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下的主要媒介形态之一,社交媒体正在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8.02亿。其中,微信、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交媒体应用发展迅猛,以微信为例,其用户数量已达6.97亿,在网民中占比达86.9%(CNNIC,2018)。借助这种互动性的网络平台,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向他人传递自己的见闻、资讯和想法。相对于只有专业媒体机构才拥有话语权的大众传播时代,当下的媒介生态已发生了巨变,“全民记者”“人人皆可传媒”的图景已开始浮现。
新近的媒介可信度研究已开始关注到这种媒介环境的变化,开始探讨人们如何理解和评价社交媒体及内容(Flanagin et al.,2011;Menchen-Trevino et al.,2011;Thorson et al.,2010)。相对于2010年之前的媒介可信度成果,这些研究发现了不少新鲜、有趣的结论,例如,尽管人们越来越普遍地使用社交媒体,并将其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和渠道,但人们对它的信任度却不高(Flanagin et al.,2011);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类型的网络媒体(门户、微博、媒体网站等)中,可信度不同(Kang et al.,2011;Thorson et al.,2010);除了信源和信息,网络媒体的技术特性也会深刻影响到受众的可信度评估(Chung et al.,2012;Lee et al.,2010);在社交传播环境中,可信度评估不再是一种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在群体环境中基于认知启发的结果(Metzger et al.,2010),受众的参与度和倾向性对其可信度评价有积极作用(Poorisat et al.,2009),等等。
这些新的文献为媒介可信度的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养分,然而,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从研究内容层面看,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在欧美国家进行,而既有成果表明,可信度的评价受到文化环境、社会体制的影响,是因时因地制宜的研究领域,需要在不同国家开展研究。其次,在方法层面,多数研究出于便利的需要,采用非随机抽样的调查法或小样本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结果的外在效度受到较大限制。最后,这些研究的关注点多为维基百科、博客等某种具体的社交媒体形式,流于琐碎和零散,对媒介之间的联系和媒介信任格局的整体把握十分匮乏。(www.xing528.com)
因此,学界需要在本土化背景下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来探讨在当前中国的媒介环境中,受众究竟如何评估新、旧媒体的可信度?为何会这样评价?本章试图聚焦这个视角,以全国范围的随机抽样样本为研究对象(N=754),探究今天的中国网民对社交媒体的信任程度如何,这种评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对比社交媒体与Web 1.0媒体、传统媒体的可信度,还将分析背后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