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差别易感性模型与素质—应激模型的比较

差别易感性模型与素质—应激模型的比较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差别易感性模型与素质—应激模型的比较为了更好地体现两个理论模型的根本区别,我们分别使用两个坐标图将素质—应激模型和差别易感性模型描绘出来。需要强调的是,差别易感性模型并不是对素质—应激模型的反驳,更不是证明素质—应激模型在理论和实证上是无用的,而是对素质—应激模型的扩展和补充。

差别易感性模型与素质—应激模型的比较

(一)差别易感性模型(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model)的基本观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积极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Belsky在素质—应激模型的基础上指出,高易感性个体在积极的环境中能够获得比低易感性个体更好的发展(Belsky,1997,2005)。在他看来,由于某遗传的个性特征或者基因的影响,那些容易受到消极环境影响而表现出心理或行为问题的个体,也容易受到积极环境的影响而表现优秀或良好,即同一遗传特征或基因同时具有使个体变得更好(for better)或者更坏(for worse)的效应。

(二)差别易感性模型与素质—应激模型的比较

为了更好地体现两个理论模型的根本区别,我们分别使用两个坐标图将素质—应激模型和差别易感性模型描绘出来。素质—应激模型(如图3-1所示)只明确提出,该模型适用于消极到中性环境范围,因此横坐标表示个体的经历/环境质量从消极到中性,纵坐标表示个体从消极到积极的发展结果,直线代表高心理弹性个体,虚线代表脆弱性个体。当脆弱性个体和高心理弹性个体暴露于相同的消极环境中时,脆弱性个体比高心理弹性个体更易产生问题行为,且环境条件越恶劣,发展结果越差(Bakermans-Kranenburg et al.,2007)。

差别易感性模型(如图3-2所示)中的横坐标表示经历/环境质量从消极到积极,纵坐标表示个体从消极到积极的发展结果,直线代表低易感性个体,虚线代表高易感性或可塑性个体。当高、低易感性的个体都暴露于相同的消极环境中时,高易感性个体更易产生问题行为,但在支持性或资源丰富的环境中,高易感性个体比低易感性个体明显获益更多,产生更积极的发展结果。

综上,我们可看出低易感性(即高心理弹性)可被视为一种保护性因素,虽然可以使个体在逆境中免受伤害或较少地受到负面影响,但却使他们因为缺少环境易感性,难以抓住有利机遇,不易在支持性环境中有最好且最快的发展。同时,虽然高易感性(即脆弱性)作为一种风险素质,使得个体更易被逆境压垮,却也是个体受益于积极环境的最大优势,使他们能最快速地抓住并利用社会资源和外界提供的机会。需要强调的是,差别易感性模型并不是对素质—应激模型的反驳,更不是证明素质—应激模型在理论和实证上是无用的,而是对素质—应激模型的扩展和补充。

图3-1 素质—应激模型

图3-2 差别易感性模型

(三)差别易感性模型的理论解释

差别易感性模型的提出者Belsky(1997,2005)基于进化论的思想对基因和环境的具体交互作用做出了全面解释;同时,它也是在世纪之交倡导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因此二者之间应该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些理论都强调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易感性或可塑性,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受到机体自身特质的调节作用,也更加关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www.xing528.com)

1.生物进化论的相关观点

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为差别易感性提出理论上的依据,可以分别从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的角度来充分论证,个体对环境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并且高易感性个体对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都有更高的敏感性。

首先,自然选择不只塑造了生物的生存,还塑造了生物的繁衍,使得个体以不同比例传递着自己的基因。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繁衍适宜度(reproductive fitness)最大化的问题,是指个体基因能在后代中最大化地传递,也就是使个体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的后代数量降到最小。因此,根据进化论观点,繁衍适宜度大的个体就会根据优胜劣汰的进化法则受到自然选择的优待。虽然自然选择使有机体的基因成功地分散在后代中,而未来是不确定的,父母完全不知道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会使繁衍适宜度最大化。假设父母生育的后代有相同的易感性,那么如果父母的教养策略(家庭环境)并不适合当前的整个生态环境,那么他们的后代都会因不适应环境而遭受被淘汰的命运。面对这种情况,自然选择为了减少这种错误所导致的巨大损失,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因此就要使他们的后代多样化。孩子对父母的养育方式有不同的易感性,才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父母的繁衍适宜度最大化。如果当前环境下父母的教养方式被证明是对孩子不利的,那么易感性高的孩子会受到影响,但易感性较低的孩子则不会。同理,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当前环境下被证明对是孩子有利的,那么高易感性儿童会受到这种教养策略的积极影响,而较低易感性的兄弟姐妹也能分享到这种易感性基因的50%,他们可能生出高易感性的孩子,从而间接受益于父母的教养策略。总之自然选择让人类对养育环境产生不同的易感性,同一对父母会生育出不同易感性的儿女。重点强调先天遗传的作用使得个体面对相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易感性(Belsky,2005)。

其次,在进化的每个阶段,人类所面对的环境是不同的,在生存威胁更普遍的过去,高易感性个体对环境具有更高的应激反应力,对危险有更高的警戒,会做出更好的准备去积极主动地战胜危险,从而有更高的环境适应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同时,对于那些生长在支持性环境中的幸运儿来说,因为最大化的发展才是适应性的,因此个体只有具有高应激反应性,才能对社会资源和外界支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提高自身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因此,这种高反应性个体会受到自然选择的优待,因为只有他们才可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中生存下来,并且在优越的环境中有最好发展。因此,高压力性和高保护性环境都会塑造出大量对环境具有高生物敏感性的个体,提高人类生存和繁衍的能力。

极端环境确实会塑造一部分易感性个体,但是环境并不都是极端恶劣或高保护性的。低反应性的个体同样会受到自然选择的优待,因为在最广泛的中等程度压力的环境下,低生物敏感性会给人类提供一种保护功能,如高心理弹性一样,使机体控制或过滤高频率出现的中等水平的压力;例如高生理反应性不再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需求,因为现代人类主要面对着中等程度的社会和心理压力,因此易感性个体长期或频繁过度的生理激活会破坏身心健康

综上,生物进化论分别从自然选择造就遗传导致个体易感性的差异,以及不同条件的生态环境塑造了个体不同的敏感性两个角度,证明个体发展的可塑性也是存在差异的,高易感性个体在积极环境中确实更具可塑性;并且他们对消极环境和积极环境有不同的易感性,有力地支持了差别易感性模型的提出。

2.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倡导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它的形成以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的出版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所倡导关注的内容,其中有一项就是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例如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关于成长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的论述,认为儿童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关注和选择时,他们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他们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所以,差别易感性模型的提出让研究基因—环境交互作用问题的视角,从关注易感性个体面对消极环境和不利刺激时的不良后果,转向他们在积极环境下具有更好的可塑性和发展结果,强调积极社会环境等的作用,这是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增进了差别易感性模型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