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大体说来都与我们的历史文化脱了节,没有感应。”——牟宗山面向21世纪,反思我们高校中传统音乐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建构新的教育理念,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大历史课题。如何在教学课堂上找到一条适合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与方法?高校如何面对新挑战?笔者从高校教学中地方性传承的缺失、传统音乐被“边缘化”,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对四所院校地方性传统音乐传承的思考
地方性传统音乐的传承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地方性民族音乐文化是植根于我们地方的传统文化之中的,作为地方性高校如何构建地方性传统音乐的传承成为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采访调查了解到四所高校的教师虽然都会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容中加强本地特色的传统音乐的教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我们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做贡献,“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可以说娃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的百宝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脉在当下主要存在于与民间礼俗的相辅相成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地方性高校这个载体,将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脉民间社会的音乐更好的传承下去。
1.高校联合起来对所在地传统音乐搜集整理
首先,我们地方性的高等院校要联合起来肩负起对所在地的传统音乐进行全面搜集整理的工作,根据当地的特点,集中力量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与研究当地的曲目和曲种。对有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的传统曲目以及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乐种通过高校给予更多的扶持与保护,突出各地的办学特色,可适当因地制宜的编写符合当地特色的本土音乐教材,加强地方性传统音乐的学习,与民间的传承互相融合,为构建地方性的曲目传承贡献力量。以前我们都是单一的,受和声、曲式分析、配器等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的影响,受苏联单科模式教育的影响将民歌、说唱、戏曲、器乐等分开来研究和教学,就将我们传统音乐本身的整体性打破了。乔建中在《音地关系探微》一文中已经提出对传统音乐十五个区的划分分类。这种以人文地理为背景的传统音乐分类,是分类法中的综合体现,为人们总体上把握传统音乐的地域风格,历史渊源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因此,在课程分类中并不是一定要按民歌、说唱、戏曲、比器这种分类法上课,根据地区分类对于我们学习整体的音乐风格有很大帮助,毕竟不同地域之间的风格有很大区别,对于分类法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我们的分类法,对于我们教授传统音乐也会有很大帮助。我们地方性的传统音乐,可以按其区域文化的特点,将其区域里的音乐文化进行整体的探索与学习。
2.组织开展传统音乐活动
其次,邀请当地的民间组织进校园开设讲座以及音乐会。也要不定期的举办走进民间了解传统音乐的活动。长期以来,都是我们的文化馆成者一些民间机构来扶持民间的音乐活动,学校却始终是西方的音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为主,一直以来没能很好地利州氏间音乐的资源,也没能很好地将地方民间资源与高校的传统音乐课堂联系起来。今后,我们地方高校可与当地的文化馆或者民间组织定期在民间举办一些仪式音乐活动,让我们高校的学生走入民间参与到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当地传统中活生生的民间文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既要关注对音乐的本体的学习,又要关注与音乐本体相关的文化事象民俗等的学习。在高校的传统音乐课堂上教师最好能够提供当地民间婚丧嫁娶、庙会诵唱的音频资料给学生观看,讲解。将当地的传统节日、民俗和与之相关的传统音乐结合在一起开展教学活动。
3.不断补充完善传统音乐中与民间文化相关的知识
再次,在未来教学实践的层面需要不断补充完善传统音乐中与民间文化相关的知识。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周边的村落里去体验和观察当地的音乐民俗,也可以亲身参与到一些节庆日的活动中,更加深入的了解民间音乐产生的人文环境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此外,我国高校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民俗与传统音乐的教学也十分有利于高校传统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性传统音乐与当地民俗的结合,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传统音乐、了解传统音乐文化。“音乐传统依附于民间礼俗而延续、保护民间礼俗,也就是真正意义上保护我们的音乐传统。作为‘礼俗’者,是传统文化的积淀,虽然其形成与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却是属于观念的层面,形成之后可以独立存在,不再完全受生产方式的制约。既然礼俗可以不因社会发展而消失,只要这种功能性的存在,我们的音乐文化传统也一定能够传承发展,要认知传统音乐文化,应该走到乡村社会中去……”所以,“走出课堂、走进乡村”通过对民俗的了解去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是对民俗的了解,透过民俗学习传统音乐的途径也是保存传统音乐、传承传统文化重要方式。
将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课程体系的策略和方法相融合,以融合主流文化和本土文化形成新的课程格局,充分发掘出民族文化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整合了地方性知识的高校音乐教育,能更好地促进本民族本地区的教育发展。
(二)对高校中传统音乐教学被“边缘化”的思考
在我们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音乐观念大都是来源于西方,并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在学校存在的以西方教育模式为主的普适性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们的高校需要重新正视传统音乐在高校的地位,改变过去以西方音乐为标准的参照观念。
1.传统音乐课程在高校被边缘化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与工业化时代的变革,西方的文化思想与教育模式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也对我们的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当代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传统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消失,而我们的音乐文化也毫不例外。在对待东西方的音乐文化关系上,我们要明白西方文明并不代表文明的最高点,也不是衡量文化的标准体系,它只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我们的音乐文化并不存在落后一说。在我们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音乐观念大都是来源于西方,并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在学校存在的以西方教育模式为主的普适性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无形当中我们接受了西方的很多音乐文化观念,而忽略了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始终处于弱势位置,近年不断申请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在为我们敲响警钟,越来越多的传统音乐文化正在消失。尽管50年代以来,情况有了可喜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尚不是本质性的,体系性的。
从“学堂乐歌”开始的西学东进,至今已将近一个世纪,这是个相当长的一个学习与吸收西方音乐文化的阶段,这个阶段同然接收了很多新思想和新观念,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期间对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再加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倡的“应试教育”对音乐人文环境的冲击,使传统音乐文化的始终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今天这个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下,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要做到立足自身,放眼世界,必须要我们高校这一有利的教育载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不能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要结果,这必定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在客观认识并尊重自身基础的前提下,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突出中国特色,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传递和建构的使命。
随着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稳健而有力的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现代化的经济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影响遍及全国,无论大中城市还是偏远乡村,都无法摆脱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中国传统音乐原来普遍存在并赖以生存的农村,其经济状况得到了普遍改善,这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自有栖息地,也因为其状况的改变使得传统音乐在形式上发生着改变,当然这种改变在城市中更为明显。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其与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受外来思潮与文化的影响自然越来越深,传统音乐被改变的倾向性与可能性也越来越明显。虽然在传统音乐的原始生发地广袤的乡村由于同城市比较起来同外界交流的程度相对闭塞些,但是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逐渐推进,目前确实对于城市与乡村的音乐生活的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的高校越来越注重实用性的知识训练,在音乐教育中也渗透着以技巧性的实用化知识为主要内容,虽然人们也逐步认识到这种技术化能力的缺陷,但我们的高校音乐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走出这种误区,而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课程正是以培养人的心智发展能力为主旨的,弥补现代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了解的缺失与认同,真正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回归到对人的整体的教育。
2.高校传统音乐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缺失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同年12月召开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州”为主题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许多学者认为,在中国的音乐教育问题上,传统的断裂,“母语”的丧失,是其中的主要问题。这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内部的生存环境中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高校的音乐教育需要更好地肩负起保护与发展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不仅仅是在技巧上培养他们会唱、会听、会演奏,还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某些社会学习音乐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学习真正重要的东西——文化。”音乐的意义多是有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界定和解说的,因此,没有对文化的充分理解,是不可能掌握音乐文化的内涵的。
传统母语文化教育的缺失现象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有些落后,客观上给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冲击。近百年来,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被边缘化。这就要求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开放的心态与其他文化进行平等的交流。不论是社会的大环境还是家庭与学校虽然意识到在当代我们的传统文化被边缘化,但还是缺乏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受忽视有其历史与社会的原因,今天我们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的努力。首先,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要改变观念,正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再次,在学校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比重,端正技术化的学习倾向。学校教育虽然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但也需要社会与家庭的给予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引导,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在整个成长的环境中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的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具备积极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全球性认同的个人会高度评价其所在的文化、民族和全球共同体,而且会为这些认同感到自豪。他们希望并有能力采取行动支持与强化其文化、民族、全球共同体的价值和标准。”因此传统音乐的教学不仅要从音乐本体上传授知识,也要使学生对自己的比族、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单纯的书本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音乐教育应以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
人类学家格里库里·贝特森说:“文化本身姮复杂的,学习文化的过程也娃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一代人对他们自己的文化,都有一个重新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每一代人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结构自己的文化。”“我们正处于整个社会生活的转型期,文化是过去社会生活的十壤中产生的、成长的,现在这些十壤都在发生变化,但是文化是有继承性的,如何在转型期中不致使这些文化的优秀部分流失,是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所以由于社会因素的转变,传统音乐的生存土壤的变化,其音乐内容也必然随之受到影响,那么我们对于传统音乐的发展问题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足不是有必要将其外延再加以延伸,而与现今的社会环境以及传统音乐自身的发展相一致呢?学校教育作为当代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其发展日益成熟和完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学校教育成为目前公认的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与专家提出保护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我们的民族与文化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是前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就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文化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共同组成的,传统音乐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音乐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音乐一样不能失去其创作的灵魂。传统文化再次受到这个社会的重视,强调学习母语文化的重要性,使我们的学生得以了解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学习国外有益的思想与技术固然重要,但本民族的文化与传统精神更是我们首先要掌握与理解的,一个国家只有保持其文化的独立性才能立足于世界,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将国外先进的技术与思想有的放矢的在我国运用,将我们的传统与现代化有益地结合起来。
高校学生学得一技之长,以追求将来社会生活之所需求,是高校教育的一个目标,但不是高校教育的本质目标。我们要传授技术知识,而且还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从“工具论”的教育方式转变成为完整的“人”的教育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性与连续性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能力和包容再造能力,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学生的人生价值、思维方式等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而我们的传统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更当带被我们音乐专业的学生首先掌握。从文化的角度来学习传统音乐不但可以学习到音乐的本体知识,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领悟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们的高校教学中要加强“对话”式的教学,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本葑在创造与传承过程中就具有开放性与不确定性,只有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掌握传统音乐文化的即兴性与不确定性。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发展文化,必须重视弘扬与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丢掉了文化之魂,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努力,不但要将音乐的这部分的文化保护好,也要继续传承创新与发展。在新的背景下,高校传统音乐的课堂上要在文化交往模式下,主体之间主动交流与对话,以音乐文化作为基础,进行整体性的学习与思考。(www.xing528.com)
提倡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音乐文化,俗话说得好“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在学习好本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才能达到不同音乐文化间的交流,也才能漫漫学会尊重音乐中的不同文化。我们要在充分尊重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与其他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平等交流和沟通。既要强调传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又要根据以前传统音乐生存环境的演变树立正确的传统音乐教育的态度,了解传统音乐,从中汲取营养,使传统音乐不但在民间代代相传,也能让传统音乐通过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手段更广泛的传承下去。最终为使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做出一定的努力。
(三)高校教学中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向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
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有自己的基本理念,我们传统音乐概论教学也不例外,这种观念会贯穿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影响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等。
1.全球多元音乐世界观视野下的高校传统音乐教学
音乐多元文化价值观是一种平等的音乐价值观,它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价值平等但表现形式不同的音乐文化,它出自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点。
当我们的教学有了一种音乐世界观的引导,我们的课程教学就能使学生正视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我们民族的音乐并不存在“落后”一说,西方音乐文化也不是比我们“先进”,我们要从过方音乐的模式中跳出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改革不应该只是甸限于“民族附加法”,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之上添加一些内容或者一两门课程,而是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不单单学习传统音乐中的本体知识,也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学习与思考,改变过去“逻辑学范式”,“逻辑学范式”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组合、通过音高、音程、和弦、节奏、力度、音色、调式、和声、曲式、复调等等概念来研究音乐作品。即使是对我们民族音乐的学习我们也没有真正离开这种思维范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已成为一种潜意识,根据乐谱音要唱准,拍子要打对。但我们很多民间音乐是没有办法完全靠乐谱体现出来的,也不存在所谓统一的对错,而是要通过曲子背景文化的理解来阐释。而要用“现象学范式”来学习与理解,“现象学范式”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在一种文化语境中进行描述、解释定义和理解为主的。从过去抽象的逻辑转向对生活世界的理解。
2.文化理解交往模式下的高校传统音乐教学
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甚至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多以强调音乐本体的美为基础,要懂得这首曲子美在什么地方被看得很重要。“音乐教育究其根本的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感情、审美情操,最终是为了完善人的自身的品格”而审美哲学是主客对客体的审美,是二元论的认识哲学。这种以主体为中心的审美教学的局限性在于将一种系统的音乐本体施加丁-生活世界之上,使音乐教学成为一种工異理性,使主体与客体之间成为一种单向的关系。由于技术理论在音乐学科中的盛行,使得音乐文化的意义缺失,音乐发展越来越技术化和抽象化,体现了技术对我们音乐生活世界的挤压。
哈贝马斯提山的“技术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同样在我们音乐学科值得我们反思。他提山的“交往主体的观念”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模式。“所谓生活世界,指的是个人活动层面,其中研究者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去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在广阔的音乐生活中使各种音乐话语的交流得以进行,意义与价值的音乐文化材料得以贮藏。”只有了解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当地文化,建立人与人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以此为基础才能真正理解当地的音乐文化,深入音乐世界。
3.音乐教育后现代知识型视野下的高校传统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的现代知识型也是一种现代科学知识型:“它包括三个内涵。一是科学性,二是世俗性,三是普同性,是现代音乐教育大厦的三支根柱,他也形成了科学主义、功利主义与客观主义的价值意义。”
以这样的现代知识型为基础,对我们的传统音乐的教学便有了“排斥”,无形中边缘化了我们民族音乐的教学,甚至不只是我们的传统音乐,而且对于非西方的音乐,我们至今缺乏了解,没能很好地基于文化的内涵平等的交流与理解,有悖于音乐文化多样化的发展。在后现代的语境下,音乐教育转向后现代知识型体现在了两个方面:一是从音乐知识的客观性到音乐知识的文化性,二是从音乐知识的普遍性到音乐知识的境遇性,三是从音乐知识的中立性到价值性。
这样对于音乐的学习,不论是两方音乐还是非两方音乐,包括我们的传统音乐,都不是只单纯从技术层面见层的学习,而是从文化的层面来理解和学习。过去对西方音乐为标准的許遍性限制了我们传统音乐、地方性音乐的学习与发展。后现代音乐知识的转型使得长期受压抑的传统音乐、本土音乐重新得到重视,找到了存在的合理性,允许“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建构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才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传统音乐的课程意义,不只是处丁方音乐排挤下“落后”的音乐,不是只看到“边缘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内荇少什么就再补充点内容,少了哪门课程再增补哪门课程。而是要从观念上理解,西方音乐的普遍性与有限性,找到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我们的音乐教育,尤其是我们民族音乐的教学价值及意义。如果我们不能在观念价值选择上形成新的一个制度,它无法在高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也无法到达音乐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的存在。
(四)国际背景中本土音乐传承对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启示
印度音乐、非洲音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依旧将&己的传统音乐保护与发展得很好。印度文化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学习,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始终在保留与发展。它发展的方式可能跟我们不一样,但对我们重新思考传统音乐存在的思路会有很大的帮助。
1.回归生活世界的学习
印度的传统文化在今天依旧保存得很好,而且也在继续发展。印度音乐的教学体系并没有采取以西方音乐为标准的衡量体系,而是依旧在用自己“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来学习本土的音乐与舞蹈。“印度的音乐活动之多令人惊奇。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离不开音乐,随时随地都可以有歌唱和舞蹈。对于印度人来说,音乐和舞蹈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融入血液的生活方式。”印度人是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同时音乐也离不开生活。
在非洲很多种族的语言中“音乐”这个词是找不到的。“什么是音乐?”“音乐就是当我经历它时我的状态和感受。”在这种精神所规定的非洲文化中,不管音乐还是其他事物,基本的审美观是:参与才有意义。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从生活的外部去进行观察,是无法了解任何事情的。“音乐娃一种生活方式,是风俗习惯、经验与技能的综合体,音乐的体验与其他生活体验以及观念密不可分。”唯有在参与中才能真正理解传统音乐的传承,才能理解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而我们高校对于音乐的学习却是在学校中工具化,专业化的学习,脱离了生活世界,对于传统音乐的学习只是本体知识的浅层学习,脱离其生存的人文环境,孤立的在学校学习没有办法从文化的层面去理解,没有把音乐理解为是人的生存活动世界的展开或生成。胡塞尔提山“冋归生活世界”有利于将音乐教育中技术化、工具化的教学模式回归到一种生活世界,回归到人本身,更娃回归到文化中去。改变过去主体与客体之间二元论的审美方式,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在世界之中存在,原始地,始终地一整体。”回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中,从文化中理解音乐。
2.传统音乐教学主体的反思
大多数印度人在很小的时候,父母便让他们学习音乐。“印度人认为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音乐老师要比给他选择配偶更重要。一旦选杼了这位老师就是终生都不能改变的事情。拜师时学生要匍匐在地,触摸和亲吻老师的双脚。要以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份侍奉老师。在学习传统音乐时,老师要教授哲学、文学、历史、医道、天象、瑜伽等。”相对于印度,反思我们高校中传统音乐的教学土体本身不是传统音乐的主体就有存在的问题。我们研究传统音乐的主体成者高校中的老师,大部分并不是在民间学习出身,而都是接受过学校的音乐教育之后再进行研究或者教授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理解并不能代表民间音乐人的主体身份,没有从民间音乐的人文环境中真正学习或者生活过,而接受的学校音乐教育也是以西方音乐的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等等)这种音乐教育模式,无形中在此基础上又学习传统音乐,继续教授学生,身份显得很尴尬。
因此,笔者认为在我们的高校音乐学院中应该考虑让传统音乐的主体,民间音乐人担任一部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自己感受到学校专业音乐学院出身的教师与民间“口传心授”传承习得模式下出身的民间音乐人之间对待传统音乐的差别,包括对传统音乐理解的不容,学习的不同,传承的不同。使我们民间传统音乐的主体有表达的话语权,使学生感受真正来自民间生活世界的学习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