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分析最早是由经济学家列昂惕夫所创立的研究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析方法,也是将经济理论与数学方法结合得最为紧密,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将投入与产出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其中,投入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对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和使用,如对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和劳动力的消耗。产出是指社会生产的成果被分配使用的去向。投入产出表反映了国家或地区产业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体现了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程度。投入产出分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向人们展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情况,以及这些部门的产出是怎样分配给其他部门用于生产或怎样分配给居民和社会用于最终消费或出口到国外的;另一方面它展示出了各部门为了自身的生产又是怎样从其他部门取得中间投入产品及其最初投入的状况。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不仅能计算出各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产出,还能刻画产业部门之间隐含的经济关系。投入产出分析广泛应用于部门间生产关系分析、成本与价格关系分析、贸易结构分析以及能源和环境分析等。投入产出分析法可以追踪产品生产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是在宏观尺度上研究国家贸易碳排放的主流方法。最早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消费活动环境污染问题的文献可以追溯到1973年Isard的研究,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国际贸易导致的资源环境转移问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突显,研究者开始将研究重心放在利用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
为了揭示区域间贸易联系,Isard(1951)开发了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O),以两区域四部门的模型对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简单的描述,然后将模型扩大到多个区域形成多区域间的投入产出模型。运用该模型可以系统地全面地反映各区域之间和各个产业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比较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结构和技术差异,分析区域间产业相互关联与影响[1]。在IRIO模型的基础上,Chenery(1953)和Moses(1955)先后提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即MRIO模型。该模型对每一个部门建立一个产品流动矩阵,由此就可以对区域间的贸易系数进行推算,而不用像IRIO模型那样需要直接研制区域间的投入产出矩阵。(www.xing528.com)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能够对部门间及区域间的供应链进行定量刻画,这为研究碳排放的地区分布与转移提供了可能。一系列的研究工作都证明,基于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是针对宏观尺度的最为合适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同样,也是研究区域间碳转移的有效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