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吴式方架太极拳的手型、步型与腿法

学习吴式方架太极拳的手型、步型与腿法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两种勾手在练习吴式方架太极拳中都可以用。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中还有用5指尖抓捏在一起的勾手用来抓击人的软档。是在做动作“太极起势”时在站“平行步站立”的桩时,由于下实上虚向下松沉,自动调控把两手从大腿两侧向前上托起至约齐肩平时的一种自然松掌状态。在这种角度下的大、小臂交角形状,在吴式方架太极拳中称之为直臂。吴式方架太极拳中,只有在太极起势时,两臂掌向前上起掤时手臂较直,大、小臂交角是稍大于135°的。

学习吴式方架太极拳的手型、步型与腿法

(1)拳(A1)

五指曲卷内收,大拇指压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节上,拳面须平,拳不要握得太紧。

①立拳(照片A1-1):大拇指朝上,拳心朝向一侧的拳称为立拳。如动作“搬拦捶”“栽捶”“指裆捶”中向前和向前下方击出的拳都为立拳。

②俯拳(照片A1-2):拳心朝下的拳称为俯拳。如动作30、43、74、95“翻身撇身捶”的分动作“丁步叉臂”中右曲臂拳是俯拳。

③仰拳(照片A1-3):拳心朝上的拳称为仰拳。如动作30、43、74、95“翻身撇身捶”的分动作“丁步叉臂”中左曲臂拳是仰拳,最后分动作“转体劈打”中击出的右拳为仰拳。

④反冲拳(照片A1-4):右臂拳逆时针拧旋,使大拇指朝下,拳心朝向一侧的拳称为反冲拳。如动作92“弯弓射虎”中右手反冲拳经右耳边向身左前侧击出,高约与头顶平。

(2)掌(A2)

四指自然并拢伸直,四指和掌背基本平展,大拇指自然分开。大拇指和四指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应各自处于两个相交平面上。而且大拇指不要外扩太开,要自然分开。按技击来说,如大拇指外扩太开,易被对方捏住掰伤。

①正立掌(照片A2-1):掌向前推成掌心朝前下方叫正立掌,也叫前推掌,或者正竖掌。做这个动作时是我先以俯掌掌尖向前推移,然后坐腕前推至掌竖起约不超45°。这种坐腕前推掌也称舒指坐腕,坐腕也称塌腕。也有掌竖起不超30°的(特别是“揽雀尾”中向前右弓步做“按势”时这个前按正立掌也有竖起不超30°接近俯掌的)。并且掌在向前坐腕推掌中掌心有稍前凸之意,并注意这个意仅仅是淡淡的掌心前凸之意念,不要太刻意及故意用僵劲来表达这个意。立掌不要太接近垂直的原因如下:a.练习时有利于血液循环,舒指坐腕,人也感到舒服,立掌太接近垂直,不利于血液循环。b.其掌指及掌背和腕易被对方擒拿住而扭折伤,而且其垂直的掌背易被对方以掌背为倚靠点行挒手引带而使自己失势前倾。c.我向前出掌先以俯掌使掌尖朝前有刺击对方之意,然后坐腕用掌击打对方,有两次进攻之意。d.我先用掌尖接触对方用听劲听取对方虚实,然后前推进攻。e.当对方用手向我击来,我用俯掌向下按采其臂,使其拔根失势,如果对方想撤回手臂,我趁机重心向前沉移粘进向前下把按劲发出,这时我掌心是向前下方的。由以上从养生、舒适性、技击各种原因综合看,正立掌不能太接近垂直。如动作“揽雀尾”中的分动作“前按势”,动作“搂膝拗步”和“倒撵猴”中的分动作“搂膝推掌”,动作“迎面掌”都为正立掌。舒指坐腕,单掌前推时食指尖对鼻尖,掌根约齐肩平,掌尖高不过眼。

②侧立掌(照片A2-2):立掌中掌心朝向一侧,小指一侧的掌沿朝向前方的掌称为侧立掌。如动作“搂膝拗步”和“倒撵猴”中的分动作“前后分掌”中的向前推出的掌为侧立掌。

③侧掌(照片A2-3):大拇指朝上,掌心朝向一侧,掌尖朝前或斜向前的掌称为侧掌。如动作“搂膝拗步”和“倒撵猴”中的分动作“前后分掌”中回引到耳侧的掌为侧掌,分动作“按掌穿掌”中从横于胸前的俯掌上面向前穿的掌为侧掌。动作“手挥琵琶”中最后定势时两掌一前一后合力同时整体向前略推出时两掌都为侧掌。

④俯掌(照片A2-4):大拇指朝向一侧,掌心朝下的掌称为俯掌。如动作“搂膝拗步”中分动作“按掌穿掌”中横于胸前的按掌为俯掌,分动作“搂膝推掌”中搂膝的掌为俯掌,向前推出而还未成立掌时的掌有一俯掌过程。如动作“揽雀尾”中分动作“按势”中下按时右掌为俯掌,重心向前沉移右掌向前下按出成立掌前也有一俯掌过程。

⑤仰掌(照片A2-5):大拇指朝向一侧,掌心朝上的掌称为仰掌。如动作36“左高探马”的分动作“左转虚步伸挒掌”中左伸掌为仰掌,分动作“丁步抱掌”中左肘回收置腰侧时的左掌也为仰掌。

▲备注

在动作“揽雀尾”中,左掌尖虚搭右脉腕,在做“掤势”时左俯掌在上,右仰掌在下,在做“捋势”时两掌都转成侧掌,在做按势时,转成左仰掌在下,右俯掌在上,直至向前按出使右掌由俯掌变成立掌。

(3)勾A3

①勾手(照片A3-a、A3-b):勾手是利用腕力把数个或两个指尖抓捏在一起使手成钩形,它能攻能防。它利用手指尖一瞬间抓捏时产生的爆发劲攻击人,勾尖能啄击人的眼睑和身上各要害处、软档、穴位;它还能刁勾开对方攻来之手,当我手腕被对方所抓时还可以利用勾手的勾劲和手腕的拧转劲来脱手,用时是灵活多变的。

如(照片A3-a)是大拇指尖和近食指尖处自然松捏,手腕松弯曲,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随势向掌心自然松曲,这种捏法在练套路时比较舒松。这种勾手在击人时主要是用食指尖点击对方穴位。

如(照片A3-b)是大拇指和食指、中指三指的指尖自然松捏,手腕松弯曲,无名指和小指随势向掌心自然松曲,这种捏法在练套路时也还舒松。这种勾手在击人时是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三指尖抓击对方软档、穴位。

以上两种勾手在练习吴式方架太极拳中都可以用。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中还有用5指尖抓捏在一起的勾手用来抓击人的软档。动作“单鞭”和“退步跨虎”中有勾手。

②虚勾(照片A3-2、照片A3-2a):这里所称的虚勾型,实际上也可称为虚掌。是在做动作“太极起势”时在站“平行步站立”的桩时,由于下实上虚向下松沉,自动调控把两手从大腿两侧向前上托起至约齐肩平时的一种自然松掌状态。这种松掌虚勾型是在手掌自然放松的情况下成为四指自然并拢稍回曲,大拇指尖和食指前端相接近的一种形状。

(4)手臂弯度A4(照片A4)(www.xing528.com)

把手掌向前坐腕推出时,立掌竖起约不超45°,这时手掌背和小臂约成135°角,大、小臂交角也约为135°。在这种角度下的大、小臂交角形状,在吴式方架太极拳中称之为直臂。如大、小臂交角小于135°称之为曲臂。吴式方架太极拳中,只有在太极起势时,两臂掌向前上起掤时手臂较直,大、小臂交角是稍大于135°的。大、小臂前伸不能太直,太直易被敌所制,而且还不利于松沉。舒指坐腕,松肩、沉肩、坠肘,动作到位而不过极,留有余地。

(1)弓步(川字步)(照片B1-1、照片B1-2、照片B1-a):两脚全脚着地,两脚前后左右间距为一脚空当的正方形;前腿曲膝弓形,前膝盖向下的垂直线对脚尖但不超出脚尖(简称为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后腿自然伸直,两脚尖都应该朝前方,如果后脚尖外撇应不超过20°,这种弓步称之为“川字步”。川字步时身型要求身体向前斜直,把人的侧面作为平面来看,百会穴、会阴穴、脚后跟三点连成一条直线斜向地面,称之为“斜中寓正”。把人的侧面作为平面来看,前弓时鼻尖向下的垂直线不超出前脚尖。这样做,一方面为防止动作不到位而影响发力,另一方面也为了防止身体过分前倾而造成弓背、撅臀,头顶没有虚顶劲、后脚跟无蹬劲拔起等斜中不正而使重心向前失控易被敌所制。

(2)侧弓步1(照片B1-3):左腿曲膝侧弓(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右腿在另一侧自然伸直,两脚尖分别向左右侧外撇。在动作34、62、78的“云手”中用到侧弓步1,其两脚尖外撇约45°。但在动作6“斜飞势”中用到的侧弓步,其两脚尖外撇不超30°,因为它是由前一动作“马步单鞭”直接原地挤靠而来,而马步时两脚尖外撇不超30°。侧弓步两脚后跟间距约两脚空当。

(3)侧弓步2(照片B1-4):一腿曲膝侧弓(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另一腿在另一侧面自然伸直,但两脚尖都指向身体右前侧,左前脚的脚尖内扣约45°,右后脚的脚尖外撇约45°,两脚平行,两脚跟间距约两脚空当。在动作34、62、78的“云手”中用到侧弓步2。

(4)马步(照片B2):两腿曲膝半蹲,两脚左右分开,重心平均分于两脚,两脚跟间距约两脚空当,两脚尖外撇不超30°(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重心可放脚后跟。动作“单鞭”和“扇通背”定势时用的都是马步。

(5)虚步1(脚跟前落式)(照片B3-1):后支撑腿曲膝半蹲承重(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后脚全脚着地其脚尖朝前或稍外撇;前伸腿微曲,前脚以脚跟虚落地、脚尖上翘,两脚外侧约等于肩宽。如动作“手挥琵琶”和其他许多动作的过渡及重心向后沉移至后腿全承重定势,或者步子刚向前迈出,都要用到虚步1。为防止后支撑腿膝盖受力太大,重心应放于脚后跟,使膝盖受力相对减少。

(6)虚步2(脚前掌前落式)(照片B3-2):后支撑腿曲膝半蹲承重(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后脚全脚着地其脚尖朝前或稍外撇;前伸腿微曲,前脚以脚前掌虚落地,两脚外侧约等于肩宽。如动作28、72的“海底针”中用到虚步2。为防止后支撑腿膝盖受力太大,重心应放于脚后跟,使膝盖受力相对减少。

(7)丁步(照片B4a和B4b):支撑腿曲膝半蹲承重(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膝尖),支撑脚全脚着地其脚尖朝前或稍外撇;另一腿曲膝以脚前掌虚踮于支撑脚内侧稍前面点,或者虚踮于支撑脚内侧中间。如动作36“左高探马”,动作38“右高探马”和动作80“左高探马”这三个动作中的分动作“丁步抱掌”中用的是丁步。

(8)仆步(照片B5):两脚全脚着地,一腿曲膝全蹲,脚尖外撇接近90°(膝盖和脚尖朝向一致);另一腿自然伸直(膝微曲)接近地面,脚尖向内扣。如动作64、87的“下势”中用到仆步。

(9)平行步站立(照片B6):两脚约平行站立,重心平均分于两脚,两脚尖朝前或稍外撇,两膝微曲,两脚间距约一脚空当,两脚外侧约等于肩宽,重心可平均落于两脚后跟。如动作1“预备势”,动作2“起势”,还有动作7、24、68“提手上势”,它们的分动作中用到平行步站立。

(10)平行步蹲式(照片B7):两腿以平行步站立势曲膝半蹲(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重心平均分于两脚后跟。如动作7、24、68“提手上势”中分动作“上步平行步蹲式合掌”中用到平行步蹲式。

(11)并步站立(照片B8):两脚并拢,两膝微曲,两脚尖朝前,重心平分于两脚并放两脚后跟。在动作1“预备势”和动作100“收势”中的分动作中用到并步站立。

(12)独立步1(脚尖斜朝前)(照片B9-1):支撑腿自然直立微曲,另一腿膝盖上顶曲膝提起,大腿稍高于水平,小腿自然向下垂,脚尖斜朝前方。在做各种“分脚”“踢脚”“蹬脚”等动作发腿前和腿发出收回时都要用到独立步1。

(13)独立步2(脚尖外撇上翘)(照片B9-2):支撑腿自然直立微曲,另一腿膝盖上顶曲膝提起,大腿稍高于水平,小腿自然向下垂,脚尖外撇上翘。在动作46“退步打虎”中的分动作“独立跨虎”和动作65“金鸡独立”中用到独立步2。

(14)交叉步1(蹲式)(照片B10-1):两腿曲膝交叉半蹲,前曲膝的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撇45°;后脚脚尖朝前,脚跟离地脚前掌踮地,后腿膝盖和前腿膝窝轻微接触。在动作37“右分脚”,动作39“左分脚”,动作40“转身左蹬脚”,动作49“左踢脚”中用到交叉步1。

(15)交叉步2(后直腿式)(照片B10-2):前腿曲膝弓形(膝盖对脚尖而不超出脚尖),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撇45°;后腿自然伸直,后脚尖指向前脚尖,后脚全脚着地。在动作37“右分脚”,动作39“左分脚”,动作58“野马分鬃”,动作59“玉女穿梭”中用到交叉步2。

(1)蹬腿(照片C1):支撑腿全脚着地自然伸直微曲,另一腿膝盖上顶曲膝上提后,脚尖上翘以脚跟为力点向前蹬出至腿自然伸直并微曲膝,前蹬脚不低于腰。

(2)踢腿(照片C2):支撑腿全脚着地自然伸直微曲,另一腿膝盖上顶曲膝上提后,以脚前掌或脚尖为力点,脚面自然平展向前踢出至腿自然伸直并微曲膝,前踢脚不低于腰。

(3)分脚(照片C3):支撑腿全脚着地自然伸直微曲,另一腿膝盖上顶曲膝上提,尔后小腿随腰胯拧转带动脚侧帮向侧上方外摆分,脚面平展,脚不得低于腰。

(4)单摆莲(照片C4):左支撑腿全脚着地自然伸直微曲,右腿从左侧经胸前向右外侧作弧形摆踢,左臂掌从身右侧上方向左用掌心拍擦向右外侧摆踢的右脚面。

(5)双摆莲(照片C5):左支撑腿全脚着地自然伸直微曲,右腿从左侧经胸前向右外侧做弧形摆踢,两臂掌从身右侧上方向左用掌心依次拍擦向右外侧摆踢的右脚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