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碳排放量,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碳足迹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碳足迹总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地区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
与2002年相比,2007年我国省域碳足迹强度出现了明显下降,这与当时政府出台的政策有一定关系。21世纪初期,我国制定了以刺激需求、拉动增长为特征的发展战略,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这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002年以后我国的能源消费量急剧增加,碳足迹强度随之也出现上升趋势。2005年开始,我国制定了系列的环保政策,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2006年后,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能源强度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于是,2006年后碳足迹强度开始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图4.3显示了我国各省域的碳足迹强度。可以看到,2007年我国碳足迹强度最大的省域是宁夏,达到了8.77吨/万元,其次是吉林、贵州、云南和山西,它们的碳足迹强度均超过了4吨/万元。在这5个省域中,山西、贵州和宁夏是我国煤炭产量较大的省域,同时这些省域大多是我国欠发达的省域。另一方面,我国碳足迹强度较低的省域也是我国最富裕的省域,包括广东、上海、福建、江苏和浙江。此外,地区气候特征也是影响碳足迹强度的原因,相对南方来说,我国北方冬季煤炭消费不可避免地导致更高的碳足迹强度。除此之外,我们还注意到,那些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省域碳足迹强度并不是很高,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省域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能源使用效率较高,所以碳足迹强度就比较低。
(www.xing528.com)
图4.3 2002年和2007年我国省域碳足迹强度及变动量
从地理分布看,我国碳足迹强度较高的省域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西北地区,以及部分分布在西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的省域碳足迹强度较小。沿海地区碳足迹强度较低主要和工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地区气候特征有直接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