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年植物学家:甘薯引种的奇妙故事

少年植物学家:甘薯引种的奇妙故事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年植物学家放学回家,在大街上碰到烤甘薯的,刀嘴李流着口水说:“今天我请客,请大家吃烤甘薯。”“你们知道吧,甘薯在各地有好多种叫法呢!”“想不到你对甘薯还真有研究哩!”智星吴佩服地说,“不过,你可知道甘薯是怎样引种到咱们国家的吗?”“甘薯的引种是这样的。”

少年植物学家:甘薯引种的奇妙故事

少年植物学家放学回家,在大街上碰到烤甘薯的,刀嘴李流着口水说:“今天我请客,请大家吃烤甘薯。”

铁公鸡今天怎么拔毛啦!”胖子于揶揄地说。

“得了吧,我能比你‘铁’吗?”刀嘴李边说边买甘薯送给大家。

“你们知道吧,甘薯在各地有好多种叫法呢!”刀嘴李说。

“这个吗?我知道。”快手张乐哈哈地说,“北京叫白薯,山东叫地瓜,四川叫红苕,江苏叫山芋,浙江和广东吗,叫番薯……对了,福建叫金薯,有的地方还叫它红芋,植物学的正式名字叫甘薯。”快手张如数家珍。

“想不到你对甘薯还真有研究哩!”智星吴佩服地说,“不过,你可知道甘薯是怎样引种到咱们国家的吗?”

“这个么,不知道。”快手张坦诚地回答。

“甘薯的引种是这样的。”智星吴说,“明万历二十一年,福建人陈振龙到吕宋(今菲律宾)去经商,发现那里出产一种甘薯,易于栽培,产量高,可食用。他想到家乡民不聊生,就想把甘薯引回种植。然而,当时统治菲律宾的荷兰人搞经济封锁,严禁甘薯出境。于是,陈振龙动起脑筋,搞起了‘地下活动’。他偷偷地购买薯藤,向当地农民学习了栽培方法,并把薯藤搓成绳索,在外面涂上泥巴,混过了关卡的检查,终于把甘薯带回了祖国。

“陈振龙回国后,亲自种植并把薯种分赠给家乡劳苦大众,还向乡亲们传授栽种方法。福建巡抚见甘薯产量很高且种植容易,就下令大力推广,并把甘薯起名为‘金薯’,撰写、刊印《海外新传七则》,详细介绍了种植方法,从而使甘薯成了福建的重要作物。

“陈振龙的子孙把甘薯推广到山东、河南、北京等北方地区。当时流传这样一首民歌:

不爱灵药共仙丹,

惟爱红薯度荒年。

何人远来传此种,(www.xing528.com)

陈公父子取洋番。

“1963年,当甘薯传入我国370周年的时候,郭沫若写了《满江红》词加以纪念。”

哎呀呀!智星吴,你了不得啊,对甘薯的历史研究得如此透彻。”刀嘴李对智星吴钦佩不已。

“你们知道吗?甘薯用传统育种方法栽培,产量低,造成甘薯本身带有十几种病毒,如果能使甘薯脱毒就好啦!”快手张对甘薯了解得更为深入。

“那我们就对甘薯进行脱毒实验,探究这个问题。”智星吴十分赞同。

“对,我们对甘薯进行脱毒实验。”其他几位少年植物学家表示赞同。

他们首先制定了实验方案——采用鲁薯8号的生长点(茎尖)共计25株,每株约0.3~0.5厘米,在经过酒精消毒的无菌环境下进行处理,接着接种。

“接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快手张说,“首先要把培养基用高压锅消毒,待冷却之后,再把经过消毒处理的茎尖接种到培养基上,放在温室里进行培养。”

十几天后,每个茎尖都分化出6~8株小苗。苗的高度达5~6厘米时,再进行分化培养。

他们把培养基里的小苗移植到生根培养基,再移栽到经过1 200℃高温消毒的蛭石里,进行速生壮苗培养。

最后,大家将薯苗截成15厘米长,移栽到学校的实验田里。

少年植物学家们看着茁壮成长的甘薯,心里乐开了花。刀嘴李感慨地说:“通过甘薯脱毒实验,不但了解了脱毒培养甘薯的全过程,而且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