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我小的时候听到的都叫他孔老二。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了,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鲜为后人所知的是孔子身躯高大,身高九尺六寸,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米九七,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他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荣。孔子自二十多岁起,就想走仕途,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三十岁时,已有些名气了。约在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因此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两年后,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而齐景公却没有能力保护孔子,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的机会,但都放弃了,直到孔子五十一岁鲁定公九年才被任命为中都宰。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被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三年后,孔子与三桓的矛盾加重。这一年,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却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五十五岁的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他周游列国的旅程。孔子六十八岁的时候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十六年,孔子七十二岁,患病,不愈而亡。
孔子六十二岁的时候,曾这样形容他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已有九个年头了,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其实就是孔子一生的写照。孔子一生直道而行,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为人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宽厚真诚。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孔子致力于恢复“周礼”,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这就是所谓的“仁”和“礼”。仁体现的是人道精神。礼体现的是礼制精神。“礼”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一个政府来说,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从哪里来的呢?这难道和《周易》没有关系吗?孔子重义轻利,孔子说:“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就是孔子的经济思想。如此说来我们有什么理由,把《系辞上》的“崇高莫大乎富贵”的“富贵”堂而皇之的理解为“富贵”的意思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把《系辞下》的“何以聚人曰财”的“财”堂而皇之的理解为“钱财”的意思呢?在教育理念上,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他诲人不倦,爱护学生,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感化学生。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的学生,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他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难道与《易经》的《蒙》卦没有关系吗?周公是孔子一生最尊崇的古代圣人之一,这难道和《周易》没有关系吗?
据有些文献的说法,孔子精通《周易》,是《十翼》的作者,然后下文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下文呢?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我们读不懂《周易》和《十翼》。在前面《周公其人》中我说过,周公故意把《易经》的爻辞写成“天书”,“不幸”的是五百多年后,《周易》的真实意思被中华文化巨人孔子读懂了。如果孔子没有读懂《周易》的话,就孔子的性格而言他绝对不会去写《十翼》的。孔子修《诗》《书》,订《礼》《乐》,撰《春秋》,对于他来说这些已经够了。这些已经让他的名气大得不得了了,他又何苦去写一篇他根本就没读懂的“文章”的“读后感”呢?如果《周易》没有实际内容的话,孔子他又何苦让《周易》“韦编三绝”呢?这不就等于孔子在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如果《周易》没有能够感动孔子的思想,孔子又为什么要在《论语》里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周易》肯定有着它深层的思想,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就像孔子在《系辞上》所说的一样“百姓日用而不知”。(www.xing528.com)
现在的中国在推崇儒学,现在的世界也在推崇儒学。文王是《易经》的“继之者”,周公是儒学的奠基人,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三位圣人“合写”的《易经》号称是中华儒学之首经,而我们在它的面前却“百姓日用而不知”,这是中华文化的缺憾,也是世界文化的缺憾啊。
通过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孔子为什么如此推崇《周易》呢?因为《周易》的思想就是儒家的思想,或者说孔子的思想就是《周易》思想的“延续”。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孔子为什么要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呢?那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和周公的思想一脉相承,孔子的思想和周公的思想就是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通过《易经》的传递,可以追溯到上古的伏羲时代,这可谓是源远;儒家的思想通过《易经》的传递,也必将永放光芒,这就是流长。
我们应该感谢孔子给我们留下解开《易经》的钥匙,如果没有孔子的《十翼》,《周易》的真实意思很可能永远无法公开于世。《十翼》是孔子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它也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丰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