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井研县宝五小学 邹作为
一、宝五小学教育面临的教育现状
1.乡域现状。宝五乡地处井研的西大门,与四个乡镇接壤,是纯农业乡镇,经济欠发达。辖区总人口1.01万,常住人口0.33万,占总人口的32.7%。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9%,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辖区常住人口的37.5%。青壮年外出务工多,留守儿童和老人多,这就是宝五人口的基本状况。通过前期对《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感恩培养策略研究》问卷调查统计中发现,留守学生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外出务工的占84.5%。监护人文化程度处于粗识字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89.1%,初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9.3%。留守类型中双亲外出的占43.2%,单亲外出的占46.1%。父母与孩子一周以内有联系的占17.3%,一周至一个月有联系的占46.8%。父母外出务工0~5年的占23.89%,5年以上的占51.4%。这是教育面临的社会现状。
2.学生的现状。学校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总数240人。其中留守学生113人,占学生总数的47.1%。留守学生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占17.5%,一般的占43.8%,较差的占38.7%;记得父母亲生日的仅占26.8%,觉得父母、老师辛苦的占39.3%;有心理话愿意倾述的占48.6%,能记住别人帮助过自己并应该报答的占21.7%;对自己生活状况满意的占56.2%,比较满意的占43.8%;父母教育孩子要懂得回报感恩他人和社会的,偶尔教育的占11.5%,从来没有教育的占63.7%。这是留守学生接受教育面临的现状。
二、留守学生感恩欠缺的主要原因
1.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育人阵地,但目前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适宜实施感恩教育的因素。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增加,农村社会打牌赌博风气泛滥,给涉世之初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丰富多彩却没有“安全栅栏”的社会活动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小学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方面的特点。感恩品质的欠缺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成熟、自律意识薄弱,认知与行为之间产生偏差的特殊阶段。
2.家庭层面的原因。
父母对感恩教育认识不足,家庭教育失衡。一个孩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父母、长辈稍做的有点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弄得不依不饶的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责怪别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心态,那就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不会珍惜和满足自己拥有的东西,认为父母、长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没什么应该值得感恩的。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也就导致了孩子的错误观念,不懂得感恩与回报。只有要钱的时候才能想起父母,而父母也没有从精神上给予关怀,认为让孩子在物质方面过得富足就行了,忽视了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另一方面,现代家庭教育往往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品。家长更关心是学生的成绩,以及将来的学业。家长这种“只要孩子学习好、吃得好、穿得好就行”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农村部分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父母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感恩教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有终身的影响。“年初外出年尾归”是农村大部分在外务工者的生活写照。父母常年在外,对小学生缺少关爱,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渐渐地疏远,父母没有对自己的小孩进行必要的感恩教育。
3.学校层面原因。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农村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不利于小学生感恩品质培养的因素。在当前学校教育现象中存在一个这样的问题,学校一直都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智育”上,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德育”只当作一种摆设或应付检查的“标语”“口号”。学校轻“德育”有其主客观上的原因,农村小学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是由于农村的教育观念更新相对滞后直接引发教育行为的相对错位。甚至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少学校、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留守学生自身原因。
农村小学生认知能力的有限性。由于学生社会阅历不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道德判断力,对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和不正常的现象缺乏辨证的理解。学生心理发育水平也尚未成熟,事物认知往往显得片面和绝对化,看问题比较极端,非黑即百,非好即坏。学生处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中,受其影响在所难免,所以,一些负面事情难免会误导学生的判断,有的学生甚至会认为人都是自私的,社会就是黑暗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公平,公正等等。这些错误认识会阻碍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农村小学生自身感恩观念的偏差。许多学生认为感恩是不需要表达的,从而忽视感恩的存在。其实,感恩不仅应放在心中,更应该适时表达出来,只需一个细微的举动就可以让对方感知。比如,倒一杯水给父母,对别人的帮助还以微笑的“谢谢”,都可以表达你对别人的感激。另外,也有一些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下,认为别人所给予的帮助都是理所应当的,没有感恩的必要。(www.xing528.com)
三、学校实行感恩教育发展之策
1.建设校园感恩文化以实际行动诠释感恩教育。
随着社会对小学生感恩问题的越来越重视,作为小学生德育基地的学校,转变教学重心将德育提到对“智育”关注的高度,从实际行动中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层面。学校应该建设校园感恩文化,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所谓感恩校园文化是指一种将感恩教育渗透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文化活动中,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感恩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在“环境”优化中构建感恩文化(包括校舍、教育教学物质设备、校风、学风、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环境”能够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能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从而为校园感恩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视。
2.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开展感恩教育。
小学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感恩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在感恩思想方面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遗产,中华文化赞赏“知恩报恩”的美德,它在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的教育价值,利用教材中的古文进行优良传统道德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孔子说“仁者、爱人也”主张首先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才能推及别人,逐步做到爱天下的父母,爱天下的人。
3.多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感恩教育入心。
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加深并拓宽课堂知识,开发潜能,能够促进校园文化整体水准的提升。以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以活动促进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和感恩行为的养成,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践行感恩行为。例如: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父母,懂得回报;结合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结合教师节,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结合国庆节,感激祖国之恩;结合学雷锋活动,感恩社会、服务他人等。还可以在主题班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例如:通过征文、演讲、歌咏比赛、讲故事、比赛、书画大赛、文艺汇演等促进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的养成,懂得感恩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4.教师言传身教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感恩教育的第一实施人,对于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和感恩行为的养成有着他人无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应该在感恩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人人是德育教师的观念。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寓感恩的美德教育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给小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将教师的美德传授给学生,让教师的感恩情怀感染着学生的情怀。
5.家校联动积极改善家庭感恩教育。
农村家庭感恩教育欠缺同样是农村小学生感恩欠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学校不可能去直接干涉家长的教育,但是可以在某些方面影响家庭的教育。学校可以将感恩教育内容纳入家长会的内容,定期召开感恩专题家长会,给家长们一些感恩教育方面的建议,给家长实施感恩教育提供对策。通过家长会引起家长们对于感恩教育的重视,使他们认识目前自己家庭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他们教育及感恩教育认识方面的偏差,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感恩教育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