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知章《回乡偶书》解析:儿童的失落与心灵凉意

贺知章《回乡偶书》解析:儿童的失落与心灵凉意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省井研县东林小学廖德轩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三册收集了唐代诗人贺知章著名的一首诗《回乡偶书》。均把“儿童”解释为贺知章回乡时所见到的小孩。本来是朋友久别重逢,高兴之极,然而正如《回乡偶书》所写“近来人事半消磨”,欢乐童年,快乐的往事不见了,徒增一丝凉意在心头。如果把诗中“儿童”理解为回家时的小孩,既不符合诗中意境,更不符合现实生活,当一个人离乡背井,无论升官发财,声名显赫,还是浪荡一生,了无所获。

贺知章《回乡偶书》解析:儿童的失落与心灵凉意

四川省井研县东林小学 廖德轩

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三册收集了唐代诗人贺知章著名的一首诗《回乡偶书》。其内容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各种资料的解释大体如下: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乡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了,没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均把“儿童”解释为贺知章回乡时所见到的小孩。我认为应该理解为贺知章儿时的玩伴。

贺知章生于公元659年,汉族唐朝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公元659年考入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先后担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唐武后证圣元年至七年,695~712年);太常少卿(开元十年至十三年),(722~725年);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开元十二至二十六年);太子宾客、秘书监。到743年下半年,受王老汉启发,再加因病精神恍惚,于是上疏皇上请度为道士,次年告老还乡。回乡后舍本乡家宅为观,周宫湖为放生池,其间历经半个多世纪。虽然仕途还算风顺,但个中的酸甜苦辣可想而知。作为垂暮老人,踏上归途,归心似箭。此时此刻,他最想见到的是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朋,儿时的玩伴。然而贺知章也有所顾忌,我少小离家老大才回,虽然乡音未改,但两鬓斑白,以前的伙伴还认得我吗?果不其然,确实见到了儿时的玩伴,可是让人尴尬,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出现了:他们不认得我了,还笑着问我从哪里来。本来是朋友久别重逢,高兴之极,然而正如《回乡偶书》所写“近来人事半消磨”,欢乐童年,快乐的往事不见了,徒增一丝凉意在心头。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回乡所见,即与儿时玩伴相见的情境,环境没变,人却变了,既显喜剧色彩,更带悲剧情调。

如果把“儿童”理解为回家时的小孩。这句话就显得太平淡,甚至成了一句废话。贺知章36岁离家,85岁回家,其间50年,他从未回家,当时的儿童肯定不认识贺知章。作为与李白,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醉八仙”的贺知章,他要表达的不会这样简单,诗是浓缩了的语言,是语言的精华。古人写诗,需要字斟句酌。我想贺知章不会写这样的诗句,这样的诗句不会成千古名句,留传至今,广为传颂。(www.xing528.com)

贺知章的这首怀旧诗,秉承了杨衡“对床夜语”,“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山时。”卢象还家诗:“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这些诗都是写故人相见,表达怀旧恋友之情。贺知章的“回家偶书”是对他们这类诗的传承发展,描绘出了作者与儿时伙伴相见时,老朋友那一副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表达了作者见到故人高兴而又悲凉的心情

如果把诗中“儿童”理解为回家时的小孩,既不符合诗中意境,更不符合现实生活,当一个人离乡背井,无论升官发财,声名显赫,还是浪荡一生,了无所获。年近末年,他最想念的是故乡,他最牵挂的是故人。很多人到了晚年都要回乡走走,看看,找老朋友,老同学,老同事等叙叙旧,谈谈心,享受享受生活的乐趣。

贺知章回家时,想见的,见到的不是当时村子里的小孩,正是他儿时的小伙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