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教学内容的转型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国民对艺术文化等等形而上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发展至今,我国学生的思维模式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僵化现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文字教材教学固然很重要,但由于时代发展的影响,当今社会学生注意力越来越多的来自于互联网这一趋势也是必然的。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引导和自媒体的发展,搜集信息的情况越来越多,学生的眼界也愈发开阔,我们未来的音乐教育则更是应该着力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童真兴趣,培养学生的体验感和创新创造力。这种好奇心的保护和创新创造力的培养,也是我们未来中国音乐创作拥有不竭动力的保障。在此背景中,互联网思维下音乐教学内容的转变成了我们音乐教育理念转型的重点之一,应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我们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音乐教材的课前提示语的设置上,启示性不强,针对性不强,拓展性不强,趣味性不强,同时还有语气生气缺少趣味的问题。这些都是目前我国音乐教材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儿童音乐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多变、有趣的原则,拒绝一成不变的教材编写。词汇表达上也要更加精准,例如“朗诵”和“朗读”两词的选择,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达意思还是有差距的。朗读只是对文本的再现,要求清晰响亮的读出即可;而朗诵要求的则是一种对于文本的再创造,是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对文本内容进行的二次创造。在音乐课堂的学习中,我们也多用朗诵歌词的方法进行课堂学习。另外,音乐教材中人称的表述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叙述性、命令式口吻的表述必然不会达到教材的人本性最佳效果。因此,在音乐教材的编写上,课前一定要设置合理的提示语,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语言表达上要贴合儿童心理发展,拉近距离,提高趣味性;在词语的选择上,也要更加精确,以尽可能短小简洁的词汇揭示尽可能准确的深刻内容,这是在音乐教材内容维度上要进行的转型。
在教学内容上看,我们可以根据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和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制定。首先,高校音乐教育应该立足“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新的教学模式和平台。
在当今高校音乐学院的教学中,大多实行选课模式,但在大多数院校中,很多课程由于开设难度大、设备资源不足、教师素质不完备等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其选课效果并没有达到个性化的目标。根据高校师范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四年大学期间所学的东西在工作期间用处并不大,反而工作时所需要掌握的技能在大学期间并没有进行系统深化的学习。例如,大多数器乐专业学生在进入中小学进行教育工作后,排练合唱节目时面对难点的处理和演唱遭遇瓶颈;声乐专业学生在日常教学和排练中的钢琴伴奏面临尴尬,只能放伴奏完成节目;另外,由于中小学学业压力相对较小,学校间文艺演出节目众多,因此舞蹈专业的学生在中小学文艺演出活动中,尤其小学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技能用处相对较多,舞蹈节目排练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当面临合唱节目排练和日常课堂教学中,演唱演奏相对不过关的尴尬场景比比皆是。因此,我们高校音乐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多是专业性人才,而现代和未来的音乐教育要求我们真正走向音乐教育一线工作舞台的应当是复合型的人才。
因此,建立多学科的交叉式学习,培养“多能一专”的复合型人才,成了我们高校音乐教育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师范类高校的音乐教学,钢琴伴奏课程的学习应当放入同主修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四年教学中建立系统持久的课堂模式,同时鼓励学生选修不同乐器。而选修乐器不能够只停留于表面,只为拿到学分,敷衍了事。在大多数高校教学中,多门乐器的选修课只设置两年,并且考核要求标准非常低,同时由于所选乐器的老师自身还有很多主修学生要重点培养,使得选修乐器课成了学生最有负担的课程也是最能够得过且过的课程,最后毕业时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将两年前就已进行结业考试的选修乐器和钢琴伴奏忘得干干净净了。选修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中设置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同时,MIDI音乐、西贝柳斯打谱软件等等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音乐软件的学习,也应当真正地融入高校学生专业学习中。由于MIDI音乐制作技术运用的小众化和技术化,现在大部分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学中都没有高素质的MIDI音乐教师人才,且有些学校认为此类课程开设难度相对较大,在中小学教学用处又不大,而使得这些课程仅仅停留在了学校设置的选修课程表上,并没有真正性地实施开课。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资源的支撑下,这类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开设难度较大的问题完全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在线教育行业的飞速发展,在线教育课程产品的优质化和共享性,给我们各高校间的音乐教学提供了共享化的教育知识资源。
(二)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型
互联网思维下,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对人本身体验感的尊重是音乐教育理念的核心。加之知识获取模式的转变,都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要进行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不能再用传统的刻板式、强制性的教学模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尤其是对体验感占据重要地位的音乐学科。因此,教学方法的改变则是我们互联网思维下音乐教育理念转型的重点之二。对于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型,本书将立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导思想,同时以“为理解而教”的教学模式为启发点,通过传统音乐教学设计与互联网思维下未来音乐教学设计的两种分析对比,直观形象地介绍互联网思维下音乐教学方式的具体转型。
现如今,我们在网络上浏览页面,观看电影等等行为都会随时在网络中留下我们每一次点击所产生的数据,并储存在互联网的海量数据库中。每点开一部影片观看时间的长短都会成为大数据分析我们喜好的依据,久而久之数据的累积甚至会使得互联网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自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电子商务毋庸置疑已经完完全全地渗透进去了我们的生活,在打开网上购物软件时,首页的好货推荐绝大多数都是我们喜欢的风格和最近搜索过的同类型产品;在一些文学网进行小说下载时,推荐的书单也多是我们常看的文风。这就是商家在互联网大数据的依托下,根据顾客每次点击产生的数据在数据库分析而得出的用户需求,进而根据这些预见性的数据分析而进行自己的商业销售策略。
“为理解而教”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零点项目和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联合研发的一种教学模式,2006年开始引入中国。首先,什么是理解?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将“知道”和“理解”的界限完全区分开来,“知道”是将所学知识掌握在头脑中,“理解”则是一种可以驾驭知识的能力。也可以说,“知道”是理论依据,“理解”则是具备理论和实践的深化技能,从而能够获取知识并且在其他环境下灵活的运用。哈佛大学教授帕金斯就曾说过,“理解是教育真正的核心目标”。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加德纳也曾指出过“非理解”的教学有两大弊端,首先是学生仅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不能达到我们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所要求的知识维度;另外则是由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缺乏深层次理解,而使得其无法驾驭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在新的环境下不能灵活运用并解决问题。而“为理解而教”对于肩负特殊功能的音乐学科的实践教学则是更加不可或缺。如何让这一门审美课程达到我们赋予它的使命,如何使这一门培养学生感性思维的音乐课程拒绝刻板和教条,也是现阶段我们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为理解而教”音乐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我们现阶段学校范围内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多学科交叉思维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等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另外,未来的音乐教育中我们也要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支撑进行课堂教学的情绪监测。在整个国民音乐教育中,分析教学对象的心理活动,引导其拥有一个正确快乐的内在动机去进行学习行为过程并获得最终结果,是未来音乐教育理念转型的重中之重。这种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监测在过去看来困难重重,但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中这些都变得不再遥远。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的需求将受到最大程度上的重视,数据库可以充分评估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为不同的群体定制个性化的课程产品以此来满足用户间的差异性需求。这种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差异性需求的能力,则是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各传统行业想要不被时代发展所淘汰的基本要求。因此,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状态的情绪监测也变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制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更加具有预见性。
大数据思维的核心特点就是对数据的要求,如今,数据的采样从传统随机样本的精准性转变为全体数据的混杂性,最终再找到这些总体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联网时代的广泛交流,大数据思维中数据的混杂性远比传统抽样数据的精准性更有意义一些。这些数据就体现出了预见未来性,我们可以从分析的数据中反馈出一定的结果,根据这些分析结果预先了解到什么样的音乐教学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据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是互联网思维下未来的音乐教育最为变革性的突破。
(三)音乐教学理念的转型
互联网思维的特征中最核心的就是用户性,以人为本,互联网思维要求我们将目光长远地放在了解用户需求上。如今,我们的知识获取模式已经从传统的授受模式转变为人本自由化选择,在互联网思维下,“人需要什么”是核心,且缺少了很多的强制性和狭隘性。在此背景之下,作为教师如何转变自身的实际教学理念,提升课堂质量和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的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成了互联网思维下音乐教育理念转型的重点之三。
近年来,人本性意识的提高也提醒了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尊重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人本身的体验感。在音乐课堂实践中要全面的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并且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教学中,让其有丰富的参与感,充分提高学生在音乐课堂实践中的体验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中,作为教师要转变自身固有的传统观念,从一个主导者转变为一个引导者,将学生的感受放在中心地位去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师教育理念才是互联网思维下新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互联网思维下的音乐教育理念也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不谋而合,生活世界强调回归生活,强调对人本身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早在2010年,我国学者也提出过回归生活世界的音乐课程观,强调的就是音乐教育是一种“人”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音乐课程观也就是向人自身的回归。因此不难看出,人本性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引起当代学者的注意。
未来的音乐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首先是课程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我们应该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课程的管理者,获取、利用各种与教学相关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价值实现最大化。其次,音乐教师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内在经验,善于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中去发现并提出问题,使其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真正建立2011年新课程改革后要求的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第三,音乐教师还是学生音乐生活的引领者,在网络世界如此发达的当今,其中的音乐资源真的像是汪洋大海般宽广,教师不再具有音乐资源的绝对提供权。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汪洋大海般的网络资源中甄别出更具审美教育意义的音乐资源进而建立音乐学习资料库,也可以在本校资源中为学生提供与音乐主题或所学知识相关的链接,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业余生活中利用音乐编辑软件进行简单自由的编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满足感。最后,音乐教师还是情感的交流者,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公认的人类情感沟通的最佳方式,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自然就是情感交流的最佳使者,如果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不加选择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唯技术化”的音乐教学,则会冲淡音乐教学原本设定的和谐情境。因此我们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上要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原则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这是在音乐教师对自身认知定位上要进行的转变。
2016年6月,《创新教育,预见未来——未来教育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上讲到了关于未来教育的6个观点,这篇朱永新的《未来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也是ETalk100在第九期推送的精彩演讲文章。他在论坛中提到,教育改革应该是以小规模为特点的人性化、师生选择的自由化、学习中心的多样化和学习模式的个性化。如互联网思维的用户性特点一样,朱永新提到教育变革最重要的便是人性化,即以人为本的教育。传统学校音乐教育的局限还是很多的。例如针对人性化来说,每个人的习惯和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段都不一样。有些人是早晨六点起床中午适当午睡来保证一天的充沛精力进行学习,而有些人就是习惯于九点起床,中午不午睡这样来进行连贯性的学习。这是每个人习惯的问题,把具有不同生活作息的学生放到一个环境里按照统一的作息时间表进行学习,这其实是传统教学模式很大的一个弊端。当然,这很难改变,学校的形态模式不改变,这就无法得到解决,因此这是学校固有的传统学习模式的问题。这也就是朱永新提到的,真正颠覆必须是学校形态的变革,但这无疑也是最艰难的。
在教学理念转型中,教学工具和技术的改变是最基本的,其中,MIDI音乐就是一项很好的选择。在我们大部分的音乐课堂上,音乐教材片面空洞,依托文字图片和老师的叙述来传递音乐情感,没有配套的欣赏教材和设备,或有些学校虽配备了欣赏教材和设备但由于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和学生自身学习压力等等原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实践,使得学生在我们的国民音乐教育中没有获得领悟美和欣赏美的基本能力,背离了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没有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情况,教师可以在MIDI音乐的运用下,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乐曲二度创作。这种二次创作并不一定要求作品水平和质量多么专业,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学习,激发学习的兴趣,引起共鸣和强烈的参与体验感,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从背景到曲调再到审美意境的理解,最后在课堂中深层次地完成音乐艺术的精神文化要求。这是以人为本的用户性体验下,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最直观操作。(www.xing528.com)
朱永新在关于未来教育的6个观点演讲中,还提到师生选择的自由化,这种自由化则代表着不要限制学生的选择。现如今,高校音乐教育多呼吁素质化,我们国家的大学课程也都开始采用选修课程修学分方法,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去修学分。但是,大多数学生在选择时都会面临,想选的课由于人数不够没有开课,开的课自己本身并不特别喜欢的状况。这种选课,实在名不符实。比如,电脑音乐制作这门课程在各大学校的音乐学院中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着,但由于教师资源、教学工具、教学难度的多重限制,大部分学校没有对这门课程进行真正的开设。在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的技术支撑下,这种尴尬的境况也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在教学中可以釆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釆用优秀的在线教育课程进行远程教学,再配备助教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则解决了教师资源不充足,教学难度实施较大的一些现实问题。
创新性也是互联网思维最具有特色的一点。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互联网式的技术创新还是强调以学生体验为中心,提高音乐课堂质量,在国民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下,极大程度上地去满足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创造力培养,并努力达到更完善。其次还有是跨界性,“互联网+”战略最核心的就是+,也就是跨界,它是指在互联网与其他传统行业的联系融合下,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其他传统行业的发展中去,真正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不创新不发展,不发展不进步,不开阔眼界永远被禁锢在一方井底。在互联网时代的压迫下,每个行业的生存都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孤岛,互联网大数据化解了很多环节,将我们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展望音乐教育大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下形成生态圈是必然趋势。近年来,在线教育的快速成功崛起,也是在于此。中教传媒的总裁夏巍峰曾就在线教育的发展提到:“构建生态型公司布局和构建生态圈是趋势”。生态圈作为一个共存的环境,强调共创、共享和共赢,我们的音乐教育更加应该将自己置身其中,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传播,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等等与音乐教育形成一个链条,在专业型音乐人才的培养上,通过多学科的交互式学习,打造“多能一专”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互联网+”战略在音乐教育的发展中进行真正程度上的大力实施。
互联网时代,数据库是根本的支撑基础,互联网思维要求我们以大数据为中心,对学生心理状态、动机等各种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增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效果和教学质量。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拥有个性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素质,并且对教育和音乐深层次的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具有大数据的意识,在整体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去考虑系统性和传播性。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学生的注意力在当今更多是来自于网络,学习方式也更加多元交叉化,而在这个信息纷杂的社会,引导学生如何在海量数据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信息是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责任。例如,网络世界言论自由且没有界限,现今每条网络信息下评论众说纷杂,网络歌曲数不胜数,质量优劣难分,甚至有些投机取巧的导向性歌曲,其歌曲作品不可不谓灰色市侩。引导学生在如此繁杂的环境中学会甄别过滤,并找出积极向上的课程进行学习,把明朗青春绿色的歌曲作为娱乐生活的方式去聆听,分析网络各种评论的正与反,保持个人三观端正不被网络环境中某些广泛传播的负面能量所左右,是未来音乐教育生态中的挑战,也是未来音乐教师的责任所在。
(四)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理念的转型
1.传统音乐文化中元素的解构重塑
在多元化世界融合大发展中,我们也的确小心谨慎地迈着每一步,警惕着西方文化的精神殖民,思考着如何保证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不失去其特色性而立足于世界之林。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德育、智育、美育都是其本质功能,若我们的音乐教育过分于偏重其社会政治功能,而没有突出美育的地位和音乐艺术的深层次美学内涵,则会使我们当今的音乐教育总是缺少一些现代性色彩,对于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也会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当代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理念的转型是本书关于未来音乐教育理念转型的重点之四。
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在线教育市场蒸蒸日上,大数据支撑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娱乐性的通俗化音乐由于其自身时代性特点,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大众需求,已深深扎根于广大传媒市场。同时,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也使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受到了来自西方音乐文化的强大冲击,古典音乐、黑人音乐、电子音乐等等多样化的音乐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音乐市场,给民众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面对这样充满包容性的音乐市场,传统音乐如何在当代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现代重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互联网思维转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互联网+”战略的贯彻也决定着各个传统行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中创新和转型的步伐,音乐教育作为传统教育行业的一部分,其理念上的转型远比模式和方法的形式转变更为重要。
在过去的长久时间中,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我们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强调国家政策的制定,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方面,另外还有依靠政府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原汁原味的保存与研究等呼吁性的方式。然而,真正想要传统音乐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进而在新时代中发展传承下去,就必须使其糅合新时代的时代特征。这种糅合不难理解,戏曲艺术从明清以来便备受民众喜爱,是我们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瑰宝,京剧更是被誉为中国的国粹。就戏曲艺术来说,也是在时代的进程中不断摸索着前进。例如我们的昆曲艺术,由于其与时代的不相符性,在前些年逐渐地淡出了人们视线,但其昆曲当中的许多细胞元素却被其他戏曲艺术所吸纳融合而得到了保留,用另外一种方式传承了下去。再比如角色行当分类,舞台道具,伴奏音乐等等元素,都在现在的秦腔和京剧中多多少少有所体现,成为其本体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看成一个重建、融合的过程,这种传承变革必须要符合时代化的特点和要求,也就是要一定程度上符合“市场化”。当然,这种“市场化”的度必须拿捏好,市场化不可避免地与商业化有所关联,绝不能单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而迷失自我,是这个重建融合过程中我们要着重掌控的一点。同时更关键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生产制作要走符合时代特征的产业化道路,利用互联网科技进行多层次综合传播。
互联网时代下,用户需求首当其位,互联网思维下音乐教育理念的转型首当其冲是传授方式的改变,是从“给你什么”到“你想要什么”的转变,那么对于自主自觉地传承传统文化来说,了解学生和大众“想要什么”就变得尤为关键。不得不说,近年来,许多歌手或创作或改编的中国风歌曲颇受大众喜爱。在2018年湖南卫视的《歌手》节目中,张韶涵演唱的一首《来过我生命的你》中融入了戏曲元素,偏戏曲的歌曲唱腔和高亢的嗓音巧妙结合,一时间群情鼎沸,反响热烈。这也让我们认识到,新生代的年轻群体并不是真的不能接受我们的戏曲艺术,而是在于我们怎么根据新时代的音乐特色和受众群体的需求进行重塑,进而让民众认识它。
要想让一代代的青少年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并自发性地完成传承活动,就必须让他们真正地认识这一项文化的魅力且发自内心地热爱它,单纯依靠学校强制性灌输式的学习和国家政策的呼吁是达不到这样效果的。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是一种精英式的文化,以一种与其他音乐文化类型明显对立而存在的方式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是非常不可取的。在坚持自我不至于走向歧途的前提下,分析大众内心需求,拉近高雅的传统音乐文化与广大百姓民众生活的距离,这对其传承与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流行音乐是一种带有明显市场化商业性的音乐文化形式,它不追求完美、华丽和庞大,只要求轻松愉悦、自由地表达真实情感。这是新时代发展以来,为了缓解激烈竞争和快节奏生活的压力,而被大众所广泛需求的一种应运而生的娱乐休闲性的音乐文化。这种音乐文化的发展之迅速,覆盖面之广泛,以及受众年龄段之庞大也是由其自身具有的时代特点所决定的。新时期重建融合中,我们必须认清,传统音乐文化不是必须要以完整的作品和完整的剧种而进行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最为宝贵的不是单单的某一首作品,某一个乐种,而是组成这众多作品、许多剧种的能够体现民族风格韵味的一个个的元素。比如说我们传统音乐在审美方面所提倡的中和之美,以五声调式音阶为骨干音的调式调性演绎出的中国特色曲调风格,还有许多民族乐器比如古琴中的吟揉手法等等,都是我们传统音乐文化几千年下来真正最为宝贵的本体部分,这些元素才是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真正的“根”。运用互联网思维,将这些传统音乐元素作为当今音乐创作的母体之一,真正融入进历史长河孕育出的主流音乐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流行音乐文化的多元文化市场中,这样才能使得传统音乐文化在内涵上真正获得具有时代性的丰富和发展。
2.互联网技术支撑下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层次综合传播
由于地大物博的空间限制,我们国家多如繁星的各民族音乐文化在如今很少能够得到系统广泛的传播,大部分土生土长的民族音乐文化由于缺乏外界交流被遗存在了大山和村落当中。同时,也正是由于大山和村落的这种相对封闭性,使得它们至今仍保持了最为淳朴的民族性,但不被众人所识始终是艺术本身的遗憾。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产品的发展,给这些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提供了一个焕发新活力的机会。在科技支撑下,最为淳朴的音乐文化能够形象立体地进入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民众视野里,这对于我们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因此,对于互联网时代先进高端的技术资源我们必须加以利用,依托时代孕育的产物才能够更加融入时代,被时代所接受。例如我们国家的原生态传统音乐,可谓是干净、纯粹、自由、美好,任其局限在大山之中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进行小范围内的传播,虽然保存了其真实性和传统性,但始终无法走向更大的舞台让更可能多的人真真正正地认识了解它。
腾格尔的一首《天堂》对于我们的民众来说,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蒙古族民歌长调的意境使人们每一次聆听都会有新的感悟、不一样的感动,以及对大草原的敬畏和向往,这就是我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宝贵之处。在2018年的《歌手》节目中,腾格尔的一首《天堂》再一次惊艳四座,更是让一位知名国际级流行女歌手情不自禁地喃声道:“太震撼了,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唱法。”这也侧面体现出了我们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中传播力度与广度的不足。因此,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必须要与现代化市场接轨,进行市场化的统筹策划,构建互联网思维,融入互联网时代才能真正在这个时代获得显著的效果。
在这其中,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互联网技术以及在线教育产业的资源,将国宝般的民间艺人请到网络课堂中。对于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制作,不再仅仅由专业院校的民族音乐研究学者进行讲授,而是也将真正的传承艺人放入电子化课堂中,并相应地搭配助教老师加以教学辅助,制作优良的在线教育课程,打造出既有学术氛围又有地道韵味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系列。同时这些优秀且带有浓厚民族气息的民俗活动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多层次的综合传播,则可以做到真正让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融入新时代新发展,焕发崭新生命力。坚持着自己的民族信仰,立足于世界之林,向世人传承我们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这也是我们国民音乐教育的职责。
另外还应大力支持民俗活动,但坚决杜绝商业气息过于浓重的民俗活动。众所周知,云南广西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景色美丽,风俗迷人,长久以来吸引着大批量的旅游客去游览。但近年来,许许多多的观光客满怀憧憬的去,唏嘘不已的回,这并不是因为短短几年内那里的自然风景就较以前天差地别了,而是由于过度的商业开发而使得游客在那里得不到真正想要的东西了,也就是很少能够感受到纯粹的民族特色文化气息。在云南的一些古镇,商业气息愈加浓重成了很多游客对于那里的共识,市场化的尺度没有拿捏好,民俗活动趋于商业化,使其逐渐成了当地人们眼中的一项经济来源和投资者眼中的巨大商机,原汁原味的当地特色文化没有能够充分地展现给慕名而来的游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个文化自信是我们国家良性发展的保障,是我们的精神信仰。这份信仰就像一层盔甲,也是一把抵御外来势力的无形利器,更是一种灵魂支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