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北门,襄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汉江,正面书有临汉门三字

小北门,襄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汉江,正面书有临汉门三字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汉门,俗称“小北门”,东临大北门,西邻夫人城,南望北街,北滨汉江,是襄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汉门临汉门,因门临汉江,故名。又因地处襄阳城墙北段、相对东侧大北门,称小北门。临汉门是襄阳古城的正北门,与樊城遥遥相望,扼守汉江要津。现今,面临汉江的城门正面大书“临汉门”三字,背面镶嵌“北门锁钥”匾额。临汉门历经沧桑,多次毁损亦多次修复。此外,临汉门可以说是襄阳古城旅游价值最集中的地带。

小北门,襄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汉江,正面书有临汉门三字

临汉门,俗称“小北门”,东临大北门,西邻夫人城,南望北街,北滨汉江,是襄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汉门

临汉门,因门临汉江,故名。又因地处襄阳城墙北段、相对东侧大北门,称小北门。临汉门是襄阳古城的正北门,与樊城遥遥相望,扼守汉江要津。“北门锁钥”“汉沔津梁”,是对其作为战略要塞的赞誉。现今,面临汉江的城门正面大书“临汉门”三字,背面镶嵌“北门锁钥”匾额。

临汉门历经沧桑,多次毁损亦多次修复。地方文献及史料中有明确记年的维修记载大致为:南宋绍兴四年(1134)岳飞复襄汉,修葺城壁楼橹(即城楼和瞭望台);明弘治中,副史毛宪重建诸城楼并各设角楼;明万历四年(1576),襄阳府知府万振孙为小北门题名“临汉”;明崇祯十四年(1641),张献忠攻占襄阳,平毁城垛、城楼,其后御史袁继咸修复城垛如旧,都御史王永祚重建城楼;清顺治五年(1648),襄阳府同知徐腾茂、张仲重建城楼,都御史赵兆麟小北门再题别称“北门锁钥”;清道光六年(1826),襄阳府知府周凯重修城楼。清末至民国时期,经过战乱及自然灾害,小北门城楼岌岌可危。1952年冬,由本地工匠落架大修;“文革”期间,自然与人为双重原因带来部分损毁;尔后,城楼成为市酒厂图书室;1987年严格遵照传统工艺,落架大修,修旧如旧,恢复历史原貌;1993年至1997年间多次小修。

临汉门城台长13.75米、宽22.6米,外有垛墙,内有女儿墙,台西侧有蹬城马道。在城台之上,一座古色古香的城楼较为完好地留存至今。这座城楼建筑在拱券式城门洞之上,系清代建筑,四柱三间,高10.35米,宽15.78米,深10.54米,重檐歇山顶,七檩抬梁构架,砖木结构,楼高两层,翼角飞翘,吻兽比例得当;对称平稳,梁架结构严密,庄重、雄伟。整个城楼兼有南北之风,既有北方建筑的稳重、浑厚,又具南方工艺的灵动、飞扬,已成为襄阳古城的标志。(www.xing528.com)

现在,在襄阳临汉门一带城墙上还可找到模印“岳”字的城砖。这些“岳”字城砖是岳飞屯兵襄阳、整理防务的珍贵实物,不仅见证了南宋抗金的悲壮历史,还直接印证了襄阳城墙早在近千年前的南宋就已大面积地用砖包砌。

临汉门地处襄阳城的中轴线上,与古城文化地标建筑谯楼、昭明台等共处一线,出南门连接荆襄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临汉门可以说是襄阳古城旅游价值最集中的地带。临汉门以北是汉江,城门外就是小北门码头,可以直达汉江对面的樊城千福码头即米公祠门口;临汉门以东是大北门、荆州古治街;临汉门以西是夫人城;临汉门以南是襄阳古城最热闹的北街、昭明台。

登襄阳城而上临汉门城楼,驻足眺望——向北,俯瞰汉江的壮阔和清澈,端视樊城的现代和繁华;向南,纵览北街的典雅和古朴,凝望昭明台的巍峨和厚重,遥看岘山的雄浑和灵秀。每每此时,极目四望,山、城、洲、水一览无余,总让人情不自禁,叹山河之壮美,发思古之幽情,“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所言非假,“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所感不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