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生抑郁的性质
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持续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沮丧、不愉快等综合性的情绪状态,是个体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志华等,2007)。长期以来,抑郁对个体的影响都是心理学、医学、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Cicchetti等人(1998)认为抑郁可以分为三类,即抑郁障碍、抑郁症状、抑郁情绪。中学生抑郁主要指的是抑郁情绪,但也有少量的抑郁症状及抑郁障碍个体。抑郁情绪是个体日常生活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负性情绪,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反应(Enns,Cox,Borge,2001)。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性,他们既要应对身体上“突如其来”的变化,又要在心理上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对沉重的学习负担、激烈的竞争。在面对这些压力的过程中,中学生容易出现一些适应不良的行为表现,如抽烟、沉迷于网络游戏、逃学、打架斗殴、甚至顶撞教师等,严重的可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甚至出现抑郁障碍、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
(二)中学生抑郁的状况
国外研究显示,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0%—40%(Roberts et al.,1990)。李雷雷等(2010)调查发现,重庆市中学生抑郁发生率高达58%。冯正直等人(2005)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42%。黄莹等人(2011)对云南一万多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抑郁检出率为24%,其中女生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女生比较敏感,情感比较细腻,学业期望较高,成绩波动容易引起她们的情绪变化。另外,农村中学生的抑郁检出率高于城市中学生。农村学生可能面临着较高的学业压力,因为在大部分农村学生看来,好好学习,考取好的中学和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家长及个人的期望。姚琳等人(2015)也发现,父母的期望值与其子女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存在较强相关,父母对子女的心理期望值越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父母过高的期望,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原本沉重的学业压力,加之父母过高的期望,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失衡,甚至产生焦虑、抑郁、失眠等一系列心理及生理问题,再加上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较为匮乏,因此,抑郁程度高于城市学生。八年级学生的抑郁检出率显著高于七年级,八年级可能是抑郁症状发生的关键年级。阳德华(2002)研究发现,初中生的学习成绩与整体抑郁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学习成绩越好的初中生,其抑郁水平越低,反之,学习成绩越差的初中生,其抑郁水平越高。张弘等人(2008)的研究表明,影响初中生抑郁的因素依次是,学习压力、被同学讥笑、年级、羡慕别人家庭等。(www.xing528.com)
抑郁症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不仅会引起个体学业不良与社会功能损害,甚至还是导致吸烟和饮酒等物质依赖行为及自杀行为的高危因素。徐伏莲等(2013)的研究发现,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是引发吸烟、饮酒、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Renouf等学者(1990)也认为,抑郁是个体心理失调最常出现的问题之一,青少年抑郁常伴有严重的生理、心理损害和并发症状,如失眠、头疼、焦虑、孤独、低自尊和绝望等。王极盛等人(2003)的研究显示,人际交往和学习压力两个因素对抑郁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三)学业压力与抑郁的关系
中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导致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过低,成就感不高,可能导致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状。Cole(1991)的研究发现,学习成绩差或学业成就较低的学生常常会受到家长、老师、同伴有意或无意的责骂和羞辱,这些关于其认知能力的负面信息会阻碍其积极的自我图式的发展,使其感到抑郁。不良的学业表现可能使学生产生抑郁情绪,国外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即10岁学生的抑郁与其8岁时低下的学业成绩存在相关关系(Fauber et al.,1987 )。也有调查发现,抑郁情绪与学习困难或学习成绩低有关(Hilsman,Garber,1995)。 Chen等人(1995)对上海市的小学生研究发现,学校社交能力、学习表现的好坏与学生的抑郁情绪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学业压力、父母压力和考试焦虑与心理问题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Deb et al.,2015)。Ang等人(2006)研究显示,学业压力与抑郁和自杀意念之间存在正相关。除此之外,青春期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是否有家族抑郁史、个体的自尊水平、同辈关系等一系列关系也会影响到学业压力和抑郁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