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220126生物经济未来展望

20220126生物经济未来展望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次访谈,让人明白了她走上这条道路的必然——在硅谷从事风投工作的两年接触了不少医疗科技项目,看到了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巨大的潜力,而老家广东顺德表叔患病后在美国寻医问药的经历让她产生的切肤之痛,以及从中感受到中国医疗健康市场潜力巨大。对于“人工智能热”,她判断:新技术的应用给生命科学带来了新机遇。作为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探路者和领导者,启明创投正迎来IPO收获期。

20220126生物经济未来展望

——在医疗健康领域创业6年,3家公司两家被收购。

——专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12年,其所在的启明创投投资超过150家医疗健康企业,成为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探路者和领导者,仅2020年至今,就收获17个医疗健康IPO。

这样的成绩,无法不让人惊叹。而创造这种传奇般履历的她,就是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女士。

一次访谈,让人明白了她走上这条道路的必然——在硅谷从事风投工作的两年接触了不少医疗科技项目,看到了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巨大的潜力,而老家广东顺德表叔患病后在美国寻医问药的经历让她产生的切肤之痛,以及从中感受到中国医疗健康市场潜力巨大。于是,这理所当然成了她的初心:投资医疗健康是对人类本身最好的投资, “救人生命”“提高生命质量”成为梁颕宇进入医疗健康领域最朴素的动机。

生物医药是“做大做强生物经济”的首选领域,在生物医药领域耕耘20年的经历,使梁颕宇的目光超越常人:

她十分看好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认为:“未来整个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全球同领域的标杆企业,中国企业拥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

对于“人工智能热”,她判断:新技术的应用给生命科学带来了新机遇。例如,人工智能或数字化是促进医疗创新的技术之一,不过人工智能或数字化对医疗健康领域的潜在影响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纵观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脉络后,她发现: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离不开普惠化的产业政策、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完善的产学研转化体系、专业化的产业分工和协作等。

——她警告:生物经济需要资本助力,但是无法被资本“催熟”。只有真正具备核心技术优势,能真正解决实际的临床需求,才有很大成长潜力。只有具备极强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才有望成为全球认可的领军企业。

——她呼吁: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首先仍需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在聚焦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创新产业研发的支持。

——她建议:中国新药研发已驶入快车道,如何提升原创能力,推动更多前沿技术在国内生物医药企业落地与运用是当务之急。

目光灼灼,期盼殷殷……

作为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探路者和领导者,正迎来IPO收获期

问:能介绍一下启明创投作为投资机构在生物医疗赛道上的投资情况和战绩吗?

人名 _idGenCharOverride-3">梁颕宇:启明创投是中国最早和最全面关注医疗健康的投资机构之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启明创投始终都是全球医疗健康领域最活跃的VC机构的TOP10榜单中,唯一一家来自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

启明创投聚焦于新药研发、器械、诊断、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创业团队。十余年间,我们已经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了再鼎医药、启明医疗、康希诺生物、甘李药业、诺辉健康、泰格医药、神州细胞等超过150家企业。作为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探路者和领导者,启明创投正迎来IPO收获期。从2020年至今,启明创投在医疗健康领域共收获了17个IPO,这些企业都具有各自的定位,如康希诺生物是“港交所疫苗第一股”,启明医疗是“港交所医疗器械第一股”,诺辉健康成为“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生物科技公司可以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领军企业,造福更多患者。

医疗健康赛道是个万亿赛道,也是公认的门槛高、专业壁高、监管严、投资周期长的行业

问:生物医药投资向来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三高”特征,在众多投资机构中,启明创投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有何特点?为什么?

梁颕宇:医疗健康赛道是个万亿赛道,也是公认的门槛高、专业壁垒高、监管严、投资周期长的行业。想要真正在医疗健康领域站稳脚跟,必须深谙医疗健康行业发展脉络,并且有足够耐心长期陪跑。事实上,启明创投并不是在风口起来之时才进入这一领域,早在2008年启明创投就将医疗健康和TMT视为重要投资领域。

投得早之外,启明创投也会花很多的时间和耐心来培育这些公司,深入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给予企业长期、全程的支持。每家公司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作为重要的投资人,我们会帮助公司攻克难关。例如,在研发策略、临床试验、市场拓展等方面,我们会给予专业的建议,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在帮助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除了投资这些企业之外,我们还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它们能够连接起来,相互合作,有机共生,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久而久之,也形成了启明创投与投资企业独有的生态圈。

切肤之痛让我体会到内地医疗需求的紧迫性

问:据说您没有生物或医学背景,但是您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成功概率非常高,不久前被《财富》(中文版)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位投资人”,能否介绍具体情况?

梁颕宇:我在美国获得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康奈尔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在硅谷的PacRim风险投资公司工作了两年,期间接触到不少医疗科技项目,也看到了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巨大的潜力。期间,我广东顺德老家的表叔确诊患上肝癌,父母让我在美国帮忙搜罗一些先进的药物或治疗方法,我找到了一些在美国普及应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但却受制于尚未取得在内地的获批而无法引进,切肤之痛让我体会到中国医疗需求的紧迫性,同时也发现中国医疗健康市场潜力巨大,这让我有了回国创业的想法。

2003年回到中国香港后,我就将创业目光瞄准了内地,先后成立了三家从事肿瘤医疗器材、医院和专科药的公司,其中包括专门研究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诺凡麦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被赛生药业收购,NASDAQ:SCLN)、U-Systems Inc (被通用电气医疗集团收购)。

2005年,前美国软银风险投资高管Gary Rieschel到上海着手成立启明创投,他和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邀请我做医疗方向的合伙人,由于我当时正忙于管理多家企业,所以只答应了做启明创投的投资合伙人。2009年,我开始组建启明创投医疗健康投资团队,领导启明创投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

三个典型投资案例的故事

问:能否举几个典型代表投资案例?

梁颕宇:甘李药业是启明创投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第一笔投资。10年之后,该笔投资创造了全球医疗健康领域VC投资的回报纪录。

2020年6月29日,专注于重组胰岛素类似物原料药及注射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甘李药业登陆A股。作为首家掌握产业化生产重组胰岛素类似物技术的中国企业,甘李药业打破外资垄断,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进行重组胰岛素类似物产业化生产的国家之一。

时间倒回至2010年,甘李药业曾面临连续3年收入无增长的销售瓶颈,由于规模及营收并不突出,在项目通过投决会时,曾面临多方质疑。但我坚信第三代胰岛素在外国已经占全部胰岛素的70%,而在内地只占9%,第一代和第二代共占91%。如果内地市场沿外国的路线发展,第三代胰岛素市占率应该可以上升到70%,换言之,第三代胰岛素可替代第二代胰岛素。

秉持这一判断,2010年启明创投独家参与了甘李药业的A轮融资。2011年,启明创投再次领投甘李药业的老股转让,IPO前,启明创投已经陪伴甘李药业走过10年2个月的历程。

另一个不被外界看好的投资是再鼎医药。我们投资再鼎医药时团队只有两个人,当时大部分机构没有投新药研发的想法,剩下的一些机构做了详细调研,但不知道该怎么投,最终不了了之。而我们非常认同再鼎医药创始人杜莹的理念与方向,在再鼎医药还只是一个设想时就果断拍板投资。短短18个月后,再鼎医药就已经引进了5款海外顶级药品,并且创造了一个国内医药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奇迹。

2017年,成立仅3年的再鼎医药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国内医药行业第一家在未产生销售收入前以超过10亿美元市值上市的企业。2020年,再鼎医药又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成为首家香港二次上市的生物科技股。

康希诺生物从事人用疫苗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是国内领先的高科技生物制品企业。我们决定投资康希诺生物时,这个投资决策并不被看好。2013年底,国内乙肝疫苗致死事件,使疫苗生产企业被推上风口浪尖,康希诺生物也不例外

但我们相信康希诺生物团队的研发能力与核心竞争力。2016年,启明创投以3120万美元领投康希诺生物。2017年,启明创投又作为老股东继续投资了该公司,然而2018年7月的长生生物事件使疫苗行业再遭重创。

彼时公司的IPO已经出了时间表,长生生物事件发生后,我们一直在与不同的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会面,同时也在与券商沟通,向投资人说明康希诺生物与长生生物的差别,以及康希诺生物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终,2019年3月,康希诺生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H股上市。2020年8月13日,康希诺生物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开板以来首只“A+H”疫苗股,开盘首日大涨124.1%。康希诺生物与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克威莎TM也于2021年2月25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腺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

十分看好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产业前景

问:投资关键要有前瞻性,把握好趋势和时间节点。您对当今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判断和预测?

梁颕宇:我们十分看好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

首先是需求驱动行业的发展。GDP的增长、政府的政策利好、中国家庭收入的提高,都成为人们追求更高生命质量的基石,而人口老龄化及癌症、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生率,也要求医疗健康行业、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与之相匹配。

其次是优秀的人才成为创业创新的生力军中国有越来越多才华横溢的科学家、研究人员成为创业者,或者加入创业企业。他们拥有非常广阔的视野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面对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创新技术、模式,提供世界级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

此外,二级市场的政策利好,对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香港上市制度改革、科创板、创业板以及遍及A股的注册制改革,也将容纳更多的优质医疗健康企业。

未来整个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问:有人说,伴随技术的突破和发展,现在的生命科学就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成果不断迸射、爆发,您怎么看这个判断?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给您的投资行为带来怎样的影响?

梁颕宇:如上所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创新的政策,中国的人才更加成熟,这些都推动着国际一流创新的发生,造就一个巨大的充满潜力的医疗健康投资市场。

我们认为,新药研发、器械、诊断、服务等领域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发展机会。未来整个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比全球同领域的标杆企业,中国企业拥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或数字化对医疗健康领域的潜在影响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问:在您看来,有哪些新趋势、新技术已经或将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产业带来巨大可能性?

梁颕宇:近几年我们观察到,新技术的应用给生命科学带来了新机遇,如人工智能或数字化是促进医疗创新的技术之一。我们在AI和数字医疗相关领域已经布局了超过15家公司,如AI赋能医药研发,我们投资了Schrödinger、Insilico等,得益于中国人口密度高,拥有丰富的信息和数据基础,在数字医疗领域利用新技术,来提升新药研发成功率和开发效率方面存在的很多投资机会。例如,AI辅助诊断,我们投资了推想医疗、数坤科技等,他们利用人工智能诊断技术,为客户提供“筛、诊、治、管、研”医疗全流程智慧解决方案,挖掘医疗大数据背后所代表的深层价值,从而提升医疗行业的整体服务能力。

不过人工智能或数字化对医疗健康领域的潜在影响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医疗领域、生物制药领域都在反复试验,关键是找到解决方案来满足病人的需求,达到临床的卓越,而不是选择一个特定的技术平台作为先决条件。此外,医疗行业是一个被高度监管的行业,需要了解这个行业的各方面,再去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 

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离不开普惠化的产业政策等

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10万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在您看来,我国已经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了吗?如果已经形成,能否具体分析一下,或者举例说一说?(www.xing528.com)

梁颕宇:近几年,我国生物医药经济区域聚集优势明显,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都在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且有不少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

纵观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离不开普惠化的产业政策、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完善的产学研转化体系、专业化的产业分工和协作等。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首先仍需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聚焦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创新产业研发的支持。

其次,伴随日益增长的产能需求,专业人才匮乏问题依然存在。如何吸引鼓励更多海外专家学者、医学留学生来中国参与临床研究工作,同时完善国内生物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造一批领军型人才是一项长期任务。

希望能够加快吸引国外团队在中国创立生物医药公司,引入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设备、工艺、技术和标准,发挥其创新能力,在行业发展中逐步取代落后的体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制度、管理、产品及商业模式。在强化临床研究转化与医企协同方面,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设立临床实验机构,针对不同的临床实验需求,提供临床实验专业服务。同时,要优化临床实验流程,精简审批的流程,提高上市速度。

生命科学在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中提出“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您怎么看“做大做强生物经济”被列入国家五年规划?这一举措意味着什么?

梁颕宇:生物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人类正在经历的第四次新经济浪潮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是中国经济在新阶段实现可持续增长、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生命科学在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生物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同时也事关人类的健康和发展。

当前各种创新要素的聚集,使得中国生物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医疗科技和研发能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一股真正的洪流势不可当,那就是中国的创新、中国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中国产品和服务,再也不像以往被贴上“山寨”“模仿”的刻板标签了。相信在政策支持下,未来中国将有一大批拥有全球领导者地位的龙头企业发展起来。

生物经济需要资本助力,但是无法被资本“催熟”

问:在您看来,生物经济有哪些特征、内涵?和生物产业有何不同?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信息经济等有何异同?

梁颕宇:如上所言,医疗健康赛道是个万亿赛道,医疗健康行业也是公认的门槛高、专业壁垒高、监管严、投资周期长的行业。想要真正在医疗健康领域站稳脚跟,必须深谙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脉络,并且有足够耐心长期陪跑。

比起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行业,医疗健康领域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与国际水平比都有较大差距,不过差距也是机会所在。中国生物经济需要资本助力,但是无法被资本“催熟”,只有真正具备核心技术优势、能真正解决实际的临床需求、有很大成长潜力、具备极强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才有望成为全球认可的领军企业。

新药研发、器械、诊断、服务等领域存在诸多投资机会

问:“十四五”规划将生物医药列为“做大做强生物经济”之首,您怎么看?是因为生物医药的产业潜力和前景最大吗?如果将生物医药赛道再进行细分,您更看好哪些子赛道?

梁颕宇:对于未来的投资方向,我们认为中国在新药研发、器械、诊断、服务等领域存在诸多投资机会。例如,得益于中国人口密度高,拥有丰富的信息和数据基础,在数字医疗领域利用新技术来提升新药研发成功率和开发效率方面存在很多投资机会。此外,我们也在关注一些临床需求大,但赛道尚处于“小而美”的领域,如女性健康市场等。

要成为数字医疗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没那么容易

问:现在是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加速演进,会对生物医药产业等生物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在数字医疗领域,启明创投是如何布局的?效果怎样?业界对人工智能给生物医药带来影响的乐观预测,会不会有些过于乐观?

梁颕宇:补充一点,从医疗领域全景来看,还有很多AI没有介入的领域,很多问题更复杂,需要更长的时间、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对于健康数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有不同的隐私法规,这对创业公司可能会是一个挑战。

数字医疗的业务模式在中国非常具有创新性,是在中国医疗体系和需求下形成的商业模式,这些模式必须适应不同地区的医疗系统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它的模式不像药物或者医疗设备销售那样千篇一律。除了某些商业模式,比如药物发现、开发等,我认为要成为数字医疗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并没有那么容易。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挑战,例如,如果无法拿到数据,或者拿不到标准一致数据的话,很多公司的发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中国医疗健康市场迸发出巨大的潜力和创新活力

问:从众多投资机构的投资来看,生物经济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趋势?

梁颕宇: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叠加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周期,使得医疗健康行业、企业都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让中国医疗健康市场迸发出巨大的潜力和创新活力。在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强的情况下,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倾向于选择商业模式更清晰、稳定性更强的企业。整体而言,中国生物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而中国创新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市场面临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问:能否结合实践或思考谈一谈生物医药应该在生物经济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梁颕宇:中国医药市场过去5年一直保持10%的增长,从2013年开始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面临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人口老龄化严重、中国癌症病人5年生存率仅为美国的一半、大量慢性病病人等。较低的研发费用(在中国开发一个新药的费用仅为美国的1/4)、巨大的人才库(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吸引高端人才,过去6年总共有200多万“海归”回国,其中25万人在生命科学领域)、高质量的CRO、政府政策支持(通过改革审批政策加速新药研发,加快将新药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流程,中国正式加入ICH,临床试验和审批体系正式与国际接轨)等成为中国新药研发的驱动力。伴随带量采购等相关政策的落地,未来创新药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当下中国生物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

问: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有希望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吗?

梁颕宇:2002年,我从美国回到中国的时候,去参加一个中国规模最大的医疗展会,当时几乎所有的参展商都在销售黑白超声波监控仪器,完全谈不上是创新。从2006年起,开始有临床研究机构上市,甚至出现从事非专利药和医疗设备诊断服务的企业。每次这些公司的上市,都标志着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上达到一个细分行业的新里程碑。

当下中国生物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首先,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的医疗健康市场。其次,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社会对优质医疗服务和药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最后,中国已成为向全球临床研究组织提供服务及销售医疗诊断设备和药物的主要地点。

医疗健康实际上已成为中国的核心创新产业,并获得了政府和各行业的大力支持。资本在持续向生物医药行业聚集,港股18A、科创板、美国纳斯达克等资本市场也向中国尚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因此我相信,随着中国的医疗健康体系、整个市场及相关企业的业务范围持续增长,医疗健康领域只会变得更为重要。

尤其是在生物医药领域,欧美国家仍然在引领市场创新。但近20年来,中国在医疗健康领域获得了长足进展,涌现了大量优质的生物医药公司,中国创新药也开始从me-too、me-better向best-in-class、first-in-class迈进,相信未来中国将有一大批拥有全球领导者地位的龙头企业发展起来,中国的创新、中国的技术不再是跟从者和模仿者,而是超越者和引领者。

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研发重点,向创新靶点和新一代疗法的开发转移

问: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新趋势?

梁颕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突破,全球每年获批的创新药逐年增加,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研发重点向创新靶点和新一代疗法的开发转移。同时,伴随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创新科技的应用与赋能大幅加速。

随着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出现,我们看到了医疗健康的消费化趋势,使用互联技术的数字平台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多方便,以及达到帮助患者获得更多医疗知识的目标。随着这些应用在医疗健康领域变得越来越普及,我们发现患者的行为变得更像消费者,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健康状况。当患者掌握更多资讯时,他们就越能做出更多的选择。

生物医药经济区域聚集优势明显

问:在您看来,中国哪些地方有望成为生物经济“高地”?

梁颕宇:近几年,我国生物医药经济区域聚集优势明显,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都在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且有不少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长三角地区汇聚了国内众多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和跨国生物医药企业,拥有众多横跨整个产业链的生命科学、医疗产业公司,生物医药人才丰富,在研发与产业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国家医疗机构资源,产业基础雄厚,政企医研的合作良好;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产业集群优势,医药上市公司云集,同时大湾区资本市场发达,汇聚了全球资本,且不少上市公司都参与设立了医疗生物产业基金,加速了生态圈各类创新要素的流通。

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疗健康资本的涌入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问: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以怎样的启示或者说警示?疫情给生物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对您和企业的投资行为,又带来怎样的变化?

梁颕宇:疫情冲击之下,任何一个国家或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有效路径。

这一场疫情对国民公共卫生造成重大伤害的同时,把中国过去接近20年累积的科技发展,特别是医疗健康科技的研发成果,带到一个最严格的试验场,在最严苛的环境中接受挑战,结果印证这些研发成果能经得起考验。

我们投资的60多家企业都参与到了抗疫工作中。他们利用核心技术和资源优势,在疫苗和新药研发、病毒检测和诊断、供应医疗辅助器材和技术等关键环节,为国内外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援。这些企业凭借自身技术优势,解决了实际临床需求,而且兼具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疗健康资本的涌入有一定的催化作用,推动了医疗健康行业IPO和融资逆势上升。从投融资方面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叠加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周期,使得医疗健康行业、企业都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医疗健康融资总额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1%;全年1亿美元以上融资交易205起,占比高达9%。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也没有放慢投资脚步,继续在新药研发、器械、诊断、服务及数字医疗领域布局投资,同时也收获了众多IPO。

投资医疗健康,是对人类本身最好的投资

问:您在生命健康领域的这些投资,蕴藏着怎样的梦想?

梁颕宇:回归初心和本质,我们始终致力于寻找真正能够推动中国医疗体系进步、满足全球病患医疗服务需求的项目。

我认为,投资医疗健康是对人类本身最好的投资,“救人生命”“提高生命质量”是我们进入医疗健康领域最朴素的动机,通过投资去帮助那些真正有改变世界能力和实力的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成就他们的梦想。

当务之急:推动更多前沿技术在国内生物医药企业落地与运用

问:要想抓住生物经济时代的历史性机遇,您有何建议?

梁颕宇:中国新药研发已驶入快车道,如何提升原创能力,推动更多前沿技术在国内生物医药企业落地与运用是当务之急。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之外,还需要战略政策支持来调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资本等,共同推动医学生物高科技成果转化,尽快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真正造福病人的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