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会媒介可信度研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社会媒介可信度研究: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人们对某媒介的使用频率会积极影响其可信度判断。研究假设3: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其可信度评价有显著影响。此外,相对于此前传统媒体时代的可信度研究,在多元媒介格局中,研究还十分有必要考察,旧有媒介的使用,是否会对用户评价社交媒体的可信度造成影响?

中国社会媒介可信度研究:影响因素分析

正如佩蒂等人(Petty et al.,1981:86)所说:“没有一种媒介是绝对最可信的,某种媒介是否能被受众信赖,取决于一系列的影响因素,包括受众的媒介使用及偏好、兴趣、价值观念、理解能力、个人和信息的相关程度以及信源的特点等。”媒介可信度是一种基于受众认知的主观判断和评价,而不是信源、信息或渠道自身的特点,因此是高度情境化的、易变的和易受影响的(Kiousis,2001;Metzger et al.,2003;Self,1996)。

纵观西方已有的相关成果,本书发现,与受众相关的人口学变量、信任变量和媒介使用变量是被研究者考察最多的影响因素,与媒介可信度的关联也相当大。因此本章将聚焦于这三个核心变量,研究社交媒体用户的人口学特征、人格特质及其媒介使用方式,对社会媒体可信度评价的影响,这对于全面理解他们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可信度观念十分重要。

研究问题3:受众的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如何影响着他们对社交媒体可信度的评价?

由于信任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实际特征的心理倾向和信仰模式:有些个体倾向于相信外部事物,容易被劝服,而有些个体则倾向于怀疑和抵制劝服(Hovland et al.,1953;Lewicki et al.,1995;Worchel,1979)。因此,既有的文献都发现,受众的信任特质对其媒介可信度评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

研究假设1:受众的人际信任程度对社交媒体可信度的评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

传统媒体的受众相比,新媒体受众在人格特质上往往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热衷新事物,敢于冒险。因此,本书提出一个之前研究尚未涉及的人格变量:创新性,来考察它如何影响社交媒体的可信度。

研究假设2:受众的创新性特质对社交媒体可信度的评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

在媒介使用变量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人们对某种媒介的信任度往往与其经常使用它正向相关(ASNE,1985;Westley et al.,1964)。也就是说,人们对某媒介的使用频率会积极影响其可信度判断。然而,与几十年前相比,当前的媒介生态已发生巨变。在广播、电视等线性传播的传统媒介环境中,学者们对媒介使用的测量仅仅考虑使用频率、时长等维度。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人们对媒介的使用行为更为复杂和多元,对媒介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如果要全面地考察新媒体使用对其可信度评价的影响,必需超越此前研究中对媒介使用(频率和时长)的简单测量,而更应从多个维度(为何使用、如何使用、使用经验等)去考察用户究竟在怎样使用社交媒体、对其可信度评估造成何种影响?在操作层面,彭泰权等人(Peng et al.,2011)提出“网络使用的复杂性”(SIU,Sophistication of Internet Use)概念,从媒介使用的时间、内容、经历、界面多样化和地点多样化等维度对该概念进行测量。受此研究的启发,在本章中,研究将从使用频率、使用经历和用户的参与行为三个方面来拓展媒介使用变量。此外,本研究还将加入用户的获取信息需求动机变量,因为,在多元媒介需求中,相对于娱乐、社交、社会整合等其他需求,用户越需要从社交媒体中获取信息,才越有可能对其内容的可信度评价更高。综上,本章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3: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其可信度评价有显著影响。(www.xing528.com)

假设3.1: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对其可信度评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

假设3.2:社交媒体的使用经历对其可信度评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

假设3.3:用户的参与行为对其对社交媒体可信度评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

假设3.4:用户的获取信息动机对其社交媒体可信度评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

此外,相对于此前传统媒体时代的可信度研究,在多元媒介格局中,研究还十分有必要考察,旧有媒介(如传统媒体、Web 1.0媒体)的使用,是否会对用户评价社交媒体的可信度造成影响?由于这方面的文献还较匮乏,本章提出如下问题:

研究问题4:传统媒体使用与社交媒体可信度的评估相关吗?

研究问题5:Web 1.0使用与社交媒体可信度的评估相关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