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零基础学习吴式方架太极拳注意事项

零基础学习吴式方架太极拳注意事项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所讲的吴式方架太极拳练习中的注意事项也很重要。“动、静、轻、灵、松”是吴式方架太极拳在套路练习中应该注意的,也是毛延林老师经常和我说起的方架走架要求。吴式方架太极拳在缓慢、轻柔、精细、圆活、轻灵、均匀、连绵不断中动。

零基础学习吴式方架太极拳注意事项

吴式方架太极拳和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一样,是以太极拳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为劲力内容,以左、右、进、退、中为步法,以弓、马、仆、虚、丁、独立等为步型,以蹬、踢、摆、踩等为腿法组成太极拳套路。读者们在学习套路时应仔细看动作的文字说明、照片和套路的光盘演练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它们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弥补不足。读者们特别要注意对每个动作、分动作要领的文字说明。下面所讲的吴式方架太极拳练习中的注意事项也很重要。

“动、静、轻、灵、松”是吴式方架太极拳在套路练习中应该注意的,也是毛延林老师经常和我说起的方架走架要求。这里是根据我自身的体会在内容上加以扩展。

(1)动:太极拳是动中求静,在运动中求得心神安宁,一动无有不动,有时动作看似停,但意念不停。动作要求上下相合,左右相随,在自动调控的整体劲的推动下,使得做动作时身体该垂直的时候垂直,该斜直的时候斜直,当暗意念引导的自动调控把一个动作做到位后,自动调控的整体劲又会自动把这个动作转换到另外一个动作,这也是用意不用力,用暗意念引导内气推动动作。吴式方架太极拳在缓慢、轻柔、精细、圆活、轻灵、均匀、连绵不断中动。是如“开合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的动。在这里所说的“动”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即意念动、内气动和身形动。如果光是外在的身形动那是无根之木,是一种“拙力”,因为它不是太极拳意义上的动。用暗意念引导内气推动动作这样的身形动才是真动,才是太极拳意义上的动,才是太极拳论中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2)静:太极拳又是静中求动,消除杂念,静极则动,静是太极拳动力来源,静极能激发内气,静极易产生自动调控,静能使大脑皮层、中枢神经更好地集中加强对身体各部分和气血的控制,加速气血循环。太极拳走架过程中动中求静,静中求动。静了能更好地动,静有利于沉气。静与动是相对的,是互相转换的,是互相依存的。静是能量的积聚,动是能量的宣发。太极拳正是通过这种动与静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而使意气形的整体运动更加充分,更加内外合一。

(3)轻:吴式方架太极拳走架中是“开合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的动,轻而灵活的动。如“太极起势”中手提上来如需1斤的力,绝不用1斤1两。松了才能轻,轻又促使松,迈步上前要先松胯,松腿,松了自动调控的整体劲才能把脚轻缓向前迈出。如“搂膝拗步”中的“十字合掌”和“上步前后分掌”中两掌缓缓合拢,再两掌缓缓分开,沉肩松肩、松臂、坠肘,两手如浮于空气中缓缓开合如抽丝,同时上步的脚向前轻缓迈出如猫行。在心静中轻轻动,在轻轻动中心又静。

(4)灵:轻灵、灵活、虚灵,身体和意念向下松沉,形成下实上虚,风吹杨柳根不动,根基很扎实。身体上部像杨柳树一样松柔,但下脚稳实。柳枝只要微风一吹就会摆动,人的身体像柳树一样有了敏感的听劲,能感知对方的劲力情况从而化解后即刻进攻。在练习方架套路动作中,无论动作升降,开合,进退,腰胯的拧转,由于身体和意念向下松沉,自动调控的整体劲能把这些小动作表现得清楚、轻灵、虚灵而不僵滞,协调而有韵味。轻能促使灵,灵能促使轻,轻而灵才能随机应变。

松:松包含着意念松和身体松。意念松中还包含着精神安静内敛而无其他杂念,专心一致练功。意念松带动引导身体松,身体松又促使意念松,二者形成良性循环。这个松是身体和意念向下松沉,从头到脚顺势而下,它像从上而下泻落的瀑布,像一件凌空挂着的衣服,下面毫无阻拦,使其有下坠之劲意。向下松是降低一个人重心的方法,动作蹲得低并不一定就是重心低,只要身体能一直松到脚,哪怕是站着也叫重心低。身体从上到下节节松开,使皮肉因松开而向下有坠拉之意。通过向下松身体便会向四面松开,促使内气运转,产生内劲形成自动调控推动动作。松是给太极拳走架时加了润滑油,意念和身体从百会穴开始向下松沉到涌泉穴,由于松打通了身体内外各部分通道,减少肌肉在力量传递时的阻力,开放毛细血管,减少血液循环阻力,加速血液循环。松又促使静,静又促使松,松静形成良性循环,松又促使更好地动。松是松柔,不是松软,要松得有掤劲,松得越彻底,就柔得越好,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绵里藏针。由松到紧所发劲力大,由紧到紧所发劲力小。松沉和静极激发内气,形成推动太极拳架的自动调控。松和静促使轻和灵。

“动、静、轻、灵、松”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但松和静是主要方面,松促使静,静又促使更好地松,松和静形成良性循环。静极则动,松又促使更好地动,有了松和静,才能动得轻灵,动得虚灵,动得轻缓,动得舒缓,动得连绵不断。但在推手技击发劲时,又能适时、得机、得势而动得快如闪电。

吴式方架太极拳的弓步和吴式圆架一样又叫川字步,即前腿曲膝弓形,后腿自然伸直,两脚前后、左右间距为一脚空当,两脚尖朝前,后脚尖如外撇应不超过20°,这称之为“川字步”;身体向前斜直,百会穴、会阴穴、脚后跟三点连成一斜直线,这称之为“斜中寓正”。做好弓步(川字步)应注意以下两点。

(1)弓步应分两步做及其他

当某个动作要上步成弓步时,一般来说是先一脚轻缓上步成脚跟虚落地、脚尖上翘的虚步,这时后腿曲膝承重,身体垂直。然后第一步是重心缓缓向前沉移成前脚全脚着地,同时前腿曲膝弓形(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到位,这时后腿仍弯曲,身体垂直。第二步是后腿由弯曲渐成自然伸直,同时身体由垂直变成向前斜,这时前面曲膝弓形腿的膝盖不能再向前冲。身体前斜是适当前斜,它是由于后腿由弯曲变成自然伸直,后脚的蹬劲,腰胯的拧转劲这些整体劲力的推动下才使身体适当前斜,它和身体过分前探失控是不同的。弓步完成时,把人的侧面作为平面来看,百会穴、会阴穴、脚后跟三点连成一条斜直线,鼻尖向下的垂直线不超出前脚尖。但严格一点说,身体前斜时的眼睛不是看着前面的地面的,而是看着向前推出的掌的,这时头是有点向上昂的,所以这时应该是百会穴前面的囱门穴(婴儿头顶骨缝没闭合时的软穴处)和会阴穴、脚后跟三点一线,鼻尖向下的垂直线不越过前脚大脚趾上的大敦穴,但一般练习无须这样精确。身体向前斜直时不能弓腰、撅臀,头顶应有虚顶意,后脚有蹬意,形成对拉拔长。两脚前后、左右一脚空当已很吃功夫,体现了小架子是大架子的功底。年纪大的和膝盖不好的练习者前后空当可缩小为半脚或大半脚,但左右还是应保持一脚空当以保证动作的平稳度。

(2)做好川字步与后脚尖朝向的调整

由于在套路前面动作的运行、变换和方位变化这种“历史”原因造成做后面动作的弓步时后脚脚尖外撇过大,这时需要通过后脚拧转来调整使其成为川字步。后脚拧转调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后脚的脚跟为轴心拧转同时脚尖内扣来使脚尖朝前。另一种是以后脚的脚前掌为轴心拧转同时脚跟向侧外推来使脚尖朝前。应该根据两脚左右空当的大小来决定是以脚跟为轴拧转还是以脚前掌为轴拧转。当左右空当适合或较大时,应该以后脚的脚后跟为轴拧转同时脚尖内扣来使脚尖朝前。当左右空当较小时应该以后脚的脚前掌为轴拧转同时脚跟向侧外推来使脚尖朝前。后脚拧转成川字步是为了保持左右两脚间有一定的空当来使动作有一定的平稳度,同时又是为了保持腰胯良好的工作状态,使它不因为由于后脚脚尖过分外撇被向后牵扯拉住而影响向前做动作和发力。

如动作3“左掤挤”的定势是分动作(5)“挤势”,在这个挤势中左弓步的左前脚已内扣45°。但当它转换成动作4“揽雀尾”的分动作(5)“掤挤势”时,由于方位角度的变化使其原内扣45°的左前脚在这里成了右弓步中后面外撇45°的左后脚,这时两脚左右空当又极小,所以当做右弓步挤势时左后脚应以脚前掌为轴心顺拧转同时脚跟向左侧外推来使左脚尖朝前。这个左后脚脚前掌的拧转和同时左脚跟向侧外推主要靠腰胯右转和左腿由弯曲变成自然伸直来一起协调完成的。

如动作30“翻身撇身捶”的定势是“转体劈打”,它由前面的动作变化过来时已使后面左脚的脚尖外撇角度较大,再加上其右脚向前落步时左右空当也较大,所以做“转体劈打”时其左后脚应以左脚跟为轴心顺拧转同时左脚尖内扣来使左脚尖朝前。这个左后脚脚跟拧转和同时脚尖内扣主要靠腰胯右转和左后腿由弯曲变成自然伸直来一起协调完成的。

“斜中寓正”是吴式方架太极拳在练习中经常出现的身型特点。我们在套路练习过程中需要把这一特点自然明显地表现出来,这里所说的前斜是指适当前斜。什么时候身体需要前斜,什么时候身体需要垂直,不要做成需要身体前斜时却垂直了,需要身体垂直时却前斜了。前斜和垂直做得不适时、不到位,都在对抗和消耗整体劲。只有前斜和垂直的变换适时、到位,符合整体劲推动的方向才叫顺势。当一个人掌握了自动调控后,在自动调控整体劲的推动下前斜和垂直就能准确、适时、自动地表现出来。

一般来讲,当弓步动作定势时身体应向前斜。如动作“揽雀尾”“搂膝拗步”“倒撵猴”“迎面掌”“撇身捶”中那些有弓步的分动作如定势了,这时身体应该向前斜。还有如虚步动作最后定势了身体应稍前斜。如“手挥琵琶”中最后在分动作“挥琵琶势”中虚步定势,两掌略前推也同时定势,这时身体应稍前斜。还有如“海底针”中分动作“虚步下插”时,身体应稍前斜。

一般来讲,当动作处于两个相连动作的过渡时,身体应垂直。当要上步做下一个弓步动作时,我一脚向前轻缓迈出成脚跟虚落地、脚尖上翘的虚步,这时身体应垂直;到重心向前缓缓沉移至弓步形成时,身体由垂直渐变成向前斜。如做动作“搂膝拗步”时我先一脚向前轻缓迈出成脚跟虚落地的虚步,这时身体垂直;然后重心缓缓向前沉移成弓步,同时做搂膝推掌,同时身体前斜。当我原弓步重心要后移时,我先身体后下沉坐,身体由原前斜变成垂直;然后我以垂直之身使重心缓缓向后沉移至后腿曲膝承重,前脚成脚跟虚落地、脚尖上翘的虚步。如“倒撵猴”“如封似闭”等许多动作中有重心后移的分动作都是这样做的。还有如“手挥琵琶”,当我重心缓缓向后沉移时身体垂直,当我虚步定势两掌略前推也同时定势时,这时身体稍前斜。

在吴式方架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身体时而向前斜,时而垂直。通过使人身体一斜一竖地连续不断运动,不但使人在练习过程中为做下一个动作蓄力,使人做动作舒适顺势,同时这样也成了自动调控的助力剂。因为一方面这种身体的一斜一竖是由自动调控的整体劲推动出来的,另一方面这一斜一竖也是顺势,并为下一个动作积蓄推动力,所以它又反过来促进了自动调控,成为自动调控的助力剂。

太极拳套路练习中两脚的虚实变换及迈步动作缓慢,再加半蹲的架式又很多,造成单腿承重时间较长,如果方法不得当,日久易使膝盖受伤。所以在套路练习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膝盖。吴式方架太极拳虽然架子相对小,但它却是大架子的功底。要牢牢记住“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吴式方架太极拳的“川字步”是两脚前后、左右距离为一脚空当,所以两脚前后距离不能太大。

从静态来看:应该做到“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1)当做虚步时,后面承重的支撑腿的膝盖应和支撑脚的脚尖朝向一致(简称膝盖对脚尖);支撑腿的膝盖向下所做的垂直线不超出支撑脚的脚尖(简称不超出脚尖);重心这时最好能落在支撑脚的脚后跟上以保持支撑腿膝盖减少受力。当重心缓缓向前沉移由虚步向弓步过渡时,有使后面支撑腿膝盖向前冲出支撑脚脚尖的过程,但由于这时重心已一部分转移到了前面的脚上,虽然这时支撑腿膝盖前冲但膝盖受力也不大。这和虚步时后面支撑腿膝盖如向前冲出支撑脚脚尖易使膝盖受伤是两回事。(2)当做弓步时,前面曲膝弓形腿的膝盖应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

动态来看:应该做到步子向前迈出和后退时,两脚前后的间距不应该太大。应该是“上步成虚步时应不牵动后面承重腿膝盖向前冲出承重脚脚尖,后退时不牵动前曲膝弓形腿的膝盖向后退移”。(1)如果当步子向前轻缓迈出成虚步时若两脚前后的间距过大,必牵动后面承重腿膝盖向前冲出承重脚脚尖,使重心不能落在承重脚的脚后跟而落在脚尖上,因而增加了膝盖受力。(2)当步子向后退时如果两脚前后的间距过大,必牵动前曲膝弓形腿的膝盖向后退移。这样,当重心缓缓向后沉移成虚步时必然造成虚步前后步距过大,使重心落不到承重脚的脚后跟上,造成承重腿膝盖向前冲出承重脚脚尖而增加了膝盖受力。(3)弓步应分两步做:前面已提到过,做弓步时第一步是先重心向前缓缓沉移成前腿曲膝弓形,同时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先到位定型定下来,这时后腿仍弯曲,身体垂直;第二步时后腿由弯曲渐成自然伸直,身体由垂直渐成向前斜,这时前弓形腿的膝盖不能向前冲出脚尖,这样前曲膝弓形腿的膝盖受力不会增大。

两脚在静止不动或者拧转时,膝盖都应该和所对应的脚尖始终朝向一致。如动作“白鹤亮翘”的分动作“左转挒靠”和“沉坐提臂”中腰胯共左转90°,但这时由原平行步站立转变成平行步蹲式的两脚仍站在原地不动,两膝盖不能随左转而向左扭转,而应该仍在原处对应脚尖。如动作“云手”中做“左云手”时腰胯左转,同时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左外展,这时左膝盖也应同时随动并和左脚尖相对应。做“右云手”时腰胯右转,同时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右外展,这时右膝盖也应同时随动并和右脚尖对应。

有些年纪大的或者膝盖不好的练习者可以先练练高架子。两脚前后距离不一定非要达到一脚空当,也可按大半脚或半脚空当来练,待以后腿适应了再酌情来决定自己前后空当用多少,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两脚前后距离甚至可以更小,前面的脚的脚跟也可后退到后面的脚尖横侧,还可以后退到后面的脚的内侧,成为练站式太极拳也有锻炼的效果。这时弓步前斜幅度很小,马步左右两脚间只有一脚空当宽,而不是两脚宽,这时重心前后左右变化幅度小。当然,两脚左右之间的空当还是应该保持一脚距离,以实现含裆,有利于气下沉,有利于保持动作平稳度的需要。

在练习吴式方架太极拳之前和练习之后可以做做膝关节操。练习前做可使膝关节慢慢开始进入运动状态,使其有个适应的过程。练习之后做也是对膝关节进行维护、按摩、保养。也可以在练习前做一做其他热身动作,但应以有利于膝关节的动作为主。另外,在整个套路练习过程中,动作应松沉、松顺,要松胯、松腿,防止僵劲。腿在支撑重量,绝对的松是没有的。这个“松”是相对的松,是相对于“僵”而言。如果某一腿用僵劲支撑及没有做到“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必然造成膝盖受力过大。如果能合理用力,松顺,膝盖受力相对减少许多。总之,要把保护好膝盖放在重要位置。(www.xing528.com)

练习吴式方架太极拳一般可用自然呼吸,一般讲千万不要用呼吸去配动作,因为是配不好的。如果硬要去配动作,必然造成憋气。因为太极拳一个动作还未做完,呼吸已不止一次了。用呼吸去配动作只会配出毛病,损害健康和气血运转。只有像《易筋经》一类的保健功法才可以用呼吸去配动作,它们的动作每一个开合配一次呼吸。

吴式方架太极拳练习时间长久后,动作也全纯熟了,可采用腹式顺呼吸(丹田呼吸的一种)。如吸气时丹田鼓出,呼气时丹田内收。这种呼吸法是一种横膈膜肌的上下运动形成“气沉丹田”,使气不会上浮,并加大了肺活量,加强肺组织弹性。呼吸时应该用力自然轻缓,千万不要憋气。但如果在推手时刚好相反,我劲发出时呼气,丹田鼓出,以助发力,稳固重心。孩子在娘肚子里和出生时用丹田呼吸,以后随着年纪慢慢大起来,呼吸渐渐上移到喉,可见丹田呼吸之重要。丹田呼吸时肺活量大。

练习太极拳时,一般用的都是鼻呼鼻吸,这样做也比较卫生。但也有少数太极拳前辈用口吸鼻呼。他们说口吸进气离丹田近,由于舌顶上颚,嘴唇微开一缝,所吸进之气已被舌头向两边分道过滤,所以不存在不卫生的问题。这种方法由于在历史上有人用过,仅作参考。我本人也没用此法。

从大的方面讲练太极拳时不要用呼吸去配动作,但如果碰到少数特殊动作时最好动作能配合一下呼吸。如在做“海底针”动作时,由于稍向下俯身使腹部压力增加,所以这时应该把气呼出来以减小腹部压力。当做“单摆莲”和“双摆莲”动作时由于起腿相对较快和高,这时腹部压力增加,所以这时应把呼吸调整为呼气,以减小突然增加的腹部压力。年老体弱的练习者这时也可把腿摆得低一点、慢一点。其他如做“下势”动作时也可以配合调整为呼气。如果有时呼气时下蹲仆步动作还未完,但气快吐完,可再轻快吸进一口气,再轻轻吐出。须轻松自然,绝不可以憋气。在一次呼吸中如过分追求气过长过强,也要造成憋气,极有害。

太极拳是一种高级内家拳,是一种在练习时不需要音乐伴奏,不依赖于音乐的低碳环保拳。在太极拳比赛和表演时,或者在太极拳的教学光盘中,搞个背景音乐放一下,加些外在的包装,以活跃气氛,增加观感效应也是需要的、应该的。但表演、比赛太极拳时配音乐是展示给人看,而且演练者的精神是对外的,这和自己个人修炼时精神关注对内刚好相反。如果在每天自己练习时,也把表演、比赛时配音乐的那套东西照搬过来,那真是大错而特错了。因为自己修炼和展示给人看的目的不一样。

太极拳的表演、比赛和自己修炼属于此一时也、彼一时的两种不同的环境。自己练习是精神专注对内,身体和意念向下松沉,耳不闻外面。太极拳的静中求动是对练习者自静性的修炼,通过自静来集中加强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对身体内外各部分的控制,产生内气推动拳架运动。这就是所谓太极拳静极则动,静是太极拳的动力源。喜、怒、哀、悲、恐、惊、思的七情偏胜皆伤其气。心平则气周,心静气血周流全身。虽然练习太极拳时,人的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是兴奋的,但大脑皮层其他很大的区域是处于抑制状态的,这样大脑才能充分休息,人才能清除疲劳,恢复元气。练习太极拳时配音乐,使得人脑要分散一部分精力去接收和分析音乐从而降低了对身体内部的控制,造成对身体的锻炼效果大打折扣。太极拳是一种精神内省、内敛的高级内家拳,练习时需要宁神,全神贯注,把心意引向自己内部引导内气推动动作,即在身内用心。而音乐强迫你听,起分心作用,它把人的心意引向外部。所以练太极拳时如果配音乐,使得一方要求精神向内,而另一方则使你精神向外,造成南辕北辙。

人练太极拳时,其内气旋律节奏,起承、开合、虚实转换极其复杂,而且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承中有起,起中有承,上合下开,上开下合。这绝不能用简单的音乐旋律来主导,而且不能共鸣。音乐至多是个噪音,放音乐乱气。一心不得二用,不可能一面听音乐,一面专心打太极拳,这样练是走马观花,玩耍太极拳,糟蹋太极拳。表面看有些音乐节奏舒缓,和太极拳的缓慢运动似乎相符,但内在却不符。太极的气是无极生太极,无中生有,以静极带动,动为阳,静为阴,阴阳交变,不需要外界音乐这种“有”的东西,和外在音乐不能合二为一而共鸣。拳有内气韵律和全身气行有关,和音乐不合拍。内家拳由内练到外,练意练气,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气、阴阳相合,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阴阳互换,不需要也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由外在音乐能够来促气。人本身具有自静这个本能,为什么没完没了地要靠音乐。天籁之音心意生成。这是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通过入静的自静性修炼,静极动,动促静,动中求静,静中求动,松静良性循环,天人合一,全身正气鼓荡,舒服之意由心而来,心领神会,而不是靠音乐所谓能和气共鸣。天籁之音是一种“意境”,是一种“内在的”“抽象的”心声,而不是实际存在的外在的音乐。太极拳论说得好,“打拳心是主”,“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外国人之所以千里迢迢来学习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它的博大精深的内涵。练太极拳配音乐,背离太极拳的本质,本末倒置。

如今的晨练中交谊舞、排舞、民间舞音乐很响,其次是木兰拳、太极拳音乐稍轻。纵观以上晨练项目,唯有太极拳是可以属于不配音乐,不依赖于音乐的低碳环保拳。我亲见许多练太极拳配音乐已十几年的晨练者,一旦没有了音乐也就静不下心来打太极拳了。一次某太极拳教练站的音响坏了,于是从人脱口而出说“要打哑巴太极拳了”。于是从人练起太极拳来索然无味,动作丢三忘四,不知所措。而前人创造的太极拳,只要练习者稍一入静,便能趣味盎然,心旷神怡,其乐无穷。由于长年累月练太极拳配音乐,造成对音乐过分的心里依赖,降低了锻炼效果。这种不好的习惯迎合了当今社会上的浮躁风,这绝不是与时俱进,因为它违背了拳理和科学。如果杨澄甫等太极先师九泉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太极拳是一种高级内家拳,有心法,精神对内不对外,听音乐是对外。内家拳是拳,不是拳舞、拳操和抒怀类节目那样需音乐来调控。不把太极拳本质的东西作为思想理论基础,并作为自己平时练习的指导思想,追求本末倒置的外表,只会使太极拳留下一个躯壳,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造成太极拳的异化,有害于太极拳的真正发展。

(1)动作分清与连绵不断:吴式方架太极拳的每一个大动作都是由数个分动作所组成的。所以书上每一个大动作都由数张照片所组成,即一个分动作配一张照片。如动作5“单鞭”由5个分动作(1)“扣脚勾手”,(2)“左脚移右后”,(3)“后下沉坐”,(4)“左转掤带”,(5)“右转左前按掌”所组成并配了5张照片。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读者能仔细、清楚地看懂动作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把每个大动作一点一点地分开来研究。但是当动作学会后在练习套路时,不但要保持每个大动作和每个分动作清楚准确的表达并使其动作到位,使其即不要含糊不清也不要有停顿,而且还必须把每个大动作和每个分动作之间演练得连贯流畅,一气呵成,连绵不断。这样练习有利于激发内气产生自动调控。

但有时不能仅仅为了要达到动作外形上的所谓连绵不断而人为刻意地把动作之间紧密连贯起来因而忽视破坏了内劲的连贯,外形看似乎动作连贯,实质内部断劲。如动作30“翻身撇身捶”的分动作(3)“丁步叉臂”中的右丁步要向右前侧迈出成右虚步时,如果用自动调控练时暗意念会先引导松胯、松右腿产生提劲把右脚轻缓向右前侧迈出成右虚步。这时光从外形看原先在右丁步中还未迈出的右脚好像有短暂的停顿,但这时意念(暗意念)没有停,它在引导松胯、松腿蓄力,这叫动作外形看好像停但意念没停,劲路没断,这也叫动作连绵不断。如果这时为了片面追求外形上所谓的连绵不断(实质应叫作连续不断)而直接人为刻意地用明意念把右丁步的右脚直接向右前拎出去,这样暗意念断了,内劲断了,实质上破坏了连绵不断。在方架其他一些动作的练习中也可感悟到这个道理。

(2)折叠:如做“左搂膝拗步”时腰胯须先右转再左转,做“右搂膝拗步”腰胯须先左转再右转。做“提手上势”中分动作“右弓步挤势”时,腰胯须先稍左转再向右转同时重心向前沉移做右弓步挤势。这种现象叫折叠。在做“搂膝拗步”和“倒撵猴”的分动作由“按掌穿掌”过渡到“搂膝推掌”时有一个使百会穴虚顶同时身体向后微竖起然后再向前斜直的过程。我们做“按掌穿掌”时从外形看身体似乎是垂直的,但这时还没有真正垂直,是微前斜,但光从外形看不出。所以过渡到分动作“搂膝推掌”时,有一个使身体向后微竖起同时百会穴虚顶的过程来使身体真正垂直,然后再使身体向前斜直同时搂膝推掌。要使身体前斜必先垂直的现象也叫折叠。折叠是自动调控推动出来的,反过来又促进了自动调控。它不但使做动作极舒服而顺势,而且还有利于内气运转,有利于阴和阳的互相转换,有利于动能和势能的互相转换。所以说折叠不但表现在外形,还反映在内部。没有折叠就会断劲、别扭,有了折叠才会真正做到动作连绵不断。这个在做“搂膝拗步”和“倒撵猴”中使百会穴虚顶同时身体向后微竖起然后再向前斜直的这个折叠比较难做,初学者可暂时不做这一小部分,待以后动作熟练了、深入了再去做。

(3)三尖相对:即向前推出的掌的食指尖和鼻尖、脚尖三尖相对,以求得取中。这是一种出掌对中心线的一种方法。因为光是食指尖对鼻尖是不能取中的。在平时练习和太极拳的比赛、表演中经常能看到一些人在做搂膝拗步时向前推掌偏向一侧。如有些人在做左搂膝拗步时,向前推出的右掌偏向了右侧,在做右搂膝拗步时,向前推出的左掌偏向了左侧,没有取中。强调三尖相对只是一种取中的办法,它没有让人在做搂膝拗步时由于强调三尖相对而使人身体侧向在前面的脚的一侧,身体还是应该正身向前的。希望读者们能到具体练习中去感悟三尖相对。三尖相对求得取中,守住自己的中心线,有利于攻防。

(4)腰胯合一:吴式方架太极拳强调腰胯合一,要求身体转动时腰和胯应该合成一个整体转动,腰动胯必跟着动,不可分离。要以腰胯的转动来带动身体的转动和手臂的运动。腰胯合一有助于动作顺势,有助于整体劲的发挥。吴式方架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所碰到的许多后脚拧转的动作,都是为了使得后面的脚的脚尖改变其因外撇过多而对腰胯的转动所起的牵制作用,以保持腰胯转动时没有后面牵拉的阻力而实现腰胯的顺利转动和合一。如动作4“揽雀尾”中在做分动作(5)“掤挤势”时,当两掌抱圆向前挤出时,由于这时两脚左右间空当小,左后脚原先又外撇了45°,所以在这里应以左后脚的脚前掌为轴顺拧转同时左脚跟向左侧外推来使左脚尖朝前而使腰胯顺利右转。当做动作41“搂膝拗步”之(1势)“左搂膝拗步”的分动作“搂膝推掌”时,由于在前面的动作40“转身左蹬脚”中右独立步的右脚尖应外撇约45°才能做蹬脚动作,所以在这里做左搂膝右推掌时右后脚应以右脚跟为轴逆拧转同时右脚尖内扣成脚尖朝前来使腰胯顺利左转。其他有许多动作由于后面的脚的脚尖已朝前或稍外撇,对腰胯转动没有起牵制作用,所以后脚就不需要拧转。还有如动作“左右分脚”前的动作“高探马”中的“转脚分掌”和动作“野马分鬃”中的“转脚挤靠”,这些以脚前掌为轴的拧转也是为了使腰胯顺利转动而合一。脚的拧转和腰胯合一的配合还有助于使膝盖和脚尖始终朝向一致,防止膝盖损伤。

(5)侧胯不要突出:无论何种动作,何种步形,如虚步、弓步、各种站立步,身体两边的侧胯应该平直,不要向一侧突出。特别是做虚步时,支撑腿一侧的胯若不注意很容易向侧面突出。胯若向侧面突出造成身体不中正、不正直,两肩不平,影响做动作的平稳、美观和向下松沉。

(6)特殊照片编号的含义:表达动作顺序的照片一般编号后面若出现了“a、b和-1、-2、-3”等字样,这种编号叫特殊编号,它有如下作用。

①某一个动作为了使读者能看清楚,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角度来表现它,故在一般编号后面接上a或b。如动作67“斜飞势”中的分动作(6)“背靠势”,其正面照片编号为378,其身体左侧面照片编号为378a。如动作5“单鞭”中的分动作(5)“左前按掌”,其正面照片编号为34,其身左侧照片编号为34a,其身右侧照片编号为34b。

②某一个动作如由两幅或两幅以上的连续照片来表现它的过程,故在一般编号后面接上-1、-2、-3,如动作4“揽雀尾”中分动作(5)“掤挤势”用25-1、25-2、25-3共3幅照片来表现其中“掤”的连续过程。

③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有些分动作照片没有编上特殊编号,但由于该分动作在套路中的方位使读者难以看清楚,所以就改变了拍摄角度,其动作在套路中的方位朝向书上都有说明。如动作“双风贯耳”根据它在套路中的方位读者应只看到动作的身右侧,但为了把向前上击出的两拳位置高度和角度表现清楚特用了正面拍摄,但这动作在套路中的方位是斜朝向东南AC的。

(7)顺时针与逆时针的表达: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会出现手臂和掌的拧转,掌尖的画圆孤,脚跟或脚前掌的拧转。如碰上其拧转与画圆弧的方向和时针走动的方向一致叫顺时针,若和时针走动的方向相反叫作逆时针。所以手臂和掌的拧转方向表达有顺拧转和逆拧转,掌尖的画圆弧的方向表达有画顺弧和画逆弧,脚跟和脚前掌的拧转表达有顺拧转和逆拧转。另外腰胯的转动一般是用左转和右转来表达,而不用顺转和逆转。

(8)位置的大约描述和精确判定:在有些动作中如手的位置简单描述只能用一个大约的位置,要不然文字就太繁多。如“搂膝拗步”中的分动作“前后分掌”中往回引的侧掌在书中只能大约、笼统地写回引到耳侧。其实确切的位置应该是回引的侧掌掌心比耳朵低一点,再向前一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侧掌这一侧肩的松沉和手臂的松适。如果回引的侧掌掌心正对耳朵,易造成肩难以松沉,手臂太紧。如单鞭中的最后一个分动作“右转左前按掌”中,书中只能大约地写左掌按向身左前侧的东南AC处,右勾手指向身右前侧的西南BC处。那么这时手臂和胸的交角是否是135°,我看是应小于135°,因为只有这样才不影响含胸拔背。还有比如动作3“左掤挤”中的分动作(2)“右侧提掤”中在身右侧向上提掤的右侧掌应该在身右侧稍偏向前一点的位置。还有在做蹬踢脚动作时分劈于身侧面的侧掌也应该稍偏向前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含胸拔背,大臂和肩处的松适,可是在动作说明中只能简单大约地写手臂置身侧面。关于位置的大约描述和实际的精确判定希望读者们能在实际练习中去进一步感悟和精确判定。

(9)中盘架子高度不变,不要起波浪形:练习吴式方架太极拳和其他太极拳一样,中盘架子高度应不变,不要有明显的一起一伏如同波浪形。如数个“搂膝拗步”连做时拳架高度应不变。练习时中盘架子高度不变可保持重心平稳,使前攻之劲不易被对方掀起。

(10)练拳与养生:要使身体健康除了练习太极拳外,还需要注意其他方面的养生。在有弄堂风或屋檐风等地方狭小空气流速快的地方不要练太极拳。因为在这种地方练拳如“乱箭穿身”,所以古代有“避风如避箭”之说。练拳的环境须空气新鲜,如碰上大雾天不要到外面去练,若家中客厅较大可以在客厅里练,若房间较小也可把拳架升高用小步子练,也可专练套路中的几个片断动作。练拳的好的环境对呼吸系统,对心血管和人的心情关系重大。下午2点至4点也是练拳的好时间,这时外面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占着主导地位,空气中氧气也还充沛;晚上由于植物的呼吸作用占主导地位,使其放出的二氧化碳多,空气较差,如这时想练习,可在家中练习。晨练的时间不要太早,等太阳出来之后的时间练习为好。但按一般的晨练习惯,这时大部分晨练者都上班或回家干事去了。早晨不要空腹练拳,应先吃一些如粥、饼干、糊或面包等易消化的食物,也不要吃得太饱,半小时后即可练拳。这样不但能获得练拳所需的能量,也保护了肝功能。练拳前或者练拳中如有大小便应及时解出排毒,千万不要将其憋住。练拳后不要马上吃东西,应休息片刻使身体恢复正常,平静下来后如需要吃可适当吃点。练拳后不要喝冷饮,不要吃冷食,不要淋冷水浴,如口干应喝点温水,如出汗应先把汗擦干,如想淋浴应淋温水浴。饮食方面不要暴饮暴食,不偏食,忌烟酒,有吸烟饮酒习惯的应不要过量。节制房事,防止体力过耗而损害健康。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练拳不要过度,以练后不疲劳,不影响睡眠为好。另外还应保养情绪,心平气和,防止喜、怒、哀、乐、悲、恐、惊、思这些情志上的七情偏胜,防止因这些情志在自己的意识中长期激烈地占据主导地位而影响气血运转从而影响健康,应及时警觉而尽早排除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