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湾地处襄阳古城东北隅,系明朝初年卫国公邓愈整修襄阳城时扩充进来的低洼之地。邓愈在原东北段城墙之外,紧贴着汉水新建城墙,重置大北门、新修长门,后绕长门向南西折与老城墙围合,于城东北角形成凸出的新城。故称此处为新城湾。
明天顺《襄阳郡志》卷一《城池》记载:“新城,附正城旧基大北圈门,绕东北角接正城,周回二千二百一十一丈七尺。”
清光绪《襄阳府志》记载:“明初邓愈筑旧城,别拓东北角,由大北门外东绕今长门,环属东城为新城。今大北门瓮门仅存,尚是故迹。”
邓愈为何要拓建新城呢?明初,在今夫人城北的汉江中有一个凸埂(矶头),致使下游的流水变缓,泥沙逐渐沉积下来,久而久之,襄阳城东北一带便淤积出一片沙洲滩涂,从而造成这一段的城墙不再临水。为增强城墙的军事防御能力,遂于此处加修新城。
考古发掘表明,宋代以前,新城湾一带是一片沙滩或泥浆地。从明朝开始,出于军事和防御洪水的目的,新城湾河滩开始被垫高,尔后在大北门瓮城处修建了现在的古城墙。明清时期,新城湾一带就有人居住了。
新城湾又有“东、西”之说。荆州街北端以东地区为“东新城湾”,西起大北门瓮城西城墙,东至长门,南起“荆州古治”券门段城墙,北临汉江。在大北门与小北门之间即今临汉门公园一带区域被称之为“西新城湾”。
西新城湾,地处汉江水隈,大北门与小北门呈犄角之势护卫左右,成为襄阳古城码头重地和战略要地,此地旧称“鱼跃铺”。相传,三国曹魏时,大孝子王祥于此卧冰求鱼,感天动地,冰融鱼跃,以献母亲,故名鱼跃铺。后来,在鱼跃铺以北,修筑防洪大堤,扩建新城,“鱼跃铺”成为“鱼跃铺坑”。再后来,“鱼跃铺坑”与大堤之间的狭长地带,成为热闹非常的商贸街市,名为“鱼跃街”,呈现出“堤下连樯堤上楼”的盛况。
鱼跃铺坑的得名,还有一个传说。传说此水坑边曾有一卖鱼的小铺子,卖鱼小伙和高龄父母相依为命,高龄父母生病卧床不起,急需买粮钱和药钱,可是鱼卖不出去,都成了臭鱼,小伙子急得没有办法。铁拐李见到这种情况,就指点小伙子把鱼放到水坑里洗一洗再卖,小伙子把臭鱼放在水里一洗,臭鱼全变成了活鱼。
东新城湾地处滨江陆地,低洼多水,旧有一南一北呈东西走向的两个条状水坑。南水坑为古城东北护城河水域,因其临近“东廒粮仓”,襄民以“东廒坑”相称,后称“道坑”;北水坑为明代构筑城墙和护城堤取土形成的大坑凼,襄民以“长门坑”相称。两水坑呈马蹄形,东开西合,后在西合水面稍窄处拱以石桥并清淤两坑连成一个湖。湖水“明进、暗出”,经由明闸从东城郭“高炮台”以外的护城河引入,西回北转,再于震华门城台之下的地下暗道排入汉江。
新城湾复原图
清乾隆年间,守道陈大文见湖周围环境清幽而湖却淤塞,遂带头捐俸并组织人力疏浚,将此湖命名为“镜湖”,将湖西南拱桥命名为“绍兴桥”。后又在湖旁增建镜舫。陈大文特撰《镜湖记》,赋《泛舟镜湖诗》。其诗曰:“古塘源檀溪,澄流绕城隩。岁远苦湮塞,我来事疏导。冰镜一奁开,泠泠尘罕到。小春来嬉游,轻舟泛深澳。烟销岘黛浓,云淡镜容好。爱兹才木清,烂漫芳樽倒。归棹夕阳中,寒风吹落帽。”
镜湖景甚佳,深处似龙潭,宜于养鱼;湖边浅水处,遍植菱、莲;湖两岸种植桃、李、枣、柳。湖水清澈见底,碧绿如染,波光粼粼;湖边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周围楼台掩映,树影参差,更显秀丽,成为城内又一胜景,遂被文人墨客誉为“镜湖映翠”而成“襄阳十景”之一。
东新城湾内的陆地,被镜湖分为两大块,一是“荆州古治”券门北侧至大北门的街区即今荆州街北端(俗称古治街);一是“镜湖”水域怀抱的陆地。该地段旧时古迹众多,除今尚存的大北门、长门、聂公堤、寡妇堤外,还有“荆州古治”券门、孟亭、闻喜亭、鹿门书院、二花楼、净信庵、白衣庵等。(www.xing528.com)
1926年至1927年间,襄阳驻军司令长官张联升牵头筹资辟建中山公园。公园以“镜湖”水域为中心,以孟亭、闻喜亭和绍兴桥为主景,引种十余种名贵花木,新建小型鸣禽鸟兽园。中山公园一度成为湖北省内的“近、现代园林之冠”。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多次对襄阳古城进行狂轰乱炸,襄阳曾两度“沦陷”,新城湾一带亦未幸免,弹坑遍布,瓦砾成堆。鱼跃街近乎废墟,中山公园近乎全毁。1948年,西新城湾景况萧条,东新城湾乱草牵衣,残碑卧水,人迹罕至。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新城湾成了棚户区,东新城湾成了菜园子。后来,逐步填平了鱼跃铺坑,于此建起了汉江襄阳水文观测站、襄樊市襄城铸铁管厂、襄樊市酒厂等。1970年,镜湖东端及长门南侧因修建焦枝铁路及汉江大桥、环城东路及守桥驻军营房渐被占用。1974年,东新城湾划入新建的襄阳公园中。1976年,襄阳公园在镜湖东南隅建成猴山、海豹池。1983年,镜湖北部水域与园林绿地处修建市第二自来水厂、市工会干校等。1992年后,镜湖被填平,建成住宅区。
新城湾路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新城湾旧迹已杳,但“新城湾”这一古老的地名,没被淡忘。现今,为了保留住襄阳古城这一段记忆,于新城湾旧址一带,命名有“新城湾路”“新城湾小区”“新城湾水厂”等。
【链接】
孟 亭
据考证,北宋中期,襄阳始有孟亭。清乾隆年间,守道陈大文复构于道署东偏,结屋半楹,并肖像刻石系以诗,僚属和之。道光十六年(1836),守道杨以增重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襄阳兵备道刘保林又重修。1959年,襄阳地委机关扩建拆除,原亭内孟浩然先生小像碑、陈大文等咏菊花诗碑、徐观海等孟亭题诗碑、题孟襄阳诗碑、欧阳正墉记事碑、轩冕松云之室碑、孟亭落成记事碑、孟亭真伪辨碑八块碑刻诗文、题跋等文物,由襄阳地区(今襄阳市)文博馆收藏。
闻 喜 亭
唐太守裴坦于咸通十一年(870)在襄阳城南三里处始建,时赵璘撰记;北宋年间,迁徙改建于城东北隅汉江边;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襄阳府知府沈五杲于北宋旧址重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守道杨以增移建于鹿门书院内,并嵌石刻诸诗于壁。裴坦建亭,说法有二:一说闻喜县乃裴姓郡望,裴坦建亭予以附骥;二说裴坦提前闻知皇帝要他去当宰相喜讯,造亭以志之。
鹿门书院
明永乐年间,吏部稽功司主事任显宗(明初状元、襄阳人任亨泰之子)于襄阳府南始建。清雍正十二年(1734)以旧试院复建,迁襄阳城内,改名荆南书院;清乾隆四年(1739),复名鹿门书院;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守道陈大文重修,分东壁、西园两院,斋房33间,上下厨房17间,西面建有魁星阁、塑孔子像,东面建闻喜亭,后面建景行堂,前面建寿岂堂,书院有石勒孔子像(今存襄王府院内),厅阁楼堂之间浚池垒山、栽花植木,环境优美;清道光十七年(1837),守道杨以增重修,后颓败;清同治元年(1862),守道欧阳正墉增修;清光绪九年(1883),守道黄彭年捐购书籍12359卷置于景行堂之左,并订有阅读条规,设斋长2人掌其事,题讲堂名“观略”;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鹿门书院改为襄阳府中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改为襄阳府师范学堂;后师范部分保留,其他部分改预备中学堂;清宣统元年(1909),预备中学堂仍改办中学堂。1913年,襄阳府师范学堂更名为湖北省第二师范学校,1926年停办。1928年后,襄阳府中学堂和襄阳府师范学堂分分合合,最终发展为襄阳五中、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北文理学院。鹿门书院招纳襄阳、郧阳、安陆三府的生员。清文渊阁大学士单懋谦丁忧居乡时,曾在书院讲学;同治《襄阳县志》总纂之一的李士彬曾被聘为主讲;被康有为誉为“集碑学之大成者”、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张裕钊,也曾入住鹿门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