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投入要素在各产出主体的分配所产生的效益。自然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①广义的、宏观层次的自然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安排来实现;②狭义的、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效率,即自然资源使用效率,一般指生产单位的生产效率,通过生产单位内部生产管理和提高生产技术来实现。
(一)经济效益标准
经济效益标准是对自然资源配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衡量。经济效益的衡量标准应是现有或等量的自然资源是否取得最大的产出,或同样的产出是否使用了最少量的自然资源。经济效益通常利用自然资源配置对社会净产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生产率、收入弹性系数、产业关联度、产业结构瓶颈效应降低率等综合指标的影响程度来衡量,也可以用自然资源配置对投资回收期、资金收益率、资金利润率等综合指标的影响程度来衡量。
(二)生态效益标准(www.xing528.com)
生态效益标准是对自然资源配置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的衡量。经济效益标准考虑的是自然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问题,而较少考虑自然资源配置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越大,经济的发展也会越快。由于大部分自然资源属于非再生资源,再生资源的很大一部分如果开发利用不当也会失去其本身的再生机能,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可能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条件。不合理的自然资源配置可能会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效益可以用对非再生资源的有效重复使用率及最低开采率、再生资源的最大保存率、环境质量等综合指标的影响程度来衡量。此外,具体还可从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壤侵蚀模数、森林覆盖率变化、草场退化、水资源及土壤污染、大气中温室气体及有害气体的浓度、臭氧浓度、噪声干扰及废物堆积等方面来衡量。近年来,效益—成本分析方法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研究,使用价值数量指标衡量生态效益成为可能。
(三)社会效益标准
社会效益标准是对自然资源配置的社会、政治影响的衡量。社会效益要从与现行意识形态标准及国家有关法规的相容性,是否更有利于国力及国际竞争力和民族生存能力的提高,是否更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否有利于缩小城乡、地区、民族、贫富差别,能否得到社会民众的认可与支持,能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能否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要求等方面来考虑。核心目标是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从自然资源配置对人均国民收入、收入基尼系数(或罗仑兹曲线)、家庭收入恩格尔指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初中及大学入学率、食物消费中的热量、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人均居住面积、人均淡水供应、千人拥有医生及病床数等指标来衡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