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杀意念的性质
何兆雄(1997)将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suicidal thoughts)定义为个体偶然或有时感知到的自杀行为动机或念头,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或达到这一目的的外显行为。自杀意念是自杀企图的游离因子,自杀意念是个体想结束自己生命的一种想法。美国学者(Beck et al.,1999)将自杀过程细分为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自杀未遂(attempted suicide)和自杀死亡(completed suicide)。自杀未遂是指个体采取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但这一行为并未造成个体的死亡。自杀死亡(completed suicide)是指个体采用有意或故意伤害或毁灭的行为,其行为结果是造成个体死亡。许多学者(Brown et al.,2000)认为,自杀意念是预测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它是自杀未遂的前兆,同时也是自杀未遂行为和自杀行为的危险因子,因此,研究学业压力与中学生的自杀意念的关系,可以了解中学生自杀的原因,有效预防和缓解初中生因学业压力过大导致的自杀未遂和自杀行为的发生。
(二)自杀意念的现状(www.xing528.com)
王金燕(2011)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年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0.7%。张敏(2007)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8.4%,且女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梁军林等人(2000)的调查表明中学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0%;董永海等(2014)采用元分析方法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7.7%。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自杀意念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学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其学业压力有密切的关系,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主要的压力也来自学习(常向东等,2014)。初中的学习与小学明显不同,科目增多,难度增加,个体的学习方式更加主动,同学之间的竞争明显而激烈,同时还要处理好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原本沉重的学习负担,再加上青春期个体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殊性,使个体常常感到对学习力不从心,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自杀意念、逃课、吸烟、饮酒、沉迷于网络游戏、 打架斗殴。由于受到我国“唯有读书高”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大多父母都尽最大的能力给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上好幼儿园、读重点小学、上名牌中学,为的是让子女能考上名牌大学。家长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孩子唯一能“回报”父母的就是好好学习,考取优异的成绩,但这种期望往往超过了孩子能力承受的范围,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学习负担。如果考试不理想,考试排名靠后,个体就会感到内疚、羞愧,考试焦虑、长期的学习表现不良可能使个体产生消极的情绪,降低学生的自尊水平,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打架斗殴、盗窃及自杀行为等危险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