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考察媒体及其所传播的信息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注意、态度和行为,此为麦克劳(McLeod)等人所言“微观层面的媒介效果”研究(McLeod et al.,1991)。通过操纵媒体和信息,获知受众反馈,以判断媒介对个体的影响,是传播效果领域常见的研究范式。传播学中的劝服研究、第三人效果、框架理论、媒介可信度研究等,大多属于此范畴。
相对于传统媒体,当前的社交媒体出现了三个显著不同:第一,传播者(信源)由专业化的媒介机构转变为了多元化身份;第二,传播内容(信息)的海量与驳杂使得其可信性和专业性对受众(用户)而言更难判断;第三,除了信源和信息,用户还会接触到在传统媒体情境中无法获得的外围线索(peripheral cues),它由系统自动生成(system-generated),比如信息的转发数、评论数等。这三点区别,对微观层面的媒介效果研究构成挑战。比如,在现今的社会化媒介情境中,用户如何关注信源和信息?用户关注的先后顺序和重心是什么,如何对其做出理解和判断?过往的经典效果理论、媒介可信度指标等是否适用?当用户看到信源时,除了在传统媒介环境中被探讨的信源身份(identity),用户是否还关注其外围线索(如粉丝数)?当用户浏览信息时,除了内容本身,信息的外围线索(如转发数、评论数等)如何影响用户对其可信度的评价?注视与信任之间是否相关?(www.xing528.com)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研究者在当前社会化媒介情境中洞悉用户的信息处理方式,进而对过往的经典传播学研究做出新的探讨,寻求理论创新及方法突破的可能。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借助认知神经科学中的眼动仪设备,采用控制实验法,从传播学媒介可信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视角来探讨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加工和可信度判断的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