阳县大旺洲(今东津镇上洲村)人,早年留学日本,与张伯祥、邓文翚等共同成立共进会,进行反清活动,后与蒋翊武、孙武等共同组织领导武昌起义。刘公因病去世后,其夫人李淑卿一直在此居住,直至1951年去世。

民国早中期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街两侧先后设有启明书店、乐群书社襄阳分社、大中华书局、新知书店等文化机构。迨至民国后期,北街中、南段两侧多是商家店铺与加工作坊,主要有中药房、酱园、疋(pǐ)头铺(布店)、广货店、银楼、当铺、盐号、饭馆、旅馆、照相馆、装裱店、纸伞厂、油漆店、白铁铺、缝纫铺、钟表铺、黄酒馆、挂面铺、杂货铺、小吃店等。

新中国成立后,北街旧貌换新颜。1950年5月,县级襄樊市设立,即以杨吉禄家宅为第一街道办事处(后相继称襄城办事处、襄城公社、襄阳城街道办事处等)办公地。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商业实行改造后,北街先后建立五一服装厂、刻字社、钟表社、铁器社、童鞋社等。1973年夏,昭明台台座东南侧因久雨浸泡垮塌,被全部夷平,1992年初重建昭明台,至1993年9月建成,再现名城胜景。1991年,对北街两侧建筑,除少量保留外,全部拆除,仿明清样式重建,至1993年建成,成为当时全国最长的仿古步行街,其中建有跨街青石牌坊两座,与周边建筑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两座牌坊各立方形石柱4根,上有横梁勾连,横坊间镶嵌匾额,石柱与匾额镌刻与襄阳古城历史沿革演变相关楹联文字。其中南边一座面南石柱所刻楹联为:“风入长街古,韵流盛世新”“山河荆楚英雄气,人物汉唐儒雅风”,横额中刻“荆州古治”,两侧刻“凤林”“檀溪”。面北石柱所刻楹联为:“起凤腾龙地,崇文尚义乡”“仁山智水才渊薮,奇赋妙辞楚滥觞”,横额中刻“冠盖名区”,两侧刻“高斋”“铜鞮”。北边一座面南石柱所刻楹联为:“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俱推形胜雄天下,更赖英髦壮古州”,横额中刻“楚北津戍”,两侧刻“方城”“汉池”。面北石柱所刻楹联为“城倚两河秀,台凭三岘雄”“毂驾云霓通要塞,帆乘日月过名城”,横额中刻“辐辏八方”,两边刻“南船”“北马”。此外,沿街两侧先后建立长江委襄阳水文站(后改建为国家水利部全国水文培训中心)、襄阳专署水利局、襄阳地区邮电局、襄樊市北街小学(后改建为市三十三中)、襄樊市酒厂、襄樊市第三搬运公司、襄樊市图书馆、襄阳市建设投资经营公司等。

北街街道,旧时路面为中间横铺青石条,再沿两侧铺鹅卵石而成,总宽约为5米,沿街人家门前各垒青石台阶进入,阶沿下多为排水明沟,少数大户人家门前为砖修排水暗沟。1958年,修成“三合土”路面。1964年,排水管敷设路下,路面扩宽至6米,铺成沥青路面。1993年9月,随着仿古一条街建成,北街始成今状:长延伸至860米,宽12米,青石或麻石路面。几经变迁,今北街及其两侧重要地物有昭明台、临汉门及其城楼、单家祠堂、两座跨街牌坊、一株杨吉禄家宅所存百年桂树、市三十三中、市建设投资经营公司等。

北街夜景(www.xing528.com)

【链接】

北街的建筑风格

北街既是襄阳城商业文化旅游的重地,又是通往北边古城墙、夫人城的必经之路,已和古襄阳城墙有机地融为一体。

北街的建筑保持了鄂西北传统建筑古朴典雅、凝重深沉的色彩基调。墙砖的颜色一律采用青灰色,屋顶使用传统的黑色瓦片,地面铺以古朴的青石板,梁柱门窗则涂以红褐色,这种灰砖青瓦的材质和颜色搭配恰好与古襄阳城墙沉着浑厚的色调浑成一体,形成统一而和谐、古朴而典雅的古城风貌。

北街的仿古建筑集合了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如建筑的屋顶有硬山顶、悬山顶、攒尖顶,还有歇山顶。歇山顶又有重檐和单檐之分,重檐较单檐尊贵,昭明台与临汉门的城楼都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式。这些样式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等特点,形成如鸟翼般伸展的檐角,还表现出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屋脊的脊端装饰有各种别致精巧的吻兽,檐口有瓦当和滴水,与整体建筑构成了具有丰富艺术效果的造型形象。

北街的每户建筑都砌有襄阳特有的封火山墙。它是一种屋顶与山墙的组合形式,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封火山墙采取向屋檐方向层层跌落的阶梯状形式。这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同时其高头翘角的艺术造型也给北街的建筑群落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美感。

沿街点缀的过街楼、石牌坊、石亭、石灯、石狮等建筑小品随处可见,与店铺门面朴质典雅的匾额、楹联等装饰交相呼应,烘托出北街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