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资源开发与规划管理方法

自然资源开发与规划管理方法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首先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颁布控制数字或建议数字,包括各地区及各部门间经济资源调入、调出的初步意见。在各地区、各部门按地区和行业初步平衡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和综合平衡,制订全国计划,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后,自上而下地下达,按行政隶属关系逐级组织实施。

自然资源开发与规划管理方法

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自然资源配置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方式。

(一)计划配置方式

作为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自然资源配置,是计划部门在国家范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和分配自然资源。分配自然资源的主要原则是综合平衡,即通过合理分配各种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使各地区、各部门的资源的供应相等于资源的需求。

1.计划管理体制

计划经济国家的自然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各级计划管理机构来实现的。整个计划工作分两大块:①地区经济发展计划;②各部门的发展计划,即每一部门的活动在各地区的分配。两块计划应相互平衡。所有基层生产经营单位乃至事业单位,分属于各地区或各部门管理,国家自然资源配置计划也按行政区划或部门的隶属关系下达和组织执行。

2.计划经济体制下自然资源分配的过程

经济资源的生产和分配计划一般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进行编制。在计划编制工作开始之前,计划部门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组织调查研究,检查报告期计划执行情况,核算预计数字和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计划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修订各种计划消耗定额,制订和颁发计划编制方法、计划表格和计划目标。在此基础上,首先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颁布控制数字或建议数字,包括各地区及各部门间经济资源调入、调出的初步意见。然后,各计划部门据此编制计划草案。在各地区、各部门按地区和行业初步平衡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和综合平衡,制订全国计划,报请中央政府批准后,自上而下地下达,按行政隶属关系逐级组织实施。

3.计划经济体制下自然资源配置的目标和动力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自然资源配置的目标服从于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政府在配置自然资源时,一般是从社会成本及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考察经济活动的效益,而将对企业财务核算的成本效益放在次要位置。保证计划执行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①下级对上级的信任及服从;②执行计划的绩效与管理人员的升迁挂钩;③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www.xing528.com)

显然,计划经济体制的自然资源配置具有以下的特征:①自然资源配置的决策是国家制定的,决策的实现又客观地要求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以及严密的行政性的组织系统;②信息的运动主要是纵向的,即由下而上地反映各种关于物质及劳动需求、效果的信息,直至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根据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综合平衡,形成关于计划和决策的信息,从上至下传递。在自然资源配置时,主要是根据数量平衡的信息而不是价值—价格信息。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自然资源配置方式有可能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社会经济发展,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但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自然资源计划配置,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市场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一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主要有:①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自然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基本机制;②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③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④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制度,它分配生产要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税收,决定社会物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对自然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学家把市场称为自然资源配置的杠杆。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对自然资源配置与市场价格机制的研究已经卓有成效,提出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解决自然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即用供给与需求来说明价格决定的均衡价格理论进行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帕累托原则是判断自然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指标。所谓效率,是指现有生产资料与它们所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关系。所谓有效率,就是指某一经济单位运用技术和生产资料为人类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满足。社会经济效率,则是指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源与经济福利间的对比关系,主要考察资源是否在不同生产目的之间得到了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由此可见,经济效率提高就意味着自然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自然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①市场竞争使自然资源所有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数量都是适度的、平衡的。因为竞争能够使自然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为自然资源所有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创造了选择的机会。当选择均已完成时,市场即可达到均衡,自然资源配置处于最优状态;②市场竞争导致了资源的有效运用。首先,资源所有者、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有效利用率,避免产品在被消费者选择时的浪费,发生市场“疲软”等现象。其次,有效产品在被消费者选择时,必定存在某种价格机制来保证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同时也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资源配置要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实现,因此,资源配置最优与市场价格机制的均衡和最优是休戚相关的。

没有外部性时,自然资源市场配置是有效率的。但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或者生产者的行为都会直接地受经济中其他行为主体的影响。在微观经济领域,经济学遵循的是“个人效用最大化”,一个理性经济人在做出经济决策时,考虑的核心是自身的经济效益。通过成本收益分析,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总是能够有效地做出判断来安排经济计划。当其他行为主体从事一种影响他人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被影响人又得不到补偿的时候就产生了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信号(例如价格)不能产生充分的激励作用,因为理性的人不会有动机去做自己承担所有成本而其他人受益的事情。但这种“个体理性”的假设无疑忽略了许多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一些“公共物品”的使用,比如空气、河流,在理性经济人的成本菜单里,这些自然资源几乎是免费的。将自然资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市场思维造成了资源的滥用、浪费,甚至破坏。“个体理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集体非理性”,自然资源在如此“不可承受之重”的重压之下日渐枯竭。因此,外部性使市场在决定自然资源配置时不能达到社会最优。因此,外部性的存在使市场无效率,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此时,政府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下恢复自然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